枫舞古诗词读播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枫舞灵动

学习古诗词,传承古文化,<br>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br>枫舞古诗词读播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br>宋·李清照<br>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br>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br><br>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br>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br><br><br>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具有多重妙处。这句中的“秋”字,是女词人情怀触发的景点,是缘景生情的契机。女词人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体特征的“红藕香残”表达出来,因而,“秋”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了。凉秋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容易激惹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中例证甚多。<br><br>“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二句,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轻”,言其悄悄;“独”,标示仅自己一人。女词人眺望秋际云天,原来是期待着丈夫的“锦书来”,所以,紧接着才有“雁字回时”一句。“雁字”可以是眼前实景,亦可以是寄兴之景,因为鸿雁传书,已成为具有民族色彩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翘首企足、引领秋空,是为着等待丈夫的书信的意识一旦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解释。<br><br>上阕的煞尾处,突然跳成一个景象描述句:“月满西楼。”这一收煞,不但呼应了起笔“红藕香残”的景象,而且组合成了一个空间系列环境:红藕、兰舟、雁字、西楼。占据这空间一角的则是满怀幽思的女词人,她独上兰舟,引领眺望,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她深情,缱绻,执着,直等待到“月满西楼”。这里汩汩流转的是女词人的情和意,于是前述的绘画美便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次:意境美。<br><br>如果说,上阕更多地是从境中隐隐显显地透现出相思之意,那么,下阕则侧重于直宣情愫。换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借眼前之景来抒发,暗合流水落花的伤感和无奈,既是即景,又兼比兴。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br><br>“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女词人和丈夫在两处作同一的感受、感应,表明女词人和丈夫的心灵感应是同一个节拍,可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br><br>这首词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这两句词是女词人对相思情的独特体验和捕捉,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以消遏,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消除,却又会不自禁地钻入“心头”。女词人对这种情感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br><br>女词人以独特的方式感知到人类最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又以独特的技巧表达出这一情感,凝为审美的晶体,于是这首词就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br> <ul><li>诵读者简介:枫舞灵动,本名李玲,湖南株洲人。业余时间喜欢走走看看停停拍拍,用相机定格精彩,用文字记录生活,爱生活,爱朗读。用自然本真的声音,温暖自己精彩生活。《文艺作家》公众平台主编、协会副会长、领衔主播。</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