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里看针灸学的奥妙(作者/何英)

李武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从《黄帝内经》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看针灸学的奥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何 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华传统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奠基之作当属《黄帝内经》。这部宏篇巨著与《易经》同源,它们是我最喜欢读的两部经典蓍作。今天先谈谈学习《黄帝内经》的粗浅体会,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凡经典著作,必有大气象,尤其是像《黄帝内经》这样历经两千多年愈发显其辉煌的巨著,更有大气象,须潜心拜读和研读。我感到这是一部可以穿越时代的宏大篇章,甚至表达出现代才出现的“时空医学”、“生态医学”的概念,或者换一种说法,早在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这种智慧,从宏观的视角看待人与医学,把人的健康与疾病,放在时空自然生态链的大环境里来认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它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用了大量篇幅谈针灸。据统计,重点谈针灸的文字达57篇之多。《灵枢·官能》在谈到针法与灸法的关系时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从这八个字里可以看出灸法与针法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不同的功效,不可代替,二者可以互补,相得益彰。一个称职的针灸师,应该既懂针法,又懂灸法。《黄帝内经》用了较多的篇幅谈及针灸,或许有人会说古代缺医少药,不得不普遍推行针灸疗法。我认为事情可能不止于此,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中医的基础理论决定的,既由中医经络学决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从这句话里不难看出经络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性。或许可以说,人的一切疾病都能叫做“经络病”,而通过激发经络的潜能,使其恢复调控、修复人体的治疗作用就叫“经络治”,它产生的预防作用就叫“经络防”。《灵枢·经脉》篇中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这也就是说,人的生老病死,关键在经络,而针灸则是实施“经络治”、“经络防”的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以此我相信,《黄帝内经》用大篇幅讲针灸,必有大奥妙,要潜心研究,悉心学习,积极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里很翔实地记载了针灸的起源,《素问·异法方宜论》云:“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毒药者,亦从西方来……灸者,亦从北方来……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指出灸法来源于北方,因“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即北方是自然界封闭固藏之气所在,也是阳气闭藏之处,地势较高,天气寒冷,人们因为游牧而常居住在野外,以乳制品为食,乳制品性凉易引起腹胀,所以北方宜用温暖的灸法来治疗寒性的疾病;九针来源于南方,因“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即南方属于火,通于夏季,是自然界长养之气所在的地方,也是阳气充盛的地方,天气较热,地势较低,水土较弱,雾露较多,水湿之气较盛,人们喜欢吃发酵类的东西,皮肤细腻而红,因天气闷热潮湿而容易阻滞经脉出现筋脉拘挛、骨节麻痹疼痛之类的疾病,所以南方宜用针刺。从这些叙述里不难看出针灸的出现,是与天时、地理、民俗相联系的。仅从针灸起源谈里,我们就可以发现《黄帝内经》所具有的大医理观,不能不为之叹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讲到针刺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明确指出: “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因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有运行气血的功能,经络通则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器官、体表肌肤及四肢百骸得以濡养,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激活人体自愈力,这就达到了针灸治疗的最终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还用较长的篇幅讲述针灸方法,且言明其要。《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就十分肯定地说明了“得气”的重要性,可见针灸的疗效主要取决于患者是否得气。患者得气之时,患者和针灸师均有感觉。当针灸师将针刺入穴位后,患者感觉扎针部位有酸、麻、胀、重感,或者这种感觉沿着一定的方向波散传导,即为患者得气,而此时针灸师也有针下沉紧的感觉。如果患者没有得气,除了进针时有点疼,没有其他的感觉,针灸师也会感觉针下空虚,需调整进针方向或重新确定穴位再进针。针灸要让“气”在经络里运行起来,才可称为有效,故不得不察也。那种以为针灸之法,只是简单地将银针刺入皮肉即可的主观臆断,其实大谬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与针灸的相关内容还很多,不是一篇千余字的短文可以一一列举的。最后我想说,当己之心神与其字字句句有共鸣之感时,才能言之学懂弄通了。其实,学无止境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何英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62, 117, 159);">&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国具有博士学位、享誉中外的著名针灸师、中国民间医学会国际针灸联合会特技专家、中医长效针灸疗法项目组组长、中国传统医学会埋线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其博采众家针法之长,形成自家行针、布针技法,又擅长刮痧、正骨、埋线,精通筋膜手法术,在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上取得令人惊喜的突破,疗效显蓍,受到广泛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