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二十五日,是一个非常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康熙皇帝应四皇子胤禛之请,专程到圆明园牡丹台观赏牡丹。这是康熙第12次也是最后一次临幸圆明园,却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皇孙、胤禛之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主宰中国命运长达130余年的康雍乾盛世的三朝天子,在这里首次汇聚一堂。这场很可能是精心安排的会面意义非比寻常。从此,康熙将弘历“育之宫中”,并像稀世珍宝一样把这个小皇孙随身带着,伴驾左右,须臾不离,无论是在园居的畅春园,还是在避暑的承德,抑或在习猎的南苑,直至病逝。康熙还曾当面夸奖弘历的母亲能生这么个儿子是“有福之人”。胤禛继位不久即通过秘密立储方式确立弘历为皇太子,雍正驾崩后,弘历一脉相承,顺利登基为乾隆皇帝。<br>乾隆登基后,特地在圆明园牡丹台题写了一块匾额,叫“纪恩堂”,并记曰:“皇考奉皇祖于圆明园之牡丹台观花侍宴,以予名奏闻,遂蒙眷顾,育之宫中……,今岁于圆明园颜堂曰纪恩,并为记,以述承恩所自始,付托所荐重”,对祖父康熙的感恩之情跃然而出。在清漪园,也有一处地方,寄托了乾隆对康熙的感激与怀念,这就是澹宁堂。<br>澹宁堂位于后溪河东段南岸的万寿山北坡上,东连惠山园(今谐趣园),西接苏州街,南倚中御路,背临后湖码头,是一组“窗涵背水白,户对面山青”的幽静建筑群,为乾隆在清漪园中御用书斋。“澹宁”二字,出自诸葛亮《诫子》篇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乾隆认为此处具有“澹泊水之德,宁静山之体”之意境,非常适合建书屋,于是在此处修造了这组院落,并取名为“澹宁堂”。这里面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乾隆以此纪念他的祖父康熙对他的眷顾与培育。乾隆在《题澹宁堂》诗注中说:“予十二岁时,皇祖养育宫中,于畅春园赐住之处即名曰澹宁居。”澹宁居之于畅春园即相当于养心殿之于紫禁城、勤政亲贤殿之于圆明园,是康熙园居时的理政场所。每每康熙听政、批阅奏章时,乾隆都侍奉在侧,时时耳提面命,确是莫大的“恩遇”。<br>澹宁堂建筑群依山构建,是一组很有特色的二进四合院,始建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清漪园时代园中的一座重要建筑。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未恢复。1996年,经国家批准,在原址上照原样复建, 1998年对游人开放游览。<br>从中御路进入澹宁门,一进四合院均为一层建筑。坐北面南的主殿云绘轩,面阔五间,两侧耳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南屋五间(澹宁门),两侧耳房各三间。穿过云绘轩中堂,就是二进院(北院)。这是一组依山就势而建、三面连体二层阁楼、一面是两侧对称叠落游廊连接随安室的三间后抱厦接临后湖码头的四合院。院落开敞明亮,高低错落富于变化,以对应水的环境,游人穿行其中,忽上忽下,忽明忽暗,趣味无穷。<br>澹宁堂主殿云绘轩从南部澹宁门入院看是一座五开间单层厅堂,若从北端码头进入北院,看到的云绘轩则是一座五开间的两层楼阁,这种巧妙变幻的手法使两院的空间氛围截然不同,令人叫绝。东西两侧各连接五间配殿,配殿的前廊连接爬山廊逐渐向下,连接北侧的随安室。“随安室”是乾隆皇帝做皇子时期的书房名称。随安室实际上是这个院落的北门,当年乾隆乘船沿后溪河到此处下船,穿过随安室就直接进入澹宁堂。 院外沿东西两侧外墙向北行,可穿山洞直通后湖。<br>澹宁堂堂北抱厦突出于后湖的水面,南北院落差4米多,靠山一面端庄肃穆,临水一面清丽空灵,两边风格特色迥异,可谓险韵成诗的典型范例。同一处建筑同时兼顾两种不同的外部环境,处理的极为巧妙,收到出人意外的兴味!<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