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秋影

<p class="ql-block">原创: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音乐:初见</p><p class="ql-block">插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2020.12.19</p> <p class="ql-block">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著《木兰花·拟古决绝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柬友》全文如下:</span><b>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b></p> <p class="ql-block"><b>译文:</b>与意中人相处应当始终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的甜蜜,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深情和快乐。本以为你我应该相亲相爱,不知道为何却变成了今天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p> <p class="ql-block">阅读《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首先要了解纳兰性德其人。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被授一等侍卫衔,多次随驾出巡。纳兰性德一生之中曾经历过多次感情和婚姻,初恋是自己的表妹,后来被选秀送进了皇宫,一位是原配夫人卢氏因难产早亡,另一位是南方汉家才女沈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农历五月,纳兰性德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因此,有人用“爱妻早逝,有志难舒”来总结纳兰性德的一生,更有学者认为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b>赏析:</b>初次阅读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我就被作者深入细致的生活洞察力所折服,特别是词文中对悲剧主角心里活动的描写几乎达到词作的极致。红尘之中,爱情无不是在感性中开始,最后又在理性中屈服。这首词的经典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更是成为了遭遇感情挫折痴男怨女的仰天长叹,这一叹也是当局者走出情感漩涡的开端。《木兰词》是纳兰性德模拟女性的口吻,借助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描绘出“人心易变,人走茶凉”的悲凉世风,以此来抒发“闺怨”之情。词人通过讲述女子遭遇情变后,被薄情郎无情的抛弃,用“人生若只如初见”写出了俩人相识相爱时美好的回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女子对草草结束这段感情心有不甘,可是事情到了如今,男子已经将这份感情淡忘,女子也不想再纠结于无休止的伤痛,于是将内心的怨恨一一道出,也算是对抛弃她的人进行了道义上的控诉,并且下定决心,从今往后不会再和这位男子有任何的联系。我读纳兰性德的词作后,有一种深深的压抑感,纵观当下充满诱惑的社会,爱情婚姻中伤与被伤已经司空见惯,情感脆弱的就象是雨中的浮萍,虽未倾覆,但已疲惫不堪。</p> <p class="ql-block">纳兰性德所著<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中最经典的句子要数“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也是作者发</span>自肺腑的感叹,其内心虚拟的爱情场景极易在饱受情感折磨的人群中引起共鸣而经久不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情侣,在刚开始相爱的时候,都是抱着最美好的愿望,情至深处恨不得拿命相许,可是发展到最后却总是物是人非,事与愿违。这样的结局究竟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情侣之间要始终如初见,完全仰仗于人的品质和修为。因为,我见过邻居夫妇为钱反目成仇,每天争吵不休;我也见过自己的哥嫂形影不离,出门时手牵着手;我见过一见钟情的情侣,火热两年就分道扬镳;我也见过经媒妁之言的婚姻,一生相敬如宾。人生若只如初见需要相互包容,人生若只如初见需要满怀激情,人生若只如初见需要积极向上的心态。既然一段姻缘,曾让你怦然心动,得到了又为何不好好的珍惜呢?既然一场夫妻,曾一起同甘共苦,发达后又为何不能一起共度余生呢?如果相遇是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努力了才会心安理得,如果离散是欲望朝秦暮楚在作祟,失去了就会追悔莫及。</p> <p class="ql-block"><b>说古论今,可以启心明智。</b>人世间最让人看不懂的关系恐怕要数男女之间的交往,这种关系一般都经历认识,喜欢,交往,付诸真情,谈婚论嫁五个阶段。曾有过来人用时间形象的描述男女感情的演变过程:一年是情人,二年是红颜,三年是知己,四年是情亲,过了五年这个人是你一辈子的记忆。无论这种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都不难发现爱情物质化的迹象:从初恋情人到生活伴侣角色转变中,与精神层面相关的需求在逐步弱化,而与物质方面相关的需求在逐步增强。婚姻中的男女,一旦爱的浪漫被琐碎的家事和欲望诱惑所困扰,很容易误入无性生活的歧途。前些年,过西方的情人节,在儒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会被看作是不正经的事,只能偷偷摸摸的进行。记得,情人节的第二天,就有单位的同事调侃说,他早上路过护城河,发现河里全都是被丢弃的玫瑰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而现在过情人节已经成为时尚,并延伸到夫妻之间,这对维护双方的感情无疑是积极的开端。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另一半,都能做到始终如初见,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好事,又何必舍近求远而惴惴不安呢?细细想来,传统式婚姻是到了该扪心自问,回归人性本质的时候了,试想一对曾经如胶似漆的情侣,因为婚姻的关系,而变成了兄弟姊妹或名利场合作伙伴,那么缺少激情的婚姻就只能是一种摆设,就如同闹市橱窗里摆放金银珠宝,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早已遭人惦记。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样的美好愿望,就只能是一己之见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