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寻桥记:太仓元代石拱桥1

和平

太仓元代石拱桥位于中国江苏省太仓市老城区内外,苏州太仓市列入“国保”名录的五座元代石拱桥,分别是城厢镇的周泾桥、州桥、皋桥与南郊新丰的井亭桥和金鸡桥,城厢镇的三座在同一条致和塘上,而南郊新丰的二座又在同一条路上。五座元代石拱桥其地域及建造年代相近、风格相似,可视为一个整体,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周泾桥</b>位于太仓市城厢镇新华东路和太平南路交汇处,南北走向,跨致和塘上,原名海门第一桥,又称南周泾桥。 周泾桥自建成后虽经数次修葺,但都没做大的改造,是现今太仓“国六文保”五座石拱桥中最具气势的一座,因桥上原刻有“海门第一”字样而被誉为“海门第一桥”。 周泾桥北堍 整座桥梁在绿树掩映、碧波相衬之下,更显得苍古朴拙,耐人寻味。 桥身上披了一层绿装,许多细节根本无法看清。 周泾桥北堍 周泾桥为两侧围护条石板固定的块石铺就弹硌路面。 内侧桥栏石板上镌刻有缠枝花纹及浮雕的动物追逐图案。 站在桥顶向北看 桥顶中间有桥心石 站在桥顶向南看 桥顶上向东看致和塘 桥顶上向西看致和塘,一座大型的公路桥,为太安桥。 周泾桥南堍 周泾桥边绿化带中凉亭 <b>  周泾桥</b>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原名海门第一桥,又称南周泾桥,为三孔石拱桥,长17.26米,宽4.7米,高5.18米,中孔拱高4.77米,跨度为11.6米;前后两孔略低,跨度也略小,由9组券拱板并列构成;边孔为7组。桥身概用青石建成。拱石上刻有资助修桥人名单和造桥年代,正中地幅石上刻有“海门第一”4个大字,此四字刻于拱圈石正中外侧,不过已经被藤类所覆盖。全桥4块条石和两侧石栏板上均雕刻各种图案。桥面中央一块龙门大石上刻有八卦图案。桥内侧桥栏两侧均雕有牡丹、缠枝莲和动物相逐腾跃的浮雕图案,生动传神,线条流畅,刀法粗犷,是典型的元代石雕风格。 <b>  州桥</b>位于江苏太仓城厢镇新华东路和府南街交汇处,在皋桥与周泾桥之间,南北走向,横跨致和塘上,原名安福桥,平安幸福之意,又名三洞桥,因桥对州署衙门,故又称州桥。 州桥北堍 桥二侧沿石正侧面有“乳钉”装饰带。这种装饰在国内相关专业书籍中,尚无确切构件名称。由此可见,它具有稀有性。 桥耳出头处雕刻如意琬花。 桥孔内拱券上有字堂。 州桥北堍 桥面满铺青石板 桥顶中间有桥心石 州桥中孔 站在桥顶向北看 桥顶上向东看致和塘 桥顶上向西看致和塘,与周泾桥一样在古桥西侧有并行的公路桥。 站在桥顶向南看 石栏板上的花卉纹饰紧密相连,端庄典雅。<br> 州桥北堍 望柱石上顶花苞头,桥栏板的内外两侧均镌刻花卉纹饰。 石栏板上的花卉纹饰紧密相连,端庄典雅<br> <b>  州桥</b>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州桥乃三孔石拱桥,桥长16.2米,宽3米多,中孔高4.27米,跨宽8.05米。桥二侧沿石正侧面有“乳钉”装饰带。中孔由9节并列的券板组成,拱石上有浮雕,中孔拱石上对称刻有以寿桃、莲花为饰的边框,内各镌有铭文,可辨者有“太仓镇守干户乔,奉议大夫昆山州知州卢”、“大元天历二年岁次己巳十月”等字样。桥面石正中刻有楷书“安福”2字,古朴苍劲。桥孔内拱券上有字堂。桥耳出头处雕刻如意琬花。 <b>  皋桥</b>,原名兴福桥,又称高桥,皋桥位于太仓市城厢镇新华西路和长春南路交汇处,州桥西侧1000米处,南北走向,跨致和塘。 皋桥的桥面,为两侧围护条石板固定的块石铺就弹硌路面。<br> 皋桥的桥孔两侧,各筑有起稳固桥身及装饰作用的长系石两座。 桥孔内拱券上有字堂 长系石端的花纹,桥上的云纹。 缆船石 桥北堍 站在桥顶向北看 桥顶中央没有桥心石 站在桥顶向南看 桥顶上向东看致和塘 桥顶上向西看致和塘 桥南堍 长系石端的花纹 桥座上的纹饰 皋桥的桥身外侧镌有八卦及佛教“万”字图案,并刻有“兴福”二字。 <b>  皋桥</b>建于元统二年(1334年),原名兴福桥,或许是取“欢乐幸福”之意,又名高桥,据说后来当地人嫌“高桥”名太俗,遂用同音字改称其为“皋桥”。古汉语中“皋”与“高”通,如此一改,既文雅,又不失原意,便沿习了下来。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5.05米,宽4.27米,高4.4米,桥孔跨度为9.9米,拱石上刻有花卉,正中地幅石一侧刻有八卦图案,两旁刻有“兴福”二字,桥上存有残断青石雕花栏板3块,桥身有若干处破损。西南长系石下方有字堂,刻有资助修桥人名字“南隅朱氏妙宁助柱四条增崇福寿延长者”等字样。桥面右侧刻有“兴福”2字,并镌有八卦及“璀”字图案,桥孔两侧各有起稳固桥身和装饰作用的荷叶形浮雕石座两座。桥拱券由9道单独券石组成,每道有五六块,券石上镌刻着铭文题记,详细记载着捐款人姓名及建桥年月。桥孔外侧各有长条石柱直贯桥底柱,对稳固和加固桥身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