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散文)</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已经去世十五周年了,十五年来母亲的形象一直深藏在我的心底。母亲为我们劳累了一生,操心了一生。母亲的品质影响了我的人生,母亲的行为改变了我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深深地思念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养育了六个孩子。我们兄妹出生在闹饥荒的5-60年代,一家人能吃饱饭都十分困难,而我的母亲硬是咬着牙把我们兄妹六人,不分男女一个不落全都送进了学校。</p><p class="ql-block"> 这在当时,母亲需要有多大的勇气来承受来自生活压力,又需要有多大的魄力来顶住世俗偏见呵!</p><p class="ql-block">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背负着母亲沉甸甸的期望开始了人生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现实是残酷的。在靠挣工分吃饭的人民公社时代,农民的口粮多少是和挣的工分多少挂勾的:每10分工发一斤稻谷。男劳动力出工一天记10分工,女劳动力记8分工。按照这个规定,我家八口人只有母亲和父两人出工,每天累计有18分工,折算成工分粮,只有一斤八两稻谷,。我家八口人一天只有一斤八稻子的工分粮,外加一人一斤的口粮。这一天三餐饭是母亲最发愁的事,村子里50多户人家,母亲几乎都上门借过米。既便如此我们还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母更是常常饿着肚子去生产队劳动,我们一家时常陷入这样的绝境。</p><p class="ql-block"> 天无绝人之路。七十年代化学肥料少,庄稼多靠有机肥。为了调动群众动积性,生产队规定:每百斤牛粪记2分工;每百斤猪粪将记5分工;每百斤鸡粪记10分工。由于这个活是定额的,它不但是多劳多得,更重要的它不受时间、空间和天气的制约。于是母亲白天和大家一起下地干活,雨雪天、晚上,就不分昼夜去捡粪。我们家因此还设了三个粪池,月底上交给生产队里时,我家总是最多的。因此,工分粮也是最多的,这就基本上缓解了吃饭的难题。但这却引了那些把子女放在家做农活家庭的嫉妒:凭什么他们家孩子既上了学,又能吃饱肚子?于是生产队在他们的强烈反对下降低了积肥的工分值。</p><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妹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也实在看不下去母亲这般忍辱负重!纷份要求退学务农,为母亲分担劳累,也为母亲挣口气。母亲总是含着泪,默默地看看我们,什么也不说,就是坚决不让我们退学。</p><p class="ql-block"> 在我17岁那年,母亲大病了一场,看着一下子苍老的母亲,为了我们如此艰辛。尽管只差一年就参加高考了,我再也无法继续读下去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内疚感,促使我下定决心:退学务农,为母分担家庭重担。</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没有和母有商量,就毅然决然地和乡亲们一道下地干活去了。母亲知道后,拖着尚未痊愈的病体,赶到工地,异常决然地要我再去上学!说她只要还有一口气,也要供我把这一年书读完,直到我和母亲闹翻了,母亲也没能说服我。</p><p class="ql-block"> 没曾想,第三天一大早母亲又拖着病体了跑了二十多里的山路,硬是请来了我最崇敬的,也是最喜爱我的老师,将我带回了学校,带回了中断了两天学业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的人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又朝着母亲期待的方向前行了。</p><p class="ql-block"> 有位先哲说过:人的一生道路很漫长,但最关健处只有几步。母亲就是在人生的最关键处,改变我人生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