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论仁

<h3>  人,人儿,意思一样,读音不一样。前者是泛☞,后者是特☞。同样,仁,仁儿说起来你怎么看?</h3> <h3>  仁,儒家学说的核心部分。光在《论语》书中就出现109次之多。触及则博大精深,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br></h3> <h3>  仁儿则好说了,只要是稍微有点生活常识,人人皆知。现在就从这些植物的种子入手,探讨客观世界.客观规律带来的生活哲理。<br>  万事万物皆有起因。起因和一颗包含其所有生命信息的种子有多么相似?各种物质合成的不就是胚吗,生物老师说胚有胚芽.胚根等组成,这跟物质的合成有区别吗?有起因就有结果。二者的发生.发展在共同承受自然条件下,人类还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在发生不可逆转的情况下,物质生命要接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考验,对于相对既有物质生命,又有精神世界的人来说,那就是命。<br>  再论仁就好理解多了。说仁者爱人又有杀身成仁,矛盾吗?不矛盾。一个是种子发芽了,一个是化成了种子留存了。<br>  我能说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了吗?</h3> <h3>  学得好。</h3> <h3>  干得好。</h3> <h3>  研究的好。</h3> <h3>  都是熟练工。都是学习和掌握了事物内在本质的结果。</h3> <h3>  孟母三迁的故事透露一个秘密,孟子天赋异禀,实际上他就是个天才,干啥都是精英,可孟母非得让他读书,于是出了一个亚圣。<br>  种子从另一方面让我们能迅速掌握了客观物质存在的规律和特性,仁的学说又向我们展示了客观世界。一个是物质的构成,一个是精神的载体,两者互为表里。懂的了就可以去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事了。<br>  比方说,你拿着一颗桃核去问老人,他会告诉你这是桃树的种子,春天你把它种下去,三年后就会再结出桃子来。俗语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根据就这么简单。<br>  同理,你把你想要做的事情事先弄个清楚,做起来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和规避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您说是不是?<br>  生活中你一定具备了一定的才能,具备多少就相当于问了多少次仁。<br>  理论上的“仁”与实际中的“仁儿”,一个为主观意识,一个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主观可以发挥能动性。<br>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全部。也是做人的道德准则。为的就是凡事从长计议。<br>  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句经典。慢慢体会。</h3> <h3>  <br>  凡能熟练掌握事物本质且将理论用于不断摸索、大胆实践者大都青史留名。</h3> <h3>  愿做他山之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