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回到办公室就好奇问我,感觉我今天上的绘本阅读怎么跟之前有些不一样呢?<br>     “哪里不一样?”<br>     “更像一堂语文课吧。”<br>       我笑了:“对,我就是将它设计成一堂语文课。”        刚进教室我就和孩子聊天,说起自己早起骑车手冷,该怎么办才好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我要戴手套。<br>     “那你们愿意将手套分享给胡狸老师吗?”<br>      孩子们愣了一下,有不少孩子随即举起手,甚至有孩子立刻把手套摸出来。<br>      这是我第一次提到这个词——分享。<br>    “那如果我浑身都冷,可不可以钻进手套呢?”<br>      全班孩子摇起了头,不时传出笑声。<br>    “今天胡狸老师就要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法手套喔。”<br>      随即出示PPT,介绍绘本——《手套》,乌克兰的民间故事,由叶夫格尼·M·拉乔夫绘。<br>      观察完封面后我们就开始踏上这趟魔法之旅。随着一只一只小动物钻进手套,我的第一部分训练开始了。         我让孩子自己来介绍小动物们,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知道要给小动物加上修饰词了。<br>       在孩子们述说的时候,我将“分享”板书在黑板上,每一次我都强调了这个词,书中的小动物也正是这样做的。  <br>      紧接着,我出示PPT,只有一张狐狸的图片。       “狐狸也觉得冷,也想进来,他该怎么介绍呢?”<br>     这里开始难度有点提升,所以我让孩子们同桌讨论一会儿。<br>     “我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孩子们说道。<br>     “等等,”我抿嘴一笑,知道孩子入了我的套,“孩子们,你们会让狡猾的狐狸进来吗?”<br>      孩子们摇头并争先说明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这节课可不是区分好坏人的课,所以我又问道:“那狐狸实在太冷了,你们谁来帮帮他呢。”<br>      自然有自告奋勇的孩子会夸起他:可爱、美丽、红色毛发、尖尖耳朵······<br>    这时候孩子们知道了,原来,想进手套得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br>       当然,基于传统故事孩子们仍然对狐狸心存芥蒂,但绘本里,狐狸最终是通过了的,所以有的小孩子在介绍时都得这样说才能通过:“我是一只爱吃肉的狐狸,但我绝对不会吃你们。”<br>      狐狸一关过了,大灰狼也就不再话下了,原本凶恶、残忍的大灰狼变成了勇敢的大灰狼、高大的大灰狼、善良的大灰狼。<br>       接着我们就拓展延伸森林里所有的小动物,同桌讨论结束后,开小火车,一个个上台来说,每一只通过的小动物,同学们都会大声说:“请进。”       于是,爱爬树的猴子来了,毛茸茸的小猫来了,黑白条纹的斑马来了,美丽的孔雀也来了······<br>    当然故事还在继续,绘本里钻进手套的动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野猪、大狗熊也陆续到来。<br>    “野猪问:我能进来吗?不行,不行”        我在这里顿了顿,让孩子先思考一会儿,然后继续问道:“刚才我们不是说小动物们把手套分享给了更多的小动物们吗?怎么现在不分享了?”<br>      孩子们把小手高高举起,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有阅读习惯较好的孩子,从文本里找到了答案:因为挤不下了。         即便如此,面对执拗的野猪和大狗熊,小动物们仍然将手套分享给了他们。<br>      此时的手套有梯子,有窗户,俨然一座小房子。<br>    “现在这魔法手套还能在装一个人。小朋友们谁想进去呢?”我的最后一关,请仿造动物们介绍自己的方式来介绍自己,从文本的句式练习到拓展到生活中进行实际使用。          同桌交流后,孩子们跃跃欲试。<br>     “我是爱学习的XX,可以让我进来吗?”<br>     “我是可以吃三碗饭的XX,可以让我进来吗?”<br>     “我是爱好跆拳道的XX,但我会保护你们,可以让我进来吗?”<br>    “ 我是考试考一百分的XX,可以让我进来吗?”<br>      一个个小分享者下去时都是笑盈盈的,吐吐舌头,一蹦一跳,下面的小听众也爆发出一阵一阵欢笑。  <div>       <br>      有时候也会遇到卡壳的时候,当孩子回答不出来时,我会让他站着听听,想一想怎么说,一会儿再去问他时,也总能说出满意的答案。<br>      但也有绝对的例外——有一个班上有个女生,心智低于同龄人,常常在课堂上大哭大闹,不听招呼随意下座位。<br>      有一次,就因为上课值日生突然喊起立,把她吓住了,哭了好一阵。<br>      轮到她发言时,自然是说不出来的,一直在那里“嗯、嗯、嗯······”<br>      因为早有准备,所以我问大家:“谁愿意帮帮墨墨呢?”<br>      班上一阵安静,但很快陆续有几个女生举起了手,我请了一个孩子。<br>     “我是可爱的墨墨,可以让我进来吗?”<br>       我问大家:“可以进来吗?”<br>    “请进!”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br>      虽然这一次声音也很大,但墨墨没有哭,而是笑得很开心。<br>       </div>         课结束了吗?当然没有,最后我说道:“虽然老爷爷拿回了手套,但小动物们仍然很冷,圣诞老人太忙了,想请孩子们画一个手套送给小动物们。”<br>     愿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双魔法手套,将世间的温暖分享给别人。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孩子们的“爱心手套”吧。      虽然没提“爱”,但“爱心”是许多小朋友手套设计的元素。         有的孩子总担心手套太小,直接拿A3的纸画了超级大的手套,希望可以让更多小动物住进去。倒是有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之感。         绘本阅读其实比较忌讳孩子读过这个故事,因为孩子总是忍不住想要剧透结局,会影响其他孩子阅读,会打乱老师的节奏,因此班上上课选择绘本的时候最好是比较冷门的绘本,《手套》虽然不冷门,但时间稍微久远,不曾想有一个班级居然全都读过,因为他们的班级书柜里就有这本书。<div>       听到这个消息虽然有一瞬间我感到有点慌乱,但我还是硬着头皮把故事讲完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这也得力于做课程设计时加入了许多新的训练和要素。</div><div>       不过在上课过程中,总是贪图让全班孩子都上台发言一次,但结局往往不够如意,毕竟40分钟时间太过紧张,互动太多,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变得分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