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临淄人的过年习俗与禁忌

记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立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春节即将来临,临淄人通常在农历的腊月三十,各家各户就把过年的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不仅要把室内、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要在窗上贴上精美的窗花,门媚挂上过门钱,炕头贴上年画,院门、屋门、粮囤等处贴上春联和“福”字,处处呈现出一派吉祥欢快的节日气氛。</span></p> <p class="ql-block">旧时,各家还要在院里搭“天地棚”,供“天地神”。在甬路上铺谷草,说是为已故祖先来家过年喂马用的,大门口内要挡上木棍,供祖先拴马,现在这些习俗多已废弃。 除此之外,临淄人过春节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习俗,快来看看吧。</p> <b>【忙年】</b>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后年味逐渐浓郁,购置新衣、扫房子、擦玻璃、置办年货等;过了腊月廿三的“小年”,送走了“灶王爷”,家人们忙年的脚步加快了,炸肉、炸鱼、灌香肠、炸藕合、炸丸子,炸豆腐等等,总之家家户户都在忙年。<div><div><br></div><div>年三十中午,家家户户贴对联、贴窗花、贴过门钱等。</div></div> <p class="ql-block"><b>【接年】</b>临淄称“请神”。即在除夕日落前,由家中男性青少年提着马(纸吊儿)到坟莹或村外,接已故祖先回家过年。焚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全国各地都有许多很有凤趣的习俗和传说,淄博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烧纸后,口喊:“爷爷、妈妈(奶奶)回家过年了!”然后回家,算是对祖先尽了孝。接年之后,直到初二夜里便不能扫地了,扫地意味着对祖先不恭,也会扫走财运。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现在,有些农村此风俗还在流行。</p> <p class="ql-block"><b>【守岁】</b>接年后,人们便开始守岁了。守岁是春节最热闹的时候,屋内灯光通明,一家人欢聚一堂,吃年夜饭,喝团圆酒,男女老少,尽情欢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守岁时禁忌最多,说话做事都要十分谨慎。“破”“坏”“散”“死”“赔”“病”“输”“痛”等不吉利字眼都不能出口,不能骂人,不能打骂孩子。饺子破皮了,要说“挣”了,蒜要叫“义和菜”,打碎了器具,要赶快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或“越打越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夜饭中,鱼是不能少的,取“连年有余”之意,但没有鳞的鱼不能上席。驴肉、马肉、兔子肉等所谓“杂乱肉”也不能上席。</p> 年夜饭中饺子是主要的,饺子馅里要放上花生、枣、硬币、糖果等,谁吃到这些东西就要说上一句有关的吉庆话,如吃到一块糖则是“有甜头”,吃到一枚硬币便意味着“有钱花”。<div><br></div><div>守岁要守到新旧年交接的时刻,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年五更”。这时还要祭天地、敬祖先、吃饺子、放鞭炮,至此,就算是辞别了旧岁,迎来了新春。<br></div> 近几年,在临淄人守岁习俗已淡化,除全家欢聚一起包饺子、喝团圆酒、吃团圆饭以外,最主要的活动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了。<br><br><div><b>【拜年】</b>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叫“家拜”。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小孩们 。家拜后,晚辈们着新衣,再出门给本家中的长者(一般是五服者内)拜年,叫“近拜”。大年初一给家族中长辈拜年,称“元拜”。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过年好!""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这叫“串门拜访”。过去,还由本族长者率领到外姓家拜年或互相集体拜年,以加深感情,叫“团拜”。</div> <b>【走亲】</b>走亲戚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是春节期间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重要活动,也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div><br></div><div>平日走亲戚叫“出门”,正月走亲戚叫“出正月门”。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初三开始,看望外祖父母、舅舅、姑姑、姨以及朋友,有的亲戚多,要持续到年后很晚才能走完。<div><br></div><div>走亲戚时都要带礼物。旧时,农村生活不富裕,走亲戚的人一般是挎着苑子或竹筐子,上面盖上红包袱或花毛巾,里面装上馍馍(馒头)、油炸果子等,主人收到后要留下一点,不能把礼品全留下,留下是表示断亲或绝交。前些年,生活渐渐好起来了,走亲戚时多携带点心、罐头等;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走亲戚多半带些名酒、奶制品和滋补品了。</div></div> 回忆年俗,串联起浓浓的年味。年俗里,有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够的情谊,年俗里都是最地道的中国味!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