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公粮

琼窗梦回

<p class="ql-block">  婆婆在世时曾三番五次提起送公粮之事。谁都不会料到,就在2006年这一年,农民一直以为天经地义的公粮不要了!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取消了!全国农民欢呼雀跃,扬眉吐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农民自己种的粮食全归个人所有,不仅如此,还可以得到国家相应的农业补贴。此消息一传开,好多农民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只可惜婆婆在2004年就过世了,不然的话,她一定会高兴得满脸的皱纹拧成了麻花。</p> <p class="ql-block">婆婆说,“那时候送公粮真是千辛万苦,要担五六十里路,头天傍晚把谷子领到家里,凌晨公鸡叫头一次,就起床做饭吃,天已开亮就挑着担子走,女的挑六十斤,男的挑一百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挑一天顶二天,婆婆为了多得公分也跟着去,六十斤对于农村的中年妇女来说算不了什么,挑百多斤是轻而易举的事。一百斤对于农村一个全劳力来说,小菜一碟,好的劳力一两百斤不在话下。俗话说,“担轻路不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途遥远,就是空手走路,五六十里路也不轻易。那是解放初期,后来交公粮交到乡政府离家只有六七里地,很近了。虽然那时生活很苦,自然条件很差,但大家拥护毛主席,相信共产党。一心一意奔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走。</p> <p class="ql-block">婆婆说,“那个送粮的队伍像舞龙一样,这村、那村大家汇合到一条路了,浩浩汤汤、说说笑笑、走走歇歇,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疲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使我想起了毛主席在延安,“不以诗篇为生命,而以生命做诗篇。”上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同志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后,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并产生了《军民大生产》这首七十余载传唱不衰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曾记得孩子他爸总喜欢哼《军民大生产》里的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妇女们呀么嗬嗨,都争先呀么嗬嗨,手摇着纺车吱咛吱咛吱咛吱咛嗡嗡嗡嗡吱………逗孩子玩,逗得孩子咯咯咯咯地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学校读书时,也学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和《春节序曲》等等这些歌曲,这些歌曲不仅再现了当年的劳动情景,也表现了我们老区人民对新生活的向往。那种轰轰烈烈的场面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无法忘怀!</p> <p class="ql-block">公公婆婆在苦水中泡大的,但他们心态很好,特别听毛主席的话,相信党的政策。在大呼𠾐那个年代早出晚归也从没乱休息半天,婆婆渡过了77年的人生。公公多活了十年,他们走时走得很平静,很满足,儿孙满堂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  眨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门前公路上络绎不绝的送公粮队伍已经成为逝去的风景。父辈们假如年轻健在,他们知道再也不要交公粮了,他们会欣喜若狂,把自家的责任田种得苗青杆壮,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山村,山清水秀,阳光明媚,相信地下有知的父辈们,也会喜笑颜开。</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