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历史故事:隋唐天下第一粮仓—兴洛仓

大千世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隋朝在东都洛阳附近修建粮仓,其中距离洛阳最远的一个粮仓有百里之遥,叫兴洛仓,因其位置在巩县洛河入黄河的地方,也称洛口仓。这里地处丘陵,形势险要,土层坚硬、干燥,又有水路运输之便,是理想的修建国家大型粮仓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洛口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洛阳走G30连霍高速向东,会经过一个涵洞,这个涵洞的名字就叫兴洛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兴洛仓的具体位置在黄河连接伊洛河不远的台地上,距巩义市东北十余公里,河洛镇七里铺东,双槐树村南。这里阻山带河,地势扼要,是洛阳的东大门。站在这个高地上,可以俯视伊洛河自不远处注入黄河。</p><p class="ql-block"><br></p> <h3>连霍高速兴洛仓隧道</h3></br><h3>如果我们穿越1500的时光,可以看到兴洛仓的东南方向是大运河的通济渠,顺水可直达江浙地区。东北方向是永济渠,可达齐鲁之地至海口。也就是说,通过运河漕运,洛阳东南大半个中国的漕米都可运达兴洛仓。</h3></br><h3> <h3>隋朝大运河以及全国粮仓分布图</h3></br><h3> 兴洛仓的选址非常科学,与仓城隔河相望就是地势险要的黑石关,古称“黑石渡”,因水畔有黑石山而得名,是洛水的重要渡口之一,也是通向洛阳的交通咽喉。黑石关与兴洛仓所处之邙山隔河相望,形同拱阙。隋末王世充与瓦岗军对峙洛水,曾在此发生过持久的争夺战。至今仍可想见当年这个渡口烟渚迷障,舟船连横的繁忙情景。</h3></br><h3>隋朝初年,随着洛阳城的修建和大运河的开凿,洛阳成了连接全国的交通枢纽,尤其大运河将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贯通一体,南方的粮食大量北运,兴洛仓不仅是帝都洛阳的一个重要粮仓,而且是通过洛阳向长安、东北输送粮食的中转站,从而使洛口仓成为天下瞩目的皇家粮库。</h3></br><h3> <h3>洛口仓攻防布局假想图<br></br></h3></br><h3>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隋开皇、大业年间,全国一共建有六大粮仓。它们分别是:兴洛仓(河南巩义)、回洛仓(洛阳隋唐城东北)、黎阳仓(河南浚县大伾山北)、广通仓(陕西华阴)、河阳仓(黄河北岸孟县南)、常平仓(古陕州,今三门峡西)。</h3></br><h3> <h3>兴洛仓建于隋大业二年(606年),仓城周围广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容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据史料记载估算,整座仓城储漕米二千四百万石,居隋代官仓储量之首,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h3></br><h3> <h3>隋朝洛口仓运粮船队</h3></br><h3>隋朝末年,农民起义蜂起,由于兴洛仓的战略位置和丰富储藏,随之成为各种势力的争夺之地。</h3></br><h3>瓦岗寨义军李密向首领翟让献计,说兴洛仓储藏甚多,而民众无粮可食,若能占领兴洛仓,开仓放粮,天下饥民群起响应,各路英雄就会听命于瓦岗军,果如此,即能夺取天下,翟让就可称帝。</h3></br><h3> <h3>夺取洛口仓</h3></br><h3>大业十二年(616),翟让采纳李密建议,派精兵7000人,进攻兴洛仓。次年二月,李密、翟让率兵“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拔兴洛仓,破之”。旋即“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民众纷纷投奔瓦岗军,瓦岗军队伍因此壮大为几十万人,之后,李密又扩建加固兴洛仓城,使之达到方圆四十里。李密据此建立政权,自称魏公。</h3></br><h3> <h3>李密、翟让洛口仓放粮</h3></br><h3>后来,随着政权更迭,仓城逐渐失去作用,百余年之后,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733)下诏复置洛口仓,恢复储藏。</h3></br><h3>沧海桑田,当年的洛口 仓在历史的烽烟中消失殆尽已不复存在。但在巩义七里铺村的北岭上,尚存留着长一百多米、宽十余米的隋唐城墙,据考证,这可能就是隋唐洛口仓的城墙遗址。</h3></br><h3> <h3>洛口仓考古发掘</h3></br><h3>据说,在当地洛口村附近,村民曾发现有巨大仓窖,深不可探。我们期待有一天,兴洛仓窖遗址会被重新揭开神秘的面纱,给人们一个无比惊喜的谜底。</h3></br><h3>距兴洛仓不远,就是伊洛河汇入黄河的入河口,千百年来,这个地方演绎了许多令人遐想万千的故事,不惟兴洛仓,沿河的虎牢关,伏羲台,北宋皇陵、石窟寺、慈云寺、康百万庄园等,都见证了伊洛河两岸不同时期的兴衰演变。</h3></br><h3>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