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br></b></h1><h1><ul><li><b>48小时:生死,紧急支援</b></li></ul></h1> <b>5.1月22日紧急支援 </b>说完1月23日的部分准备工作,这里要谈的是生死了。很多人会奇怪,搬个家、装个修、穿个防护服,和生死能有什么关系?<div> 有关系,而且关系巨大。</div><div><br> 回到1月22日,在全力安排大量的病区患者出院、转院期间,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因为在我们还在为各种不可能完成任务焦头烂额时,在我们还为自己即将面临的生死前景担忧时。老百姓们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肚子担忧了。春节将至,疯狂谈不上,但紧要生活物资在那两天,基本上快被人们快抢购了一空了。</div><div><div><br>下图:2020年1月22日拍摄 空空如也超市部分商品</div></div> <div><br></div> 于是在1月22日下午,在手头的事情还办的七七八八时,我们不得不抽空匆匆回家。第一件事是立即到服务网点分别冲了1000多元的燃气费、水费,事后证明此乃明智之举。然后再直奔超市,等我们赶到超市时,菜架上果然是空空如也。<div><br><div> 万幸,那天超市临时到了一批大白菜,每人限购两颗。有生之年能经历一次在超市哄抢大白菜,令人感慨万千。</div><div><br> 怀里抱着抢来的两颗白菜,仿佛抱着全家人的希望。新年将至,这里没有情长的儿女,只有气短的英雄。只是没有想到,白菜才刚刚到手,就接到科主任电话:“2小时后紧急返院,支援发热门诊。科室领防护服,门急诊报道,具体情况不详……”这就是电话的主体内容。<div><br>下图:1月22日 抢菜与紧急支援</div></div></div> <div> 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懵圈了。这不是才1月22日么?支援发热门诊?没有内科医生了么?难道开始收治发热患者了么?但医院内外到处都还在敲敲打打加班加点,装修改造还在如火如荼,收什么发热患者。支援门诊?支援哪门子的门诊?</div><div><br> 但门诊一定是出了什么状况才需要我们外科医生支援。具体情况怎么样?是不是只是顶个班?发热的是什么病人?病该怎么看?检查怎么开?药怎么用……完全没有头绪。</div> <div> 隔离防护服,摸都没有摸过,正确穿脱更是一次都没有(23日才开始学习“自学成才视频“)<div> 怎么办?看来只能硬着头皮凉拌,去了再说吧!</div><div><br> 彼时彼刻,在1月22日那个繁忙的下午,作为一个抱着两颗白菜的外科医生,状态如同下:眼前茫然一片,脑袋嗡嗡作响……</div><div><br>下图:1月22日的彼时心情</div></div> <br> 打电话四处询问才知道,不少同事在那一刻也都接到了紧急支援门诊的通知。大家一样没有头绪,一样不知道怎么弄,一样准备去了再说。<div><br><div> 最最后灵光一现,才想起打电话向呼吸专业的夫人求教。夫人还算镇定,在电话里对无头苍蝇一样的我,进行了一分钟有关《不明发热肺炎患者门诊诊疗操作规范》的紧急培训。</div><div><br></div><div> 挂断电话,带着春节前唯一买到的青菜——两颗白菜匆匆回家,然后奔赴医院。</div><div><br> 如何支援门诊,具体谁负责,不知道(大家都忙疯了)。按通知先回到科室,护士长已等候多时,拿着隔离服的她表情凝重,在她的帮助下,手忙脚乱的我第一次穿上隔离防护装备。</div><div><br>下图:1月22日 第一次穿隔离服(上一线前10分钟)</div></div> <div><br></div> 第一次穿防护服,外观很神气,内心却是慌得一批。摆了个二傻子造型拍照后便匆匆下楼,前往门诊。到了楼下,看到几个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也在向门诊赶去。看来,支援的人还不少。<div><br><div> 2020年1月22日18时整,刚一进入门诊大厅,“我靠”便脱口而出。整个大厅那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到处都是因为发热前来就诊的拥挤人群。</div><div><br>下图:1月22日晚 门诊拥挤的人群(局部)</div></div> <div> 原来这个时间段医院应该只有急诊内、外科2个诊室开放,但现在好像开了很多个。大厅内到处闹哄哄,夹杂在其中的医护人员个个穿着厚厚的隔离防护装备,完全无法分辨谁是谁。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现在门急诊找谁报到,具体工作怎么安排。</div><div><br></div><div> 各诊室门外都排着又粗又长的队。诊室内塞满了轻重不一的患者,被重重包围其中的接诊医护人员忙的焦头烂额,无暇他顾</div><div><br> 下图:1月22日晚,诊室外的排队人群(图片提供:叶明) </div> <div><br></div> 找不到负责人,看来真的得见机行事。绕行门急诊大厅一圈,了解了大概情况:楼下整整一圈8个门诊诊室全开,抬头一看,二楼还有4个,亘古未有之景象。12个诊室全开,每个诊室内外都堆满了患者。<br><br> 我发现几乎每一个拥挤的诊室内,窗户都是紧闭的。但比紧闭门窗更可怕的,是坐诊医生还要现场给大量的就诊患者采集咽拭子……<br><br>下图:曾经务无比拥挤的大厅 <div> </div><div> 狭小的空间、紧闭的窗户、拥挤的发热人群、漏洞百出的着装、以及咽拭子的采集……</div><div><br></div><div> 这一切的可怕我们浑然不知,是勇敢?还是大无畏?都不是,是无知!是因为过于严重的疫情,过于急迫的时间,让临危受命的我们措手不及。我们实在来不及对病毒防护的防护知识、对相应疾病的处置规范作流程进行准备和学习。从而导致我们在与突发的疫情短兵相接时,对各种致命的问题无感,对各种可怕的危险无知。</div><div><br></div><div> 这不是谁的错,我记得我说过,我们已经算是做得很好的,在那时的定点医院里。</div><div><br></div><div> 那天,没有找到具体任务的我,进到了每一个挤满患者的诊室,打开了每一个房间内所有能通风的窗户。开窗的那一刻,冷风扑面而入,没有护目镜的我们感到一阵凉爽……</div><div><br> 那天的开窗,不知道救了几人,就如同今天的我也不知道,在那段艰难的战疫岁月里,几人救了我!<br> </div><div>下图:1月22日晚 不期而至的大量患者</div> <div> 那天支援完门诊后我才知道,这种人山人海的状况持续了整整一天。白天当我们在后面埋头苦干办出院时,门诊就突然涌来了无数的就诊患者。</div><div><br><div> 人数实在太多,不得已只能临时抽调住院部人手,12个诊室全开,全力应对不知从何处蜂拥而至的发热人群。坐诊医生身穿隔离防护装备四小时一轮换,不停歇的接诊了一白天。到晚上6点,就诊的人群完全没有减少的迹象,门诊外的街道上,都是前来就诊的发热人群。</div><div><br></div><div> 内科医生基本已经拼光累废,有的医生没人替换已经连续不断的看了6个小时以上,衣服口罩早已湿透。这样的发热人群围坐的门诊6小时,绝不是平常的6小时可以比拟的。那时我才知道,为什么后来是一大批外科医生前去支援。</div><div><br>下图:谁穿谁知道的隔离防护装备</div></div> <div><br></div> 那天的大厅里,到处乱糟糟。就诊的人群除了站的、坐的、蹲的,还有轮椅推的,平车躺着的,大家堆挤在一起。而大厅外、门急诊入,运送患者的救护车也排起了长队,警灯闪烁,一片混乱。<div><br>下图:1月22日 急诊门口排起的救护车长队<br></div> <div> 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并不复杂。当时许多医院多少也已经听到一些私下的消息,了解到不明发热肺炎的一些具体情况。大多数医院对可能有极高传染性的不明原因发热肺炎患者的收治,非常谨慎。病情重、确实非常需要住院患者只能收入院内的感染科或者隔离病区,但每个医院的感染科床位或隔离病房的床位在汹涌的感染人数前,几乎不值一提。</div><div><br><div> 更多的数轻症甚至是部分重症不明发热患者,只能在各个医院门诊部辗转盘桓。医患双方,均有些不知所措。</div><div><br>下图:门诊大厅</div></div> 1月21日,当包括我们的7家医院被官宣为发热定点医院后,在其他各个医院门诊滞留、盘桓多时的发热患者们,终于找到了可以正式接诊收治的定点医院。<div><br><div> 那一刻,没有人会去注意各家医院何时开诊接收。他们只知道,在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几乎无处可去的类似发热患者。老百姓们除了消息闭塞,其实谁也不傻,蜂拥而至,自然而然。</div><div><br> 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在哪家医院都属于高危人群,管理和治疗都非常棘手。既然政府已经指定了相应的定点接收医院,在各家医院住院不明发热患者,理所当然的希望第一时间尽快转运过去,早日得到更好的救治。</div><div><br></div><div> 许多医院更是一大早便把在院的一些患者打包,用救护车转往这7家定点医院中的某一家。</div><div><br></div><div>下图:1月22日,急诊门口排长队的救护车 <br></div></div> <div> 也许是没有看清具体的通知,也许是想早一刻争取到床位,亦或者是其他原因,一时间不少的患者被转运而出,奔着这七家定点医院呼啸而去。同样自然而然的是,他们中太多数并没有找到床位。因为大多数定点医院,多还没准备好。</div><div><br></div><div> 即便有7家,转运来我院的救护车也不少,他们在发热门诊门口排起了长队。当得知我们医院目前确实没有床位后,有的救护车继续无望的等待,而有的则呼啸而去,前往另一家。</div><div><br></div><div> 那天运送患者的救护车一批批的来,又一批批的走,不知他们自何处来,也不知他们向何处去。更不知他们是否找到了那不能确定的床位。</div><div><br> 那一天,我们后方得住院部还在腾退病房,办理出院,准备装修改造病区,医护人员也还在所谓的培训。各病区防护物资有的连影子都没看到,全院可用来接收新冠患者的床位,确实一张都没有。</div><div><br>下图:1月22日还在清理的病区</div> <div> 同样在那一天,除了呼啸而至的救护车,还有的是近2000名发热患者。正是他们给了正在着手改造院去的我们,措手不及。</div><div><br><div> 1月22日,在接到成为定点医院通知的第12小时,门急诊诊室内人,挤满了发热的人,门诊室外,排满了灯光闪烁车。疫情危急,再见一斑。</div><div><br> 为什么这一章节叫生死?</div><div> 因为这一天无事不关乎生死。</div><div><br> 那天,支援门急诊的绝大多数医护人员都是非呼吸、感染专业,缺乏相应的专科知识。面对传染性毒性极强的新冠肺炎患者,而且是大批量的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没有充分系统的培训,缺乏甚至没有没有穿脱隔离防护装备的经验。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难以想象。</div><div><br>下图:1月22日 新型冠状病毒眼中的我</div></div> <div> 那天,在诊疗过程中,咽拭子采集时污染感染风险巨大。因为采集医生要非常近距离的接触脱下口罩的疑似患者,此时最容易接触到带有大量病毒的飞沫。前期感染的医护人员中,眼耳鼻喉科医生占了很大比例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咽拭子的采集一般是必须在另外的相对通风的专门场地,由专人员佩戴着更高级别防护装备进行。<div><br>下图:正规咽拭子采集着装</div></div> <div> 而那一天,在紧急支援门诊诊疗过程中,因为患者人数太多,持续时间太长,检验科的人手完全不够,检测地点更已是挤得水泄不通。门诊医师不得不临时接过检验科医师工作,开始着手负责无数就诊患者的咽拭子采集。匆忙间将自己和其他患者都暴露在巨大的感染危险之中。那天的我们,就是下图的这身行头接奔赴门诊的<div><br>下图:1月22日 紧急支援门诊的我们</div></div> <div> 另外,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接触处理完新冠肺炎染患者后,离开污染区前脱除穿在身上污染了的隔离防护装备,也是十分重要和危险的一个环节。脱除污染的隔离服,必须在有专门连续的、相互隔离的缓冲地点,严格的遵循正确顺序逐步脱除。<div><br>下图:脱除污染的隔离防护服的流程复杂、步骤繁复,且必须在专门的地方进行(图片来源于网络)</div></div> <div> 但那一天,医院远没有改造完成,脱除污染防护装备的地点,我只能说“非常简陋”。在离开已是高度污污染区域的门急诊时,我们污染的装备基本是胡乱脱除。</div><div><br><div> 那一天,不知道有多少零时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带着巨大的、潜在感染危险返回了各自回家。</div><div><br> 也许有人会问,没有充分准备好就上战场,是有不妥?</div><div><br></div><div> “确有不妥”,但这并非谁故意为之。那天情况之突然、疫情之危急,没有经历过的人恐难以想象。也许每个紧急支援门急诊的医护人员,都或多或少的遭遇了“不应该”的遭遇,经历了不应该经历的疏漏、甚至错误,面临了巨大危险。但在具体的、客观的、历史角度下,却也是当时条件下所能做到的极限。是人、做事就会有疏漏。何况在那样的处境之下。一味的强调全面安全,无异于吹毛求疵。</div><div><br></div><div>下图:疲惫的门诊医护(图片来源网络)</div></div> <div> 在疏漏中逐步完善,在问题中不断总结,比片面的脱离历史客观去强挑具体工作所的瑕疵,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更客观合理!</div><div><br> 在那一刻,全院上下已经是做出了最优的对策。</div><div><br> 那天支援门诊的医护人员应该有一百多人(我估计),其实每个人都清楚我们自身的条件和状况,在踏入门急诊的那一刻都明白我们即将面临困难和危险。但那一天,每个人接到命令的人也许心中骂娘,但依然毅然奔赴战场。</div><div> </div><div> 没有退路,也无人退缩。每个人不光将自己,更是让一家老小都置身于巨大的危险之中。</div><div><br> 所谓不计生死,从来不是数万武汉战疫一线医护人员挂在嘴上的口号!<br><br>下图:阳台上的“临时隔离区”</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ul><li><b>48小时:生死,来院患者</b></li></ul></h1> 为什么这一章节叫生死?<div><br><div> 还因为那一天就诊的所有患者。“历经生死”四字可以概括。从排队挂号、就诊,排队检查、检验,到等待结果再去诊室排队复诊、排队拿药,最后到输液室排队输液,每次都是长长的队伍和漫长的等待。</div><div><br><div> 那天,每个来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在医院门诊滞留的时间绝对不会低于4小时。而在这至少的4小时里,能保护他们的,仅仅只有一副不知道戴了多久的口罩,一副大概率连普通医用口罩都算不上的杂牌口罩。</div><div><br></div><div> 这样的口罩,在门急诊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这样长的时间跨度里,在这样密集的疑似人群中,对新冠病毒的防护力,个人认为基本上是咳嗽减半,喷嚏全无。</div><div><br>下图:1月22日 门急诊密集的就诊人群<br></div></div></div> <div><br></div> 我曾经悲观的推测,那天2000多门诊就诊患者中,起初也许只有200人是真正的新冠患者,但那天他们就诊离开医院后,这个数字可能变成500,甚至1000。这1000人回到家中,在门窗紧闭的家中生活起居,隔天可能就是2000起步了。<div><br><div> 200到2000,只需一晚上。而其后这近两千人继续出门上班,回家买菜……,后面的数字更就令人不敢想象了。</div><div><br></div><div> 后续感染新冠肺炎患者人数的短期大爆发,无数人历经的生与死,也许与此不无关系。<br><br>下图:1月22日 平车上的患者和疲惫的120医生</div></div> <div> 上图这个平车上的患者病情应该较重。我去门诊支援的时候,他无助的躺在那里,费力的呼吸,没有吸氧,也难以被及时处置。急诊留观室里已经躺满了更重的患者,氧气根本就不够用。</div><div><br><div> 没有及时的救治,是因为每一名医护人员都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就诊人群包裹着,人事不知。我走的时候,这个平车上的患者还躺在那里,整整3个多小时。</div><div><br></div><div> 期间我曾过去询问了相关病情,了解到120救护车已经带着他跑了两家医院,我们这是第三家,均没有床位。现在到底是在我们这继续等下去,还是继续去下一家医院,谁也不知道。</div><div><br> 出来的地方难以回去,因为政策上不允许非定点医院接受确诊或高度疑似的新冠患者。要去的地方有床位概率无限接近于零。没有任何人能告诉他今天哪里会有床位,他就这样躺在那里,就在这嘈杂的大厅里,毫无希望的等着。</div><div><br></div><div> 随行的120医生少有的安静的呆站在一旁,一整天的辗转劳顿,他们也疲累不堪。</div><div><br> 门急诊的抢救室里,躺满了患者,输点液吸点氧,部分接近昏迷状态。抢救室,拥挤的人群更累更难。<br>图片:急诊留观室里的患者<br><br> 因为过于拥挤嘈杂,那天有人晕倒在门诊大厅,无人敢伸出援手帮扶一把。我们好不容易找来帮手去把他抬起来,但又在找不到可以倚放地方,最后实在偏僻的杂物间里找到一一副轮椅才解决了这燃眉之急。</div><div><br></div><div> 我们艰难的将他推到输液室门口,交给了已经忙得摸不清方向的护士们,尽量先给他输上了液,这期间家属完全不知道在哪,也许根本就没有家属。</div><div><br></div><div>下图:1月22日 门急诊检验科</div></div> <div> 那一天,许多危重新冠肺炎患者为了生存,在救护车上的颠沛辗转,从一家到另一家,带着几乎渺茫的希望,寻找着着几乎不存在的床位,历经生死。</div><div><br> 那一天,无数在门急诊诊室前排着长队人,不知自己已经成为新冠病毒成功侵袭的目标,不知道整个家庭即将陷入巨大危险。</div><div><br> 那一天,不知道那位急诊室推车上残喘的病人最终如何,不知道晕倒在大厅的患者是否在轮椅上等到不去去向来的家人,更不知道是否有人死去,白布裹尸。</div><div><br> 但我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将历经生死!<div><br>下图:阴云笼罩下的武汉</div></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ul><li><b>48小时:生死,定点医院</b></li></ul></h1> 在这些历经生死、奔走辗转的人群中,有批非常特殊的患者。他们就是某中心医院感染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当时约有80余人(1月20日左右)。在第一二批次指定的7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中,并没有某中心医院。也就是说在确立7家定点医院后,作为非定点医院的某中心医院,是不再具备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其在院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也将要求转往指定的对口帮扶定点医院…… <div> 此章节删除1981字!</div> <div> 与那些还在各家医院发热门诊徘徊、还在救护车上转运寻求床位的患者一样。前期某院感染新冠肺炎的一线医务人员,以及一些初战疫战场的感染的一线医护人员,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也无不历经着生死。</div><div><br> 1月26日,因种种原因,某中心医院80余名感染职工患者在转往定点医院区区数天后,又陆续转回本院,结束了这段生死之旅。</div><div> </div><div> 政策突变,该院重新成为定点医院,又一次从新投入到艰苦的一线战疫战场中去,直至最后一天……</div><div> 想为他们说点什么,但卑微如我,徒一声叹息!</div><div><br></div> <h1><ul><li><b>48小时:生死,唯一院长</b></li></ul></h1> <div> 疫情中,确实有很多医护人员感染、殉职、牺牲。但因为抗击新冠而直接牺牲的医护人员,在我看来,刘智明院长算第一人,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div><div><br> 2020年1月22日,当大量发热患者涌来,在我穿着全套的隔离防护服进入大厅时,在拥挤的人群中我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刘院长。</div><div><br><div> 那应该是我见到他的最后一面。那天,面对大厅里拥挤的人潮,刘院长只戴着一只普通的外科口罩,神色疲惫,表情凝重。突如其来的汹涌发热人群,让他压力巨大。</div><div><br>下图:见到刘院长最后一面的就诊大厅</div></div> <div> </div><div> 从正式官方媒体报道我院被确定为发热患者定点医院之一还不到24小时,在院内所有的准备工作才刚刚铺开,在大量的一线员工还没有进行完哪怕一次的系统全面的防疫战疫培训时。如此突然汹涌发热人群不期而至,使院内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面临着巨大压力,而一院之长,面临的则是更为严峻的考验。</div><div><br></div><div> 将一家医院在极短时间内改造成可以大批量接受传染病患者的特定医院,这其中辛劳远远大于我所讲述的这个所谓48小时。这前后,必然还有数个更为艰辛无比的48小时。</div><div><br></div><div> 长时期连续通宵达旦的工作,必是常态。新冠肺炎病毒时至今日有没有特效药物,所谓的康复更多是依赖人体自身有限的免疫力、修复力。</div><div><br></div><div> 这种连续“生死48小时”程度的繁重工作,足以摧毁任何人的免疫力。事实也表明,当院区改造完毕,当全院医护顺利奔赴战场,当大批新冠肺炎患者开始顺利入院并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时,坚持带病奋战在一线的刘智明院长倒下了。他病情迅速加重恶化,不得不办理住院并很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div><div><br></div><div> 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的消息一经传出,所有的职工的第一反应均是十分的错愕,难以相信。</div><div> 而随后牺牲,更是令人难以接受。</div><div><br></div><div> 未曾想那日匆匆一见,竟是永别。</div><div><br>下图:抗疫牺牲的刘智明院长<br></div><div> 本想上传一张院长照片,但睹物思人,终是不忍!!</div> <br> 重担在肩,火海在前,拥挤人群中那疲惫脸庞上的极不相称的普通外科口罩,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div><br> 医院改造初期,各种情况紧急万分,其中之一就是防疫物资绝大多数尚未运达,院内存留物资极度缺乏。在刘院长的带领下,院各阶层领导们都只佩戴普通外科口罩办公。比喻下图中我们的护士长,其他医护均是标准N95口罩。<div><br>下图:疫情初期,也是带着普通口罩的护士长</div></div> <div><br></div> 他们将为数不多的标准N95口罩尽量留给了一线、留给了我们。这就是为什么当大量发热患者突然涌入我院门诊时,刘智明院长只戴着一只单层的普通外科口罩出现在那,出现在最危险的一线。<div><br> 在整个疫情期间,包括在电视媒体上,他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位,只戴着普通外科口罩在一线亲临指挥的领导。</div><div><br> <b>心系职工,卫国救难,不计生死!我武昌医院,刘智明院长!</b></div><div><b><br></b></div><div><b><br></b> 第四章(完)</div><div><br></div><div>第五章 疫区,荆棘载途(待续)<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