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赣撷秋 之二 徽州秋色惹人醉

朝碧海而暮苍梧

卢村的清晨静悄悄的,可是村西头高冈上的观景台上已是人满为患,住宿在附近村庄的游客也是大清早就赶了过来,为的就是一览“卢村日出”之胜景。 卢村又名雉山村,据《黟县雉山卢氏宗谱》记载,汉高祖时,卢绾开国有功,封为燕王,封地在河北涿郡,其后裔有一支迁居安徽宣城。此支卢姓后人卢玄看到黟北山川秀丽、土沃泉甘,十分爱慕,就在南唐末年迁到了雉山,成为了雉山卢氏的始迁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卢村是拍摄晨雾和日出的绝佳地方,观景台上下和周围已经被挤得难以立足。突然间,一股浓烟从村庄的东北部腾起,人群顿时兴奋了起来,以为是炊烟升起。其实这是人造的烟雾,炊烟是不可能这么粗壮强劲的。 好在卢村人放烟雾的技术老到,稍倾烟柱便变得袅袅婷婷,慢慢以平流状的形态笼罩在了村子的上空。在大家的祈盼中,朝阳如期而至,仿佛就在霎那间,给卢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轻纱。 树影婆娑,绿苗萋萋,粉墙黛瓦的民宅若隐若现;亦真亦幻,引人入胜,诗情画意的景色尽显风骚。据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古朴的徽派建筑和盛放的油菜花,会吸引很多来此写生的学生。 <p class="ql-block">赏罢日出美景,我们行走于阡陌,望着薄雾中农田环绕的卢村,让人有一种走进梦幻仙境的错觉。我想昔日功成名就的徽商,为什么都会在家乡大兴土木、建宅拓祠,大概不仅仅是一份乡情,更重要的是他们深信祖居之地乃福祐所在。</p> 雉山不仅自然风光很美,历史文化也很深厚,村里文风昌盛,名人辈出,为官者也有不少。今日的卢村,依然保存有四十多处完整的古民居。 卢氏三十三代传人、清道光年间的“卢百万”卢帮燮,早年经商致富,后入朝为官,先后任奉政大夫,朝议大夫。功成名就的卢帮燮娶了六房妻妾,儿孙满堂,于是倾家财在村里建造了令人叹为观止志诚堂、思齐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厅(双茶厅)等木雕楼,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 卢村民的民宅依河而建,皖南的很多村落都是这样的格局,一派岁月静好的田园风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静谧的卢村宛若遗落在黄山脚下的世外桃源,充满了诗情画意。 安静的历史留在了卢村,没有游客的喧哗,没有商家的吆喝,导览路线十分清晰,介绍也很详尽,小小的村子,竟让我俩流连了一个多小时。喜欢独自漫步乡间的人,喜欢时空穿越错觉的人,应该也会喜欢这里。<br> 离开了卢村,我们特地拐往宏村西南方向3公里的奇墅湖。此湖是当地的东方红水库蓄水而成,水深达几十米,湖光山色,有如处子,潋滟碧波,景色怡人。<br> 远山傍近水,碧水映蓝天,虚实相映的风景,将奇墅湖畔的浓烈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美如缤纷仙境。 曾经的奇墅村,已在四十多年前被淹没在了水下,源自于汉朝的村史,随着东方红水库的兴建戛然而止。如今的奇墅湖,远离了人声鼎沸,有的只是群山环抱间的一抹宁静和瑰丽。 路过的赛金花故居,位于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之间,我们只是短暂停车拍照。赛金花,原名郑彩云,1872年10月出生在黟县,10岁时随父亲迁居徽州,因家道衰败,年少时就沦为卖艺不卖身的“清信人”。后嫁于清状元洪钧,并以公使夫人的身份,随夫出使俄、德、荷、奥四国。凭她的美貌、气质和风度,赛金花赢得了欧洲人的普遍好感,被德皇后誉为“东方第一美人”。在此期间,赛金花结识了后来成为八国联军统帅的瓦德西,为她后来的传奇与争议埋下了伏笔。<br> 赛金花一生三度嫁与人妇,又三番沦落烟花巷,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那个女人有她这般传奇的经历和大起大落的命运。清朝金松岑、曾朴创作的三十五回小说《孽海花》,就隐喻了赛金花的传奇经历,时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后来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刘半农和学生商鸿逵,根据赛金花本人口述为她作传,名为《赛金花本事》,意在还原赛金花的本真面貌。赛金花故居位于归园景区内,下次路过,一定要去好好了解一下这个集可悲、可叹、可怜、可敬于一身的特殊女子。 碧山村位于今黟县碧阳镇,北枕黄山余脉碧山,南临黟县盆地,枧溪河自北而南穿村而过,是一个以汪氏聚族而居的徽州著名古村落。 位于村南的“云门塔”,建于1782年,为村里汪氏族人所建。塔共五层,宝珠顶,宋式六角形制,砖砌斗拱上有飞檐翘角,上悬铁马风铃。端庄娴静的古塔,就像碧山村的守护神,静静地镇守着这片土地。 附近有家农户正在扩建自己的住宅,仿佛是要开一个客栈或是农家乐。当地人还真懂得享受,雇人干活的同时,还在田边支起了歇息的凉亭。眼望丰收的田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着实令我们欣喜。 碧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古称黄陂,又名三都,为明代黟县十二都之一。古黟 有“三、六、九都大乡村” 的传统说法,其中的三都就为碧山村(古名黄陂)、六都为西递村(古名西川村)、九都为屏山村(古名舒村)。碧山名起南宋,盛于明清,虽然名气远不及西递、宏村,但自有令人称颂的内涵。 想必大家都知道《赠汪伦》这首诗吧,他就是唐代诗仙李白游历古徽州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而汪伦就是碧山人。李白曾慕名来过碧山,写有诗篇“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碧山曾建一座太白楼以纪念这位诗人,如今楼址仍依稀可见。 建于1962年的碧山供销社,就位于村祠尚义堂的遗址上,为前店后坊式格局。经过了改造后,前店保留了有60年历史的老供销社的原始风貌,用以展示和出售文创小商品和手工艺品。后坊则设置了金工、木工、织染、柴窑、陶艺等工坊,提供给合作的手艺人驻场创作。 碧山的最大亮点,是村里有一座利用古祠堂而设的碧山书局,为国内知名的民营学术书店—南京先锋书店的第八家分店。我们在国外旅游时,曾到访过以教堂改建的书店,厚重的历史氛围和文化知识的交融,实在是相得益彰的绝配。 碧山书局设在原先的汪氏家祠启泰堂内,央视纪录片《书迷》中特别提到过,并称它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书店”。我们沿着村中的石板路寻寻觅觅,行到一丁字形的路口,在一处挂满了藤蔓的墙角,总算看到了碧山书局的招牌。若不是仔细寻找,很容易就会与之檫肩而过。 启泰堂保留着原有的模样,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斑驳的灰白墙面爬满了岁月的痕迹,浑身上下散发着徽派建筑的古韵,突显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背后的文化底蕴。 走进书局,我们立刻被浓厚的书香气息所震撼。除了中间摆放着几张沙发与数个绿色盆栽外,所有的墙面都被满满的书架所占据,据说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内竟有两万余册图书。晴天,阳光从祠堂中央的天井照射进来,温暖了整个空间;雨天,水滴沿天井四周的屋檐款款落下,陶醉了整个书局。 这儿没有观光客的喧闹,只有浓浓的文艺氛围在空气中流转,我们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生怕吵醒了安顿在这座古宅中的精灵。我坐进舒适的沙发,随手抄起一本时常被人翻阅的书籍,与大部分的访客一样,我也想趁此机会多了解一些徽州的前世今生。 原以为眼前所见就是碧山书局的全部,想不到店员说还有别有洞天的二楼。自祠堂东侧小门入一夹壁弄,然后顺陡峭狭窄的木梯上楼,一个明亮的阅读空间便展现在了眼前,实在是太出人意外了!从二楼的窗口往外望,土制的瓦片有序的铺洒下来,围合而成的天井占去了绝大部分的视线,但远处连绵的山景朦胧在目。可惜疫情期间二楼的咖啡吧没有营业,否则一定要在此多消磨一些时间。 远离城市喧嚣,地处偏远山村的璧山书局,生意不可能太好,尽管当地政府免费提供祠堂数十年的使用权,但前期的维修也花费了不少银子,加上平时的运营成本,一想到这些我不免又生担忧,这么有创意的先锋书店,可一定要坚持下去啊! 临别之际,我买了一本《皖南故事》,是关于徽州古建和民俗风情的图文介绍,然后在扉页上把碧山书局的纪念章都盖了一遍,以纪念这个令人难忘的祠堂书局。<br> 离开了碧山后,我们沿杭瑞高速自皖入赣。过了两省交界处后,没觉得路况有什么不同,但限速却立马下降,不由得心生感叹:江西要腾飞,需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就该把车速提上去,发展经济离不开效率二字。我们进入了江西婺源地界后,因为十年前曾专程来看此过油菜花,所以这次就直扑篁岭。认识篁岭,是从一幅幅色彩艳丽、充满丰收景象的摄影作品开始,由此我们也知道了“晒秋”这个名词。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每年秋收时节,家家户户屋檐下晒满了玉米、辣椒等色采鲜艳的农产品,与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构成了完美的秋收画卷。秋季来古徽州,篁岭是非到不可的! 篁岭风景区建在近500米高的山上,游客需乘坐景区的缆车上下。时值旅游优惠期,含上下缆车及景区门票的正常票价为145元,60~65岁每人支付120元,军人和儿童均为每人60元。如果没有优惠的话,每人得花240元(门票和缆车费用各占一半),称得上是一个高价风景区。随着观光缆车的上行,山脚的篁岭新村离我们越来越远,山顶的古村落还不知位于何方。 篁岭古村落建村于明代中叶,据说先民是北方迁徙而来的曹姓难民,距今有500多年历史。篁岭现属江西上饶婺源县,但在从前也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的一份子。自山顶缆车站出来,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前行。 据介绍,在2009年旅游开发之前,篁岭已到了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地步。经过“整体搬迁、精准返迁、产业融入”保护式开发三部曲,实现了篁岭农村经济的产业融动,促进了村民增收,推动了乡村振兴,有效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如今的篁岭分为山下新村和山上古村两部分,山下新村是当地居民生活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村民安居乐业。山上古村则开发成了篁岭景区,山村风光,四季如画,游客趋之若鹜。<br> 从前泥泞的进村小路,如今都已改头换面,颇具创意的“二十四节气”游步道,为我们轻轻翻开了婺源篁岭 “大地飞歌”的新篇章。 走过以“春、夏、秋、冬”四季景致命名的亭台楼阁,就是沿着山涧布置的古村落游步道,名叫“花溪水街”。这是一条顺山势而筑的街道,水流从中央涔涔而下,随处可见雅致的亭台楼阁,鲜艳的花卉绿植,动人的小桥流水,再加上人工造雾的效果,还真有点天上琼阁的意境。 为了造景,沿街还布置了许多收集来的石磨,并于街尾建起了水碓,以及迷惑人眼的“悬浮屋”。“花溪水街”全系人工打造,休闲、拍照效果不错,但想从中品到山村古韵,自然难堪重任。 自水碓再往下,就是篁岭的水口了。顾名思义,“水口”指的是水流的出入口,在古徽州村落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民间认为水口乃地之门户,故有“入山寻水口,登局定明堂”的说法。山、水、树是徽州水口的三要素,篁岭水口居然存活着近百株百年以上的红豆杉,真得令人对此地的风水刮目相看。 跨过水口,顺山梁上的驿道行不多远,便见一观景台,边上还筑有草庐茶亭。由此观景台,可以欣赏周边山坡上层层叠叠、流光溢彩的梯田胜景,特别是在春季油菜花开的季节,遍野成了花的海洋,故有了“梯田花海”的雅称。 再往远处的群峰望去,卧云悬索桥横跨山谷,那里是“云中漫步”片区。除了200 长的悬索桥,还有更加惊刺激的滑索、高空热气球等项目。这些现代化的游乐设施,不仅需要时间,好像还要另外付费,根本就不对我们的胃口。<br> 取道经过一座四柱冲天的古牌坊,这是古徽州村落的一大标志,意属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古徽州素有“礼仪之邦”美誉,高大气派的石牌坊比比皆是。 穿过牌坊后,便是古村中最主要的一条街,因其建在山脊之上,常会被山间的浓雾所笼罩,所以当地人称其为“天街”。商业氛围是婺源篁岭古村焕发活力的“抓手”,天街不仅客馆、食馆精彩纷呈,街道两旁更是徽式商铺林立,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个个古趣盎然,活脱脱一幅“秋日岭上图”。 在学生年代,我曾读过郭沫若先生写的《天上的街市》,“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神奇的向往从此留在了我的心中。十几年前在西藏纳木措,望着满天的繁星,心想在冥冥宇宙里,也许真的是有天街的。想不到今日在篁岭,我竟然遇到了一条现实中的天街,令我好一阵兴奋。<br> 天街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两边商铺林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业态在此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在此汇聚。我们很喜欢天街的氛围,你见不到挤占街道流动摊贩,也不会有人向你兜售商品,更没有商贩的吆喝声。 篁岭古村落上的所有住宅,都是围绕着天街所建,即便是远离天街的地方,也要修葺一条小径通往自家的宅子。天街,就像一条穿起整座古村的玉带,把篁岭古村引领在了一起。 已有500年建村史的篁岭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镛的故里,作为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脉,曹氏父子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深深影响了清王朝的历史。秉承祖上遗风,篁岭村民习惯用平和心态与“地无三尺平”的山地“交流”,用自己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篁岭古村落在山崖上呈U字形排列,传统的民宅比肩接踵的建在山坡上,呈现从高到低的阶梯状,而且所有的房屋基本都是朝南向阳。祖辈起,村民就用竹制的晒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 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竹匾里所晒之物随时令而不断变化。最热闹的景象是在收获的秋季,每当日头升起,家家户户就会架起长长的木竿,摆上圆圆的晒匾,晾晒收获的农作物,于是沧桑满面的传统民居与五彩缤纷的晒匾,便构成了一幅闲适、安详、恬静的篁岭风情画。 如今的“婺源篁岭晒秋”,几乎涵盖了古徽州地区百姓晒秋的所有形式和内涵,并发展成了地方上农家喜庆丰收的节日。“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篁岭晒秋文化节在重阳节期间举办,每年会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我们登上了村子里最高的晒秋房,屋梁上挂满了金黄的玉米棒,窗外搁着大大小小的晒匾。山谷里似打翻了的颜料桶,整个村落被五颜六色的农作物涂抹成了缤纷世界,丰收喜庆的景象越看越让人喜欢。 <div>欣赏了篁岭晒秋之后,我们参观了位于天街旁经典的徽式“官厅”。顾名思义,这种建筑是供权贵人物遂行祭拜奠仪的地方。村庄有人在外为官,回故里修建官厅,既显身份又备奠仪之用。这座嘉庆年间官厅双层构造,顶带轩棚,气势较大,充分显示了主人的身份。明清时期活跃在士界商界的徽籍人士,他们“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保有深厚的宗族思想与乡土观念,一有积蓄便携资奉亲归里,充分展示儒雅才能,修园林、建广厦颐养天年,久之便成就了徽派建筑体系的辉煌。<br></div> 误打误撞中,我们还进了附近的“怪屋餐馆“。这是一座当代趣味的建筑,一间屋子的摆设是颠倒的,另一间则是倾斜的,可以在此拍一些貌似有悖于常理的趣味照片。 这个依托篁岭古村落打造的旅游景区,称得上是一项成功的尝试,门票这么贵还游人如织,就是最好的证明,看来值得我们为这个山村的华丽转身而喝彩!<br> 当天的目的地是距篁岭近90公里的婺源石城程村,位于更加偏僻的山区,下了省道后,还要在专门修建的进村公路上开一阵才能赶达。我们赶到程村时,太阳即将落山,于是扔下行李便往后山跑,力争逮到最后一缕阳光。 <div>我俩手脚并用仅用了几分钟我们就爬上了高高的山坡,抓住了日落前的最后几秒钟的时光,拍摄了披着金光的程村。程村以日出著称,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天吧!<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