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一篇我们介绍了颐和园中的六座城关,今天聊聊西堤上的六座石桥,凑成“六六大顺”,讨个吉利。<br>如今我们都知道乾隆当年修建清漪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的,这些从昆明湖的水域划分、万寿山与昆明湖的位置关系以及周围的环境等,都能得到印证,而最直观也最点睛的一笔,则是横亘在昆明湖上的那条西堤,它被认为是对西湖苏堤的最佳写仿,一如惠山园之写仿寄畅园,神形兼得。<br>但对于有着一颗艺术的心的乾隆来说,只写仿不创新,是断不能接受的。因此,清漪园的园林造景,用乾隆的话来讲只是“略师其意”而已,即在汲取杭州西湖风景精华的基础上,再结合本身的特点建设而成。西堤则是这一理念的最佳注脚。<br>西堤不是对苏堤的完全仿造和照搬,而是有超越、有升华。<br>首先,苏堤是笔直的,而清漪园西堤是蜿蜒曲折的,从最北的界湖桥经豳风桥到玉带桥为南北走向,过玉带桥后西堤拐了一个弯,由西北折向东南,开始与苏堤的走向基本保持一致。<br>其次,为了契合皇家园林“一水三山”的传统模式和意境,西堤增加了副堤,即现在昆明西湖与团城湖之间的这段堤岸,如此一来将昆明湖水面一分为三,相应建有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br>再次,与苏堤上六座桥承担水利和通行等功能不同,西堤六桥位于皇家园林之内,观赏性更强,因此更富于变化,各俱艺术特点,柳桥、练桥、镜桥、豳风桥、界湖桥都建有形式各异的桥亭(界湖桥桥亭毁于1860年),便于帝后游园时歇息和遮阳避雨。<br>最后,也是西堤最重要的创新就是加建了一组景明楼建筑群。建筑群位于柳桥与练桥之间,由主楼景明楼和一南一北两座配楼组成,是西堤上最大的建筑。景明楼取名自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乾隆皇帝曾有诗《景明楼》云:“名称借得范家记,景概移来赵氏图”。这说明景明楼属于“依图建景,因景喻情,因记得名”的典型景观。<br>乾隆用“景明”二字作楼名,除了效仿苏堤神韵,再现“苏堤春晓”之“桃红柳绿、岸芷汀兰”的春和美景,还有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让自己在散志澄怀中不忘“偷闲略赏还知愧”、要“与归吾亦缅前贤”之意。由此可见乾隆命名景明楼的“良苦用心”了。<br>景明楼是整条西堤的精华,也是园内最佳观景地,没有之一。它四周没有树木和建筑物的遮挡,无论从哪个角度开始,旋转一周,无尽的天然山水就如图画般展现在眼前。关于景明楼美景乾隆写过多首诗词,兹录其一于下:</h3><div><br></div><h3 align="center">一堤杨柳两湖烟,中界高楼翼翥然。</h3><h3 align="center">入画来疑到蓬阆,引舟去不限神仙。</h3><h3 align="center">云霞流丽东西映,天水空明上下鲜。</h3><h3 align="center">津逮原从仲淹记,与归吾亦缅前贤。</h3><h3 align="left">下面我们由北向南一一介绍西堤六桥。</h3><h1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center;"><b>界湖桥</b></h1><h3 align="left">“堤长横亘东西界,六桥首分内外湖”。界湖桥位于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第一座桥。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桥有三个方形桥洞,桥上原建有桥亭,1860年被焚毁,光绪年重建时没有再建桥亭。桥北原有路可直达德兴殿和西宫门,与西如意门和后山的路径通连。桥西为耕织图景区水村居、织染局等景点,桥东南有大船坞、小苏州街等临水建筑,站在桥上能望见半璧桥如一弯新月倒映在东逝的河水上面,环境幽雅宜人。</h3><h1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center;"><b>豳风桥</b></h1><h3 align="left">豳风桥位于界湖桥以南,始建于乾隆年间,在清漪园时代称为桑苎桥。为避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zhǔ)名讳而改名,取《诗经》中《豳风》诗意为桥名。桥上有亭,是一座屋桥,桥亭为长方形,面阔三间,重檐四脊攒尖方顶。桑苎桥、豳风桥两个桥名都与农业有关,桥西乾隆时期是耕织图景区,有蚕神庙、织染局、水村居等,颇具江南水乡风韵。咸丰十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时至今日,豳风桥周围尚存活着少量百年以上的桑树,成了历史的见证。</h3><h1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玉带桥</b></h1><h3 align="left">玉带桥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与经长河入园处的绣漪桥遥遥相对,形制相同,旧名“穹桥”,俗称驼峰桥。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是最令人喜爱的一座,它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绸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蛋尖形桥拱,特别高耸,好似玉带。</h3><h1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镜桥</b></h1><h3 align="left">镜桥位于西堤中部,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镜桥是一座方形单孔石,桥身上方是一座拥有八柱、八角重檐攒尖顶的亭子,因其外观精致,所以被视为六桥中最为华丽的一座。其八面玲珑的姿态既宜于观赏周围的景致,又能营造出有别于其他桥梁的艺术特征。<br>过玉带桥南行,堤岸由宽渐窄,西堤的走向也由西南折向东南方向。行至镜桥处,内湖与小西湖隔堤相映,桥亭倩影分入水中。乾隆皇帝曾巧借李白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意境为桥名。而且,西堤自“镜桥”开始渐渐顾悬于大湖之中,两侧水面渐渐变得辽阔。景观欣赏的重点也从近水岸景转为大水湖景。由此可见,桥名是一个转变的提示。</h3><h1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练桥</b></h1><h3 align="left">练桥在镜桥以南,是西堤第五座桥,建于乾隆时期,光绪年重建。此桥位于西堤平桥北侧,为单方孔石桥,其下部与镜桥相似。桥上是一座四方形的尖顶桥亭。练桥是夏季观赏园内荷花最好地方。<br> “练”是白色的丝织品,此处形容湖水清净如练。站在练桥上面四周观望,可见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治镜阁遗址、畅观堂、藻鉴堂等赏心悦目的景致。夏日练桥西面的藻鉴堂湖中盛开着一片片红白荷花,乾隆时期这里就是观荷花的好地方。如今这片荷花的面积越来越大,更引的游船塘中赏荷。</h3><h1 align="left"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柳桥</b></h1><h3 align="left">柳桥是西堤最南端的一座桥,建于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建。有资料说,清漪园早期时,现在的柳桥南端应该叫界湖桥,而最北端的界湖桥才是柳桥。此说归因于乾隆年迈口误,把界湖桥说成了柳桥,然后就将错就错了。但以乾隆的精明而言,似乎不太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br>“柳桥”一词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最早源于汉代的灞桥折柳赠别,这一习俗传播各地之后,“柳桥”就成为传统诗画中常常表达的景物。沿袭这一传统,乾隆也曾写有画题“柳桥春涨”、“柳桥舣舟”。经过诗画熏陶过的“柳桥”,又被造园家再现于各地风景园林之中,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名称,西堤“柳桥”正是如此。</h3> 赵孟頫画作 景明楼 界湖桥 界湖桥 豳风桥 豳风桥 玉带桥 玉带桥 镜桥 镜桥 练桥 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