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只是生命的体验。 ----《美丽人生》第九篇扯闲(4)总180

矫老师

<h3>《美丽人生》是一部自传性的随笔集,包括第一篇蹒跚,第二篇笃学,第三篇砥砺,第四篇斑斓,第五篇拾贝,第六篇扯闲(1),第七篇扯闲(2),第八篇扯闲(3)……我希望用简约的文字,配上自己拍摄的照片,以抽象加具象,细数沿途的风景,记下普通人的一生。写书是与自己沟通,回顾曾经,品味情感,重温自己心路;写书也是与他人沟通,可佐谈资,插科打诨,取悦世人朋友。</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2016年10月4日傍晚,我们从北京飞往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全程十个小时,到班芙小镇的酒店时,入住时间仍是10月4日。两地的时差,给了我一种奇怪的感觉,自己过了两个10月4日:加拿大10月4日下午1点,我们到达卡尔加里机场,北京的此时此刻,我们正在赶往首都机场的路上; 下午3点,我在硫磺山上观看落基山美景,北京的此时此刻,我们正在首都机场CHECK IN;下午5点,我们在班芙小镇闲逛,北京的此时此刻,我们的飞机正在起飞......突发奇想,难道我比别人多了一天时间?给自己增加了一天的生命?如果持续往西飞,总赶着晚一天的时差,生命是否会停留在同一天?</h1><h1>当然,时差并不能让人多活一天,因为时间虽然停滞,生命却在流逝。时间,只是生命的体验。</h1><p class="ql-block"><br></p> <h1>我们都有一种感觉:小时候想法很多,盼着长大,但时间却过得很慢。随着长大,时间似乎在加速,成年人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到了老年,尽管无事一身轻,但时间过得更快了,一年一晃就过去了。<br>有个科学实验:让年轻人和老人分别预估1分钟的时长。结果证明,年轻人平均用1分2秒预估了1分钟,而老人们却用了1分45秒来感知1分钟。科学家发现,人们有两种时间认知: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物理时间是钟表记录的物质变化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心理时间是人们对时间的体验,会随着心态变化而有快慢不同的感受。<br>有三个主要因素影响着我们对时间的感受。<br>首先,大脑接收新事物的多少。小时候,整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大量新信息使大脑高度活跃,感觉时间过得很慢。长大后,认知的新事物越来越少,缺乏新信息的刺激,大脑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br>其次,大脑对认知的处理速度。年轻时大脑认知的效率很高,能较快地做出反应和判断,时间似乎过得很慢。老年人对认知的处理速度变慢,单位时间内大脑能处理的问题少了,就会感觉时间变快了。<br>最后,记忆存量的大小。对过去,拥有越大的记忆信息量,就越会觉得人生很丰满,经历是一段长长的回忆;如果很多记忆逐渐忘掉了,能回忆的细节越来越少,就会感到过去的岁月,光阴似箭。<br>所以,如果想让时间慢下来,老年人应该不断接触新事物,例如读书、旅游、学习新技巧、结交新朋友......让大量的新信息不断进入大脑,一方面使其保持高度活跃,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对生活的记忆。</h1> <h1>我们能感受的是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物理时间只是人们对照生命过程的序列坐标,即使钟表记录匀速有序,它也无法解释微观世界(粒子)或宏观世界(宇宙),甚至连现实生活也无法准确描述。例如:爱因斯坦认为,速度越快时间越慢,飞机上度过的时间应该比陆地上慢,尽管差异微小。同时由于引力作用,高度也影响时间的流逝。有人计算,如果一生都住最低层,可以比住顶层的人多活一微秒。2020年1月5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21年将飞逝而过,因为地球自转速度为50年来最快,一天的时长比24小时少了0.5秒。</h1><h1>人类体内的生物钟,伴随着太阳起落,遵循着地球自转的规律。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会经历很多个地球自转,最终走向死亡。这个生命过程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需要记录过去、经历现在、展望未来。由于有记忆有期盼,我们就有了创造时间的需要,将地球自转定义为24小时,并发展成时间计量体系,用它去度量生命,衡量物质变化对生命的各种影响。所以,时间是主观的。</h1><p class="ql-block"><br></p> <h1>感悟:<br>宇宙,既无边界又无始终,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区别,因而也就没有时间。时间的真正意义,在于人的体验。有句电影台词,“反正人要二选一:或忙着活,或忙着死”。忙着活,就是把握当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体验时间的延长;忙着死,就是虚度光阴,天天无所事事,感觉时间的缩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