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者,人恒爱之——致好友荣玲

路过

<p class="ql-block">  想写写荣玲,不是一天两天了。因为懒惰作祟,更怕自己的文笔拙劣,不足以表达钦慕之情。看到她的散文集《因为有爱,何惧荒凉》出版,恭贺之余,再来提笔,颇有套近乎之嫌。</p><p class="ql-block"> 常有人分不清我俩,因为同姓?名儿谐音?还是同性?年龄、爱好、个头相仿?不得而知。我倒是不觉得违和,把我误认成荣玲,才女一枚,是我之幸也!</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因为有爱,何惧荒凉》一书,我一直放在沙发、床头,随手翻阅,细读二三。有爱、有情、有故事,有花、有月、有风景,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贫穷的温暖,那些美丽的曾经,我都能一一见证。</p><p class="ql-block"> 和荣玲的缘分,应该从上一辈儿说起,我的姨娘,是她的舅妈,我们是转了弯的表姐妹,打小就认识。我李家,她汪家,我们同姓,按辈分得管她叫姑。我们本来同一年读的小学,五年级毕业时,李家乡要接纳全部汪家乡的初一学生,我于是成了第一届六年级学生,比她晚了一级。后来,她初中毕业回汪家复读,因没有初三年级,只能从初二读起,我又成她的学姐了。是亲戚、同学,后又成为同事、邻居、闺蜜,巴掌大的曾家山,人情四路,对彼此的了解,就再熟悉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讶异于荣玲文笔的细腻。读她的文章,就是跟着她的笔触,把经历的事,遇到的人,走过的路,再重新温习一遍。不同的是,她把那些美好的瞬间,用高清的镜头,无限放慢,无限放大,再加上滤镜,美颜除掉污渍,精心裁剪优化,凸显的,就只剩赏心悦目了。</p><p class="ql-block"> 读她的《蝶雪》:“山路一转,路上、林间、花丛中的蝶儿突然多了起来,清一色的白,越来越多,远远看去似天女散花,密布苍穹,飘飘悠悠;若天山飞雪,铺天盖地,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一只挨着一只,一群连着一群,你追我赶,轻盈飞旋。”那令人震撼的白蝶翻飞的场景,我刚好遇到过,绝无夸饰。那段时间,父亲病重,每到周末,我便和哥驱车洪督观,抄近道回家。春夏之交,野蔷薇烂漫的时节,偶遇“蝶阵”,欣喜不已。伸手在空中抓取,只需手指轻点,便可缚住羽翼。有路人兴起,信手拈来一捧,哈一口气,再轻轻放飞,那迷醉的神情,看痴了迷醉的我。无奈心中有事,我们没有久留,停车惊羡一番,便离开了。只想着啥时心空体闲,再来专程拜访,可惜美好之事,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之后虽数次经过,却再也寻他不着。</p><p class="ql-block"> 回来之后,也曾想凭借记忆,将这一次美遇精心描摹。没曾想,早有荣玲下笔在先,用她的慧眼诗情,铺排出温润如玉的文字,定格了这一帧人间奇幻。“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读文应景,想想自己拙笨的表达,便暗暗感谢起荣玲来。</p><p class="ql-block"> 她写“李家雪原”,写“筛糠似的茫茫天宇”,没有经历过大雪的人,多是羡慕或感叹。于我而言,除了那没有太多感知的清美,更深的记忆,却是刺骨的寒冷。我小时候体质差,冬天就成了难过的坎儿。一双脚冻得稀烂,包裹着厚厚棉布,再没有合适的鞋穿。好在上下学都有父亲接送,蜷在父亲瘦削的背上,看身边的孩童在雪地里撒欢,我心底的那个恨啊,真巴不得一辈子都不再过冬天。不成想,我一辈子攒劲儿拼命要逃离的曾家山,却成了别人梦幻的童话世界。</p><p class="ql-block"> 荣玲写《再回卧龙塘》,忆她的外婆,看望她的三舅母,很有带入感。熟悉的人儿,熟识的地方,将我带到了三十多年前那一道布满荆棘篱笆的垭口,那一片暗密的竹林,那一排低矮破旧的房屋,还有那个黑色丝帕藏青色满大襟大着嗓门儿小脚飞跑的老太太。连边结界的村落,我们这一群不让人省心的放牛娃,再密的荆棘篱笆,也拦不住牛吃青苗的“事故”。于是,回荡在这个垭口的,常常是八婆(估计是排行老八吧,我们都叫她“八婆”)尖利的带着哭腔的咒骂声。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放牛娃,就怕了小脚的八婆,怕她跌跌撞撞地奔跑,会累得在某一刻背过气去。荣玲笔下慈祥的外婆,成了我们那时的克星。此后,我们将牛儿赶到山上,会不约而同守在垭口,阻止了牛和篱笆荆棘的竞技。这时候的八婆,一下子温柔慈爱了很多,炒面、洋芋、包谷啥的,都在她打着重重补丁的围裙里蹦出。一堆柴火,几缕青烟,牛食青草人唠嗑,和谐如画。夕阳西下,颤颤巍巍在林间穿行的八婆,成了一直烙刻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剪影。</p><p class="ql-block"> 荣玲的三舅母,我的大姨娘,那个“依旧保留着地主千金优雅与傲骨”的女人,历经几十年风雨沧桑,早已成了快被风干的老太。孀居二十多年,儿女外出务工,孙子外出上学。多年的眼疾,落寞独居,延误治疗,几近失明。几间老屋,一条小路,彳亍独行的空巢老人,便是近些年农村留守老人生态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荣玲写家人,写亲友,写学生,平淡的生活,绵长的故事。她笔下的每一位主人公,都倾注了她无穷的爱怜。喜欢极了她对生活的态度,“爱我所爱,不问情由”。一个心中有爱的女子,注定了她的宽容和温婉。</p><p class="ql-block"> 荣玲的“父亲”,勤劳能干,心有大志,却又倔强暴躁、重男轻女,一生困于“没有儿子”的执念,矛盾交织。既可爱可笑,又倍觉心酸,那个常常落泪的父亲,让人既敬又怜,丰满而又真实。</p><p class="ql-block"> 《多少次守望,都被冷藏》一文,最能引起共鸣。普天下母亲的冰箱,多半是为儿女置下的。从腊肉到蔬菜到时令水果,凡是儿女爱吃的东西,都被她们搬进了冰箱。等到这些吃食填满了儿女的肚皮和后备箱,在一阵心满意足的微笑之后,又开始下一场忙碌和守候。</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感慨:那些成为荣玲学生的孩子,该是有多幸福!“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山里的孩子,又多是留守儿童,是荣玲给了他们父母般无微不至的关爱,弥补了缺位的家庭教育。梳头、叠被,聊天、嬉戏,她是一位慈爱的妈妈。心理疏导、阅读分享、诗词唱和,她是最优秀的语文老师。做荣玲的学生,不仅能有效提升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哪些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知性、优雅,随和、安然,想必她的学生,定能处事不惊、心有乾坤。</p><p class="ql-block"> 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笔头繁茂,何惧荒凉。“荣”至实归,“玲”珑剔透,但愿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儿,都能被生活热爱。</p><p class="ql-block"> 爱人者,人恒爱之。</p><p class="ql-block"> 致敬荣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