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寻觅历史遗迹(二)

anda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驶在中俄边境</p> <p>额尔古纳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下辖县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北麓,呼伦贝尔草原北端,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县级市。</p><p>额尔古纳市因河而得名,蒙古语为“捧呈、敬献”之意,素有“呼伦贝尔缩影”的美誉,是呼伦贝尔的城市名片。总人口8.1万,总面积2.89万平方公里,占呼伦贝尔土地总面积的11.4%,位列各旗市区第二。西北部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673.11公里,约占全自治区中俄边境线的64.4%,有黑山头、室韦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多民族聚居,21个民族和谐共处,是蒙古族的发祥地。全市有俄罗斯族及华俄后裔7847人,有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和自治区唯一的回族乡——三河回族乡。</p><p><br></p> <p>隋唐时期,室韦就成为呼伦贝尔部分部落驻地,唐代曾设室韦都督府进行管辖。</p><p>1206年,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合撒儿的领地,黑山头古城就是他们居住的主要城池。</p><p>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政府在额尔古纳河流域设置了“卡伦”,管理边务和内政一直延续至民国。</p><p>民国九年(1920年)建室韦县和奇乾设治局,民国十年(1921年)设奇乾设治局为奇乾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伪满洲国改室韦县和奇乾县为额尔古纳左翼旗和额尔古纳右翼旗。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合为额尔古纳旗,人民政府设在三河镇。</p><p>196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额尔古纳旗,分设左右两旗,并将1961年划给陈巴尔虎旗的三河镇、上库力、拉布达林划回额尔古纳右旗,1975年旗政府迁至拉布大林。</p><p>1994年,国务院同意撤销额尔古纳右旗,设立额尔古纳市(县级),以原额尔古纳右旗的行政区域为额尔古纳市的行政区域。</p> <p>额尔古纳市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大,淡水资源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1倍,耕地是23倍,草原是19倍,森林是178倍。地处得尔布干成矿带,已探明各类矿产24种,主要有煤炭、黄金、铅锌、鉄、铜、鉬等,生态完好。域内绿色覆盖率达93%,全市有林地面积20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2.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3.4%;有52公顷全区类型最齐全、保存最完好的天然草场;水资源储量35.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1条;有高纬度、低海拔原生木本类“亚洲第一湿地”。</p><p>近几年,额尔古纳市先后被評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最佳中国生态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额尔古纳湿地景区晋升为4A级景区,设立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额尔古纳城市湿地公园被住建部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莫尔道嘎镇入选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p> <p>额尔古纳河上游称海拉尔河,源出大兴安岭西侧,西流至阿该巴图山脚,折而北行始称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在黑龙江省漠河县以西的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右旗的恩和哈达附近与流经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汇合后始称黑龙江。长1620公里,属山区型河流,结冰期6个月,在蒙古高原东北边境。源出大兴安岭西坡,上源在当地称海拉尔河。西流到满洲里附近折向东北,称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大部分流经宽闊的谷地,河水清澈,含沙量少。洪水时期部分洪水倒灌入呼伦池。克鲁伦河流入呼伦湖,呼伦湖以达兰鄂罗木河同额尔古纳河相连,盛水期湖水北流注入额尔古纳河,枯水期额尔古纳河倒灌回流呼伦湖。</p><p>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正源,史称“望建河”,是通古斯语(鄂伦春语)honkirnaur的音译,意为鄂温克江。</p> <p>在《旧唐书》中称之为望建河,在《蒙古秘史》中称之为额尔古涅河,在《元史》中称之为也里古纳河,在《明史》中称之为阿鲁那么连,自清代开始称之为额尔古纳河。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为中俄界河。也有人用现代蒙古语解释额尔古纳为“以手递物”之意,其实这是错误的。</p><p>额尔古纳河本为帝国时期中国的内陆河,公元16世纪末,俄罗斯南侵,康熙皇帝为了同卫拉特葛尔丹争夺蒙古地区的控制权,匆匆忙忙于1689年同俄罗斯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割地求和,将额尔古纳河以西划归俄罗斯,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额尔古纳河右岸为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是蒙古族众多游猎民族发祥地,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p><p><br></p> <p>大约公元6世纪中叶,鉄木真的祖先乞彦氏和白鹿氏从额尔古纳起程,南迁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之源的布尔罕哈勒敦地区驻牧。1206年,鉄木真在鄂嫩河畔建立“伊和忙豁乌鲁斯”(大蒙古国)后,率领蒙古骑兵南征北战,逐步建立真正世界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之前,额尔古纳河地区一直是他母亲的氏族弘吉刺部的游牧地,13世纪中分封给了鉄木真成吉思汗的大弟弟哈萨尔。建国后建立了额尔古纳旗,后来又分为额尔古纳左、右旗,在右旗的基础上成立了额尔古纳市。</p><p>在额尔古纳的室韦与恩河,还居住着2700多位俄罗斯族人和5000多位华俄后裔。19世纪时额尔古纳发现大量沙金,人们纷纷前来淘金,采金工人中,不少人娶了俄罗斯女子为妻,十月革命时,一批俄罗斯贵族为避难纷纷来到额尔古纳定居,经过一个世纪的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华俄后裔。他们虽然从相貌上还有着俄罗斯人的特征,和部分生活习惯,但一口地道的当地方言,让人惊叹时间、历史和文化的奇迹。</p><p><br></p> <p>额尔古纳湿地是中国目前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较大的湿地,也被誉为“亚洲第一湿地”。额尔古纳湿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侧,额尔古纳河的东岸,总面积为156.31万公顷,属于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根河、得尔布干河和哈乌尔河)。这里地形平缓开阔,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根河从这里蜿蜒流过,形成了壮观秀丽的河流湿地景观。</p><p>额尔古纳湿地包含有特别大范围的冲击平原,并在此形成了一个三角洲,它位于根河、额尔古纳河、得尔布干河和哈乌尔河交汇处。湿地还包括根河、得尔布干河、哈乌尔河及两岸的河漫滩、柳灌丛、盐碱草地、水泡子及其支流。</p><p>湿地涵盖了额尔古纳除原始森林外几乎所有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干旱季节,由于较稳定的水情、充足的湿地,这里成为许多鳥类非常重要的庇护场所。清澈的根河静静流淌,曲水环抱草甸,岸边矮树灌木丛生,绿意盎然;而秋季草木泛黄,远远望去,一片金色大地,又是另一番壮美的景象。</p><p>额尔古纳湿地这一区域属于全球两个重要的生态区域 : 达乌尔草原生态区域和黑龙江流域生态区域。</p> <p>额尔古纳河湿地物种丰富,野生维管束植物有67科227属404种 ;野生陆生脊椎动物有4纲26目56科268种。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较稳定的水情、充足的湿地,这里成为许多鳥类非常重要的庇护场所,是全球鳥类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瓶颈”,每年在这里迁徙停留、繁殖栖息的鳥类达2000万只,是丹顶鹤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大约有45对,占全球丹顶鹤总数的4%。</p><p>这里也是世界濒危物种鸿雁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大约有2000只,占全球总量的4%;另外每年从这里迁徙停留的大鸨和小天鹅的数量分别占全球总数的17%和19%,这里是世界鳥类保护的重要区域。</p><p>湿地景区如诗如画,它紧靠拉布大林西北,南坡较缓,布满了郁郁葱葱的人工林,北坡陡峭的山崖下是著名的额尔古纳湿地,主峰西山海拔720米,距市区3公里,是游客观看风景的主要地点。</p> <p>这里不仅能欣赏以白桦、灌木为主的观赏林带,还可享受除原始森林以外所有的优美景色。额尔古纳湿地涵盖了额尔古纳除原始森林外几乎所有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p><p>漫步湿地頂端,美丽的城市风光,宛若仙境的自然生态、蜿蜒曲折的河流流淌在湿地中央,天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靓丽独特的旅游风景线,是久居城市的人们心灵停靠休憩的港湾。</p><p>额尔古纳湿地所依附的西山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西山东坡依山傍水背风向阳,有证据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鲜卑人在这里生存。在这里发现有西山古墓群,经考古发掘证实是古鲜卑人墓群。早在1800年前,鲜卑人从大鲜卑山嘎仙洞石室走出,“南迁大泽”,这里曾是他们世代生活过的地方。</p><p>在主峰西山向东俯瞰,美丽的边陲小城,街道宽闊整齐,楼房错落有致;向北眺望,根河岸边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麦田中是一道道绿色防护林;山脚下巨大的根河河谷,两山之间宽约十里,视野极为辽阔。</p><p><br></p> <p>根河之水在繁茂灌丛和杨柳浓荫中左旋右转,隐蔽流淌,以其九曲十八湾的优美运行折线,勾画出一个又一个漂亮的绿洲和令人心驰神往的鸡心岛,根河水像一支水彩笔,将巨大的河谷描绘成如诗如歌的绿色画廊,然后恋恋不舍流向远方。</p><p>这片湿地是呼伦贝尔市乃至全国保存最为完整、面积最大、物种最为丰富的自然湿地保护区,同时也是额尔古纳市各族人民全力打造的旅游景区。</p><p>额尔古纳河沿岸地区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鱼类品种很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宜农、宜牧,是人类理想的天堂。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养育过许多古代少数民族,古代蒙古族部落曾经在此游牧、渔猎,并深为这片美丽的家园而自豪。</p> <p>额尔古纳湿地博物馆建于2015年,总投资1500万。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采用现代化建筑风格,以旅游人群为主要目标观众,以“休闲体验”为主要特色,同时面向广大学生和当地居民,集展示、教育、娱乐于一体的自然博物馆。</p><p>额尔古纳湿地博物馆流线型的外观设计,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母亲河——额尔古纳河的流向,寓意额尔古纳湿地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生命的摇篮。通过博物馆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和图文展示等方式展示湿地之美,普及湿地知识,从而增强人们对湿地的保护意识。采用高科技声、光、电等手段来直观的传达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实体标本、实景复原等手段展示湿地类型、特点,重点展示额尔古纳湿地的特点。可以说是额尔古纳湿地的缩影,让人们近距离感受湿地,弥补只能远观湿地的缺憾。</p> <p>博物馆内部装修采用的是低碳环保材料,体现最生态、最环保的设计理念。湿地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与环境基础,自然湿地核心概念贯穿整个展览的主题框架,各部分的内部安排各有侧重,使展览故事线的发展更加清晰有序。</p><p>走进湿地,以湿地为生命线索揭开故事的序章介绍丰富多彩的湿地资源,展示湿地中各种神奇的生物,让观众对湿地产生最直观的感性认识。以生命的角度,与生命对话——感悟湿地生命,共创湿地文化。</p><p>湿地畅想曲——插上梦想的翅膀,发挥自由想象,畅想我们生活在一座湿地城市之中,我们保护它,湿地将回馈人类更多。</p><p>额尔古纳湿地博物馆的建成,对提高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认知度,以湿地博物馆建设为平台,更好的开展湿地保护学术研究和科普活动都有积极的意义。</p> <p>中俄界河旅游区位于额尔古纳河畔,坐落着黑山头口岸。黑山头口岸因位于额尔古纳市黑山头镇而得名,历史上是海拉尔与额尔古纳河下游众卡伦联系的通道和枢纽。</p><p>黑山头古城遗址位于黑山头镇以北12公里处,有四条河流在这里交汇,西邻额尔古纳河,南邻根河,北邻得尔布干河、哈乌鲁河,城堡建在四河交汇处的东部台谷上,在城堡西北1公里处,有一座小孤山,海拔554米。</p> <p>满洲里是由呼伦贝尔市代管的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准地级市,是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 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境内满洲里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上口岸,满洲里市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北部,东依大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联邦。满洲里市代管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全市总面积732平方公里(含扎赉诺尔区),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1901年因东清鉄路的修建而得俄语名“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为“满洲里”。满洲里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被誉为“东亚之窗”。</p><p>满洲里曾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文明口岸”称号,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CCTV十佳魅力城市。</p> <p>清代属黑龙江将军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后为呼伦贝尔副都统)辖区。</p><p>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中东鉄路(东清鉄路)西部线建成,因是从俄国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惯称“满洲”)的首站,故名“满洲里站”,俄语为“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变成了“满洲里”。</p><p>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设满洲里鉄路交涉分局。</p><p>1909年10月(清宣统元年九月),黑龙江行省于满洲里正式设置胪滨府,1912年被废止。1920年2月,复设胪滨县。中华民国时期,1923年4月,将满洲里鉄路交涉分局改为满洲里市政分局,隶属东省特别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月,伪满取消胪滨县,设满洲里办事处。</p><p>1936年1月,改满洲里市政管理处,1940年改为满洲里街。1941年1月改为满洲里市,隶属兴安北省管辖。1943年10月,改隶兴安总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p><p><br></p> <p>1949年4月,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纳盟。1953年4月,改由内蒙古自治区直辖。1954年5月,改隶呼伦贝尔盟。</p><p>1969年7月,与呼伦贝尔盟一起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仍隶属呼伦贝尔盟。1979年7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仍隶呼伦贝尔盟。</p><p>2001年10月10日,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市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p><p>2012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经济开发开放试验区,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p><p>2013年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矿区以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备案,由满洲里市代管。</p><p>2020年4月27日,国务院同意关于在满洲里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p> <p>满洲里车站开站于清光绪24年(1898年),是隶属于哈尔滨鉄路局的国际客运一等站,位于滨州鉄路西端的终点,与俄罗斯后贝加尔鉄路接轨。满洲里车站的鉄路运输东经哈尔滨通向全国,西向后贝加尔斯克通向俄罗斯和欧洲,是欧洲大陆桥的连接点,开行莫斯科—满洲里—北京国际客运列车。</p><p>革命战争时期,满洲里就是我党与共产国际联络的红色通道,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满洲里作为共和国的主要外贸通道,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建设。</p><p>1988年,满洲里被国家设立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试验区。</p><p>1992年满洲里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与日本、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2002年,满洲里和深圳一起被确定为“十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两个陆路口岸。2010年国务院确定满洲里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015年签署《丝绸之路口岸区域协作满洲里宣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满洲里国门景区</p><p><br></p> <p>这是1994年8月中俄两国勘界结束时定在中俄边境线上的第41号界碑。1993年以前,这个位置是中俄两国贸易往来的客货混用通道,随着中俄贸易的发展,过货量的不断增加,1993年新建了公路口岸。满洲里国门与俄罗斯国门之间就有了第41号界碑,面向中方一侧,界碑高1.2米,宽0.4米,厚0.25米,材质为花岗岩,庄重、威严而神圣。</p> <p >满洲里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欧亚第一大陆桥的战略节点和最重要、最快捷的国际大通道,素有“东亚之窗”美誉,是全国最大陆路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满洲里对内背靠东北三省、与环渤海地区相贯通,经济腹地辽阔;对外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鉄路直至荷兰鹿特丹,所经沿线是俄罗斯人口最多、资源最富集的地区。随着中俄蒙合作交往的深入推进和国家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和“<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24px;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v-sans,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egoe UI", sans-serif, "Apple Color Emoji", "Segoe UI Emoji", "Segoe UI Symbol";">一带一路</span><span style="font-size: var(--n-font-size); color: var(--n-text-color); font-family: v-sans,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egoe UI", sans-serif, "Apple Color Emoji", "Segoe UI Emoji", "Segoe UI Symbol";">”</span>倡议<span style="font-size: var(--n-font-size); color: var(--n-text-color); font-family: v-sans,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egoe UI", sans-serif, "Apple Color Emoji", "Segoe UI Emoji", "Segoe UI Symbol";">的加快实施,满洲里已经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支点。</span></p> <p>满洲里俄罗斯套娃广场,规划面积54万平方米,主题广场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是满洲里俄罗斯套娃广场一个高30米的大套娃,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套娃。主体套娃内部为俄式餐厅和演艺大厅。</p><p>套娃为主题的旅游休闲娱乐广场,集中体现了满洲里中俄蒙三国风情交融的特点。套娃外部彩绘由代表着中俄蒙三国的美丽女孩组成,主体套娃周围有8个功能性套娃,200个代表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套娃和30个色彩缤纷的俄罗斯复活节彩蛋。在广场音乐喷泉的周围还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和西方占星文化的十二星座。夜色中,在近千盏彩灯的映射下,广场上流光溢彩,仿佛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俄罗斯套娃广场将中俄蒙三国风情和东西方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集旅游观光和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满洲里标志性旅游景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俄边境禁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满洲里的俄式建筑</p> <p>寻觅历史遗迹,内心久久难以平静。额尔古纳是一座城市,也是一条河,更是一段历史,这是一片承载着蒙古民族心灵寄托、富饶美丽的神奇大地。这里有着多民族发祥地共同的符号,曾经是人类走出森林走向文明的起点,今天从现代文明走来的人们,从喧嚣的城市走向静谧的山野湖泊,峡谷密林,记忆的回归之路,也是人类为了未来重新回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心灵洗礼之途,重返自然的回归点。</p> <p>经过百年风雨洗礼和十年开放磨砺,满洲里市已经成为一个蜚声中外的口岸名城,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使满洲里成为中俄蒙三国文化的交融之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满洲里是我党与共产国际的红色通道;四十年代,苏联红军从这里打响了欧洲战场支援太平洋战场的第一枪;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满洲里口岸曾把大批苏联军援物资运往前线;建国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满洲里作为共和国的主要外贸通道,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经济建设。</p> <p>怀着久久难以平静的心情,我们继续一路向北,向北…………</p> <p><br></p><p>部分史料来自网络</p><p>摄影 : 得大自在</p><p>文字、编辑 : an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