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福建水师名将陈期登

陈金火

<p class="ql-block">2023年春节安溪电视台报道陈期登将军和故居名卿堂</p> <p class="ql-block">  陈期登(1810-1889),讳郁突,字泽岗,尊称公老伯,清朝武职官员,福建水师名将,安溪县祥华乡福洋村人(原属感德里),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自幼习文练武,天资聪颖,武艺超群,于道光十五年(1835)考中武举人,初任福建闽安二司把总(正七品),因功升任闽安协左营千总(正六品),闽安协左营都司(正四品),海坛营游击(从三品),授武义大夫(正三品),经历五个皇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于光绪十五年(1889)逝世,享年八十岁。</p> <p class="ql-block">  道光乙未年(1835),陈期登考中武举人,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魏元烺为陈期登立“武魁”牌匾。</p> <p class="ql-block">圣旨牌</p> <p class="ql-block">陈期登的神主牌和墓碑都刻有诰授武义大夫(正三品),其他有关陈期登的文字记载甚少,为了证实陈期登任什么职务,时任安溪县文史委主任,档案局局长的宗亲陈拱曾与泉州市博物馆的杨清江先生,多次在许多相关档案馆和史志部门查找陈期登的经历和事迹等史料,均无果。</p> <p class="ql-block">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身为陈期登裔孙的陈金火,幼时听老前辈讲述陈期登用九节火龙大炮打击倭寇的故事仍记忆犹新,本着弘扬先祖功德和闽台水师抗击倭寇的精神,近年来四处搜集资料,在福建通志电子版搜寻到陈期登在道光十五年考中武举人的记录,接着又查阅大清实录自道光十五年至咸丰、同治朝实录近千卷,在同治朝实录第二百三十三卷查寻到陈期登任福建海坛营游击(从三品),之后又联系到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文史专家蒋滨建先生,在蒋滨建先生和北京后浪出版公司董事长吴兴元先生的大力帮助下,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征回了同治四年大学士贾桢,兵部尚书载龄等十五位大臣、中臣、事臣联名举荐陈期登为福建闽安协左营都司的奏折,史料已呈送安溪县委史志室收存,丰富了安溪县志,陈期登的职务也得到了证实。</p> <p class="ql-block">同治四年(186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15位大臣,中臣举荐陈期登为闽安水师都司的奏折。</p> <p class="ql-block">  为题请陈期登拟补福建闽安协左营都司事奏折显示:曾任福建闽安协左营千总的陈期登(正六品),跟随闽安副将吴鸿源,赴浙江平阳县剿办会匪并温州府城解围,战功卓著,同治二年五月初七日,闽浙总督耆龄奏遵开单请奖,以浙江平阳剿办会匪并温州府城解围出力,上谕陈期登著免补守备以都司留于福建优先补用钦此钦遵在案,同治四年(1865)六月二十三日,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贾桢,尚书宗室载龄,尚书万青藜,左侍郎崇厚,署左侍郎宗室载鷟,左侍郎毕道远,右侍郎伊精阿,右侍郎彭玉麟,右侍郎桑春荣,武选清吏司掌即员外部崧骏,候补郎中徐鄴,员外郎李宏谟,候补主事恭锴,候补主事史大立,候补主事梁钦辰等9位大臣与3位中臣,3位事臣联名题请陈期登拟补福建闽安协左营都司事,上谕还令总督安排陈期登进京引见皇帝后再赴任,足见朝廷对他的重视,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三十日陈期登由左营千总拟补闽安协左营都司(正四品),陈期登任闽安都司期间,负责闽安水师造船厂,监造战船,驾送金州,为闽台海防立下卓著功勋,后升迁至福建海坛营游击(从三品),授武义大夫(正三品)。</p> <p class="ql-block">  咸丰丁巳年(1857),陈期登告假回乡,主持修缮开基祖达道堂陈氏家庙,于光绪元年(1875),陈期登以老告归,主持续修福洋陈氏族谱,为家乡做了很多好事,光绪十五年(1889)病逝于家,享年八十岁。</p> <p class="ql-block">陈期登一生为国家,为家乡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弘扬卫我海疆的正能量和家国情怀的生动乡土教材,目前已引起县相关部门的重视,事迹得到了广泛宣传,也推动了故居名卿堂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陈期登将军故居名卿堂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两百多年,是保存较完好的闽南古建筑,具备了名人故居和古建筑的双重价值,已申请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