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元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地图学家朱思本像(来自《中国测绘史》第1卷,测绘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元朱思本《舆地图》的绘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及其贡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测绘史学习笔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老村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1月19日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代至大四年至延祐七年(1311~1320年)间,著名的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朱思本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历时10年编制成全国性地图《舆地图》,使唐宋以来中国的地图制图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为中国传统的地图制图学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贡献极大。</p><p class="ql-block"><b> 一、《舆地图》的绘制</b></p><p class="ql-block"> 朱思本(1273~1337年),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今抚州)人。朱思本是江西龙虎山道士,元代道教龙虎宗派玄教的骨干之一。大德初,朱思本应召到大都,受到玄教第一代掌教张留孙和第二代掌教吴全节的重用,成为玄教的主要骨干之一,多次奉命皇帝祭祀天下名山河海。朱思本在长期的奉道生涯中,积极从事地理考察活动。</p><p class="ql-block"> 据朱思本《舆地图·自序》可以得知,他自幼喜读地理书籍,很早就知晓古代九州的划分和山川形势。他十分羡慕司马迁,向往着能像司马迁周游天山。这一愿望在他入道后得以实现。朱思本借奉诏祭祀名山河海的机会,往来于大江南北,考察天下郡县的历史沿革,核实山河的名称,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朱思本到过的地方很多,在《舆地图·自序》中提到:“登会稽,泛洞庭,纵游荆、襄,流览淮、泗,历韩、魏、齐、鲁之邦,结辙燕、赵,而京都实在焉。繇是奉天子之命,祠嵩山,南至于桐柏,又南至于祝融,至于海”。</p><p class="ql-block"> 在实地考察中,朱思本发现先人图籍“殊多乖谬”,萌发了绘制新图的决心,“思构为图以正之”。自至大四年(1311年),朱思本开始着手绘制地图,历时十年之久,于延佑七年(1320年)终于绘成一幅全国性地图,即著名的《舆地图》。该图问世后,曾被多次摹绘,还曾被翻刻到石碑上,立于江西龙虎山上清宫三华院内。</p><p class="ql-block"> 制图过程中,朱思本作风严谨,为使资料真实可靠,他曾对滏阳(今河北磁县)、安陆(今湖北安陆)石刻《禹迹图》,后汉的《建安混一六合郡邑图》,唐《通典》、《元和郡县志》,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宋《元丰九域志》、《大元大一统志》等图籍进行仔细考证和研究。对于域外地理,则利用出使四方的机会,“质诸藩府,博采群言,随地为图,乃合而为一”。</p><p class="ql-block"> 朱思本总结了唐宋以来的地理学成就,补充许多现势资料,继承和发展了张衡、裴秀以来的制图传统,以计里画方之法,绘制成长、宽各七尺的《舆地图》。这是汉代以来中国地理学成就的科学总结和现势资料、实地调查相结合的产物。由此,朱思本成为继西晋裴秀、唐代贾耽等人之后著名的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罗洪先 《广舆图》卷首所引的朱思本《舆地图·自序》(来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b> 二、《舆地图》的特点</b></p><p class="ql-block"> 由于《舆地图》的摹绘本和石刻版今都不存在,但从明代地图学家罗洪先以《舆地图》为基础编制的《广舆图》之《舆地总图》及卷首所引的朱思本《舆地图·自序》中,可窥其概貌和特点:</p><p class="ql-block"> 资料真实可靠。从朱思本《舆地图·自序》看,《舆地图》是以实地勘察为基础编制而成的,所用资料真实可靠。从《广舆图》之《黄河图》、《漕河图》、《海运图》等看,朱思本已采用了元代测绘新成果,包括元代旅行家都实到河源实地勘测的资料、郭守敬所测黄河图及“四海测验”所得的纬度成果,以及南北大运河和海域资料,均已纳入《舆地图》中,是最早正确描绘河源的地图。对于边远地区资料的采用,朱思本格外谨慎,他说:“若夫涨海(指南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藩异域,虽朝贡时至,而辽绝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详,详者未必可信。故于斯类,姑用阙如”。可见,朱思本对编图资料选用之严格。对那些不可靠的资料,做到宁缺勿滥,从而确保编图资料真实可靠。</p><p class="ql-block"> 地图内容丰富。《舆地图》是一幅元代疆域及其周边国家的地图,图中既有国内疆域,又有域外地区;既是传统的陆图,又含有海洋测绘内容。地图以中国为主,外国作衬映;侧重河流、山川要素的绘制,并注重其精度和准确性。绘图时,朱思本设计并使用了20多个简捷明了的几何符号,用以表示地理要素,并在图的左下方显示用文字表述的图例,使地图的功能得以完善,形成了朱思本的地图制图体系,开中国古代地图制图学史上系统使用地图符号之先河。</p><p class="ql-block"> 计里画方绘制。据朱思本《舆地图·自序》说,他每到一地,在广泛收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先绘制当地的区域地图,“随地为图”,等到各地的分图绘制完成后,再以计里画法之法合并为一幅全国性地图,“乃合而为一”,成图的精确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明代制图学家罗洪先在《广舆图·序》中说:“访求三年,偶得元人朱思本图。其图有计里画方之法,而形实自是可据”。对此,唐锡文、杨文衡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给予了高度评价:“朱思本的《舆地图》用计里画方之法绘制而成,从而使濒临衰竭的古代地图重要的绘制方法,又由他得以继承下来,并由明代罗洪先‘据画方易以编简’,将《舆地图》予以缩绘、增补为书本式的《广舆图》大量刊行后,朱图及计里画方之法,才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可见,朱思本是继裴秀、贾耽之后的中国传统制图方法的继承者。</p><p class="ql-block"> 只是《舆地图》“长广七尺”,幅面太大,“不便卷舒”而影响实用,也不便翻刻和长期留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罗洪先《广舆图》中《舆地总图》(来自《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b> 三、《舆地图》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 朱思本以实地考察为基础,采用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之法,历时10年绘制成全国性地图《舆地图》,对中国传统地图制图学发展贡献极大。对此,中外测绘科技史书和有关学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对《舆地图》的评价很高,他说:“在14世纪的欧洲和阿拉伯的地图中,常把非洲的那个尖端画成指向东面。直到15世纪中叶才把这个错误纠正过来,可是在公元1555年刊印的这一册中国地图集中,非洲的那个尖端则是指向南方,并且还有其他证据可以说明,朱思本早在公元1315年就已经是这样画的了”。</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984)主编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指出:“朱思本是继裴秀、贾耽等人之后,在我国地图学史上又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绘制的《舆地图》经罗洪先增补为《广舆图》后,支配中国地图200多年,影响之大前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中国测绘史》第1、2卷(测绘出版社,2002)</span></p><p class="ql-block"> 测绘出版社出版(2002)的《中国测绘史》第1卷,对朱思本及其编制的《舆地图》给予了高度评价:“《舆地图》由于资料收集广泛,取舍慎重,又采用了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图的可靠性和精确程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使唐宋以来的地图制图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朱思本的地图制图体系,并影响了明王朝的地图制作,出现了罗洪先和陈祖绶等著名的地图学家,使中国的传统制图学达到了高峰,走上了成熟的阶段”。</p><p class="ql-block">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教授(2000)的《理论地图学》一书,也给予了类似的评价:“朱思本《舆地图》的绘制成功,使唐宋以来的地图为之一振。由于受朱思本地图的影响,明代出现了罗洪先、陈祖绶等著名的地图制图学家,经过他们的努力,使我国传统的地图制图学走上了成熟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盖建民发表于《道教研究》之《略论玄教门人朱思本的地图科学思想》一文(来自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 盖建民教授(2008)的《略论玄教门人朱思本的地图科学思想》一文,对元代玄教门人朱思本《舆地图》的地图科学思想进行考论,指出其地理科学思想方法有五大特色与创新:“使于四方”、“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注重实地观察和田野调查;“参考古今,量校远近”,强调地理文献知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言之者既不能详,详者又未必可信,故于斯类,姑用阙如”的科学规范和严谨态度;在地图绘制思想方法上,继承了中国传统“计里画方”,并巧妙地运用“随地为图,乃合而为一”的全国性地图绘制方法;在地图图例方面,首创简捷明了系统的几何符号标示法。</p><p class="ql-block"> 《舆地图》以其先进的地理思想和独到的地图制图方法,形成了中国地图思想史上独有的朱思本地图制图系统,成为元、明、清各代绘制全国总图的主要蓝本。因故,朱思本成为中国地图史上继裴秀、贾耽等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地图学家,被视为中国传统制图学成就达到高峰的奠基人。可见,朱思本及其《舆地图》对中国传统地图制图学的影响和贡献之大。</p><p class="ql-block"> 注:本文撰写中参考并引用了《中国测绘史》第1卷(测绘出版社,2002)、《中国地图学史》(喻沧、廖克编著,测绘出版社,2010)、《中国古代军事测绘史》(王树连著,解放军出版社,2007)、《理论地图学》(王家耀、陈毓芬著,解放军出版社,2000)、《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进展与成就》(王家耀主编,测绘出版社,2011)、《略论玄教门人朱思本的地图科学思想》(盖建民,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等文献资料。版权归作者所有,如转发须联系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