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老乡亲

老张

马坊 <p>  我在北京平谷县马坊粮库工作过几年。</p><p> 我很喜欢马坊这个地名,这地方在县城东南二十公里。离北京七十公里,当初想必是有些马坊的。马坊传说中是大小马队饮马歇脚的场所。马主到此坊东送上一壶开水,即去给马喂料、饮水。</p><p> 个把小时,马主出门一揖,交些银俩,就此分別了,平谷马坊一定萦系过很多人的情感。</p><p>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坊早已消失,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文物普查发现了明清时期的马坊遗址。</p><p> 马坊是“古语”在平谷史话和三河(县)新志中都有记载,可见这一地名的由来已久。</p><p> </p> <p>  这是北京五十多年前,远郊区的普通小镇,在大约几百米长几米宽的一条高坡土路上。有一个供销社卖些日用百货和食品,有些货架经常是空空的,只有几包火柴、一堆柿饼,两个酱紫色的酒坛擦得很亮,售货员用金属提子卖散装白干酒。柜台上放着用麦夫做的大酱和黄豆发酵而成的豆豉;有一个食品厂酿制米醋和制作槽子糕,一个师傅带俩徒弟,纯手工产品倒也畅销;还有一家小饭馆平日只卖白菜汤和大饼,只有赶上十天一集时才有烩面。</p><p> 在镇的中间是公社所在地,社长姓赵很是健谈和风趣,记得传达林彪九一三事件的文件,他绘声绘色道,林的三叉戟专机机油即将耗尽,驾驶员用飞机尾巴缓慢擦在温都尔罕草原上,刺啦刺啦振耳欲聋,一声巨响,机炸人亡。</p><p> 下图是马坊供销社,己是人去楼空。</p> <p>  五十多年前,这家公社级医院座落在镇北一公里,由一唐氏先生当院长,由于擅长用人和注重医术,治好了许多病人,口碑极好。</p><p> 院长吸纳在部队有医疗经历的复员兵;招收北京有文化背景的学生;送本土大夫到京都大医院实习;请著名下放大夫到医院讲课……</p><p> 这一切举措在那个年代的远郊边陲小镇可谓超人之高明。</p><p><br></p> <p>  在镇北两公里,有一粮食仓库,由陈智当家,他来自农村,文化不高,作为库主任的领军人,最大的特点善其所长,本土员工的吃苦耐劳;复员军人的经多见广:北京知青的聪明才智,在粮库的建设中被发挥到极至。</p><p><br></p><p> 数年后修成正果,马坊粮库方方面面,排在县粮食局第一方阵,荣获多种荣誉,其中全国战备大会榜上有名,十一国庆天安门观礼台光荣有份(陈智作为北京粮、商系统两位之一出席1972国庆特邀代表)……</p><p><br></p><p> 马坊粮库秉承敢字当头的理念,科学储粮、机械领先、面向农村……</p><p><br></p><p> 大家试着隔絕空气减少粮食的呼吸;自制出仓专用没备;远程测温测水……走出粮库大门,义务为农民开发发酵饲料、免费为他们送药、针灸(当过卫生兵的复员兵帶队)并坚持为军烈属送粮上门……</p><p><br></p><p> 这支过得硬的队伍逐渐成为县局各级干部的理想人选。</p><p><br></p><p> 先后两人任县副局长、多人赴各大库任要职。</p><p><br></p><p> 北京学生有的考上大学、有的当上高管、有的成为专家……</p><p><br></p><p> 可谓不起眼的茅草棚里起飞出一只又一只金凤凰!</p><p><br></p><p> 日后,陈智、老刘进入县局,陈智还是陈智、老刘还是老刘,虽然升迁了,但他们风光和风彩却大大打了折扣,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变为了精英掌控的县级社会。</p><p><br></p><p> 到是他们的兵和卒(大马、小索、小常、小侯…)陆续返京后传承了他们朴实、耐劳个个一度光辉照人.</p><p> 下图是当年的粮仓,现己成为中学运动场。</p> <p>  马坊粮库旧址</p> <p>  我们北京知青一行人离开马坊巳经近五十年了,至今,对那里的一草一木、对勤劳、朴实、待我们如亲人的父老乡亲,永远记在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