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粉记忆

hwl

<h1>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在我的记忆中,过年过节能吃上一碗大米饭,白菜猪肉炒粉,那便是人间美味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粉条是由土豆加工而成的,陕北人爱吃土豆,也盛产土豆。土豆被陕北人称为四季菜,一天不吃土豆,就觉得不知道该吃什么。土豆能蒸能炒,所以心灵手巧的陕北人总是变着花样把土豆加工成各种美食。如蒸丸子,蒸黑楞楞,炒土豆丝,土豆划酸菜等。其中把土豆深加工变成粉条就是陕北人的一种智慧。烩粉汤、烩菜离不开粉条,粉条可以和多种菜肴搭配做成各种美味,粉条可以说是陕北人餐桌上一道必备的待客美食。所以漏粉早在七十年代就在陕北农村应用而生,并随处可见。</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在八十年代,我们家也开过粉房,我家村前里后就有粉房十几家。开粉房是非常受罪的营生。过去大多数人家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平时花销开支全靠年底收入,如果遇到天年不好,老天爷不能风调雨顺,当年的生活恐怕就不太好过。村里没有两户暴发户,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没有多少存款,遇个急事什么的,不是向人借,就是向农村信用社去贷。然后靠年底收入去还借贷。秋冬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繁忙的季节。秋天老麻、向日葵、黄豆、玉米、糜谷,五谷丰登。当然土豆也是主要农产品,农户必须赶霜降前把农作物全部收割回家。即便是在数九腊月,父辈们也从未消停。他们把秋天从土地里刨的土豆加工成粉条,然后和其它经济作物及剩余农产品拉到集市上卖掉,换取一年的花销开支。但从土豆种植到收割,再到加工成粉条,很不简单。至少要经过七道工序方可完成。先从洗土豆,磨土豆,过箩,吊芡,然后到和芡漏粉,再到晒粉、捆粉,各道工序又全部用手工来完成。人们往往都是起鸡叫睡半夜,连明达昼不辞劳苦。当年我二哥就是因为手在水中长期浸泡,整双手粗糙干裂,手指甲上翻,疼痛难忍。当时一斤土豆叁肆分,通过各道工序加工成粉条后,每斤最多也只能卖到肆伍角,还不太好卖。用驴拉车满满的拉上一架子粉条,到集市上冻鼻子冻眼窝一整天,也只能卖到几十元,其中艰辛不言而喻。</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在那些困难年代,人们缺吃少穿,要吃上一顿粉条,平时是舍不得吃的,只有在漏粉的时候你才能饱餐一顿。刚出锅的粉条,拌上一点黑酱,那个香啊,会让你终生难忘,回味无穷。就像路遥在《平凡世界》里所说:"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不经历那些年的艰辛,你永远无法知道父辈们生活究竟有多么不易。有时生活真的会逼得你走投无路,简直能把你逼上绝路。</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最近我又回过一次老家,村里那种传统手工作业的漏粉,也只剩一家了。闲暇时间,我也跟随摄影师们出去拍过几次漏粉,那种纯手工作坊已经不复存在。给我的感觉是过去那些年代,家里的漏粉只是为了生存和生活,而现在的漏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产业来获取更大的利润,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许多工艺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变了不少,很多手工作业逐渐被机械化所替代。比如过去推洋芋用石磨,现在用机器,并能直接过滤粉芡,省时又省工。过去和芡的几条汉子,赤膊上阵,大汗淋漓,现在用机械轻轻松松就可完成了。过去用手工瓢漏粉,现在也用上机器来压粉了。这种机械化操作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相比过去,人们差受罪多了。</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我常常怀念小时家里漏粉时的一些情节,有艰辛,也有欢乐。更多怀念的是亲人们为了生活,锲而不舍,不屈不挠坚强奋斗的经历。我想,尽管这种传统手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最终将会消失,但是留在记忆中的漏粉已成为永恒。</span></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