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

福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屋动迁了。不久,它将随同周边的建筑物永久地从地球上消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我常去的小屋。它座落在老城厢的方浜中路的一个弄堂里,二层砖木结构,是典型的老旧弄堂建筑。2005年时,这条弄堂的旧名德安里,后来改成敬老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弄堂前的这条路,最早的时候是条浜,1913年填浜筑路,初名宝带路、方浜路。曾名庙前街、广福寺前街、小东门大街、梨园路。1946年改今名。方浜中路是其中一段,东起人民路/中华路,西讫人民路/中华路。东接原方浜东路,称为小东门。西接方浜西路。全长1469米。被称为“上海老街”、“上海老城厢第一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侧人民路1号大昌祥绸缎局,建于民国8年,混合结构四层楼,门面和层顶别具一格,民国36年,由中国银行购得开设支行,现在是童涵春国药号。《上海地方志·南市区志》如是说。建筑碑文写道:钢筋混凝土结构,1920年代后期建。折中主义风格。立面装饰采用两层的壁柱以及简化的古典样式的细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侧中华路5号原裘天宝银楼,建于民国9年,混合结构假四层,顶部有亭阁,建筑面积815平方米,现开设裘天宝金店。《上海地方志·南市区志》如是说。建筑碑文写道:钢筋混凝土结构,1920年代建。折中主义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屋朝东对面是方浜中路59号。1930年租地造屋,三层钢砼结构,正面圆柱栱门,气势宏伟,建筑面积1354平方米,最早是老庆云银楼。抗战时银楼关闭,后改设警察局、昌邑区第二医院、浦江医院、南市区中医院。现在是名医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方浜中路上往西走,就是上海滩赫赫有名,无人不知,没人不晓的老城隍庙和豫园。往东走就是十六铺,这里曾是各地人流来往的集散地,上海人有句口头语,"从十六铺上来的",说的就是外乡人来上海闯码头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方浜中路是城内许多马路的起终点:依次是丹凤路/四牌楼路;马园街;光启路/花草弄;安仁街;(馆驿东街湮灭);文昌路/馆驿街;旧校场路/(陈士安桥湮灭);王医马弄;侯家路;广福寺街;河南南路(晏海路湮灭);马街/东马街;狮子街/松雪街;阜春街;榛苓街;露香园路;贻庆街;西马街/青莲街;木桥街;大方弄/肇方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些年,我二姐的一家四口人蜗居在方浜中路上的这个小屋里。小屋很小,房卡上记载的面积是8平方米,再加上一个4平方米的橱房间,约12平方米。还有一个站不起人的搁楼。小屋很旧,木质的门窗关住仍有缝隙,四周墙壁凹凸不平,天花板黑龊龊、脏兮兮的。特别是橱房间有一个阴井,时而散发着难闻的异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屋在底楼。朝东的窗沿下是一个公用大天井,进入大门的右侧还住着两户人家,墙上是一排玻璃窗,如果不拉上窗帘,屋里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左测一排是高低大小不一的一只一只水斗,上面挂着一只一只有点生锈的水笼头。去二楼的邻居必定要走过小屋一侧墙边的走道。大门里面虽是几户人家,但彼此之间都很熟。出去进来,哪家吃点什么,哪家有点什么动静尽在眼皮子底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些年,小屋的生活设施很简陋,没有卫浴间、煮饭烧菜用的是煤饼炉子。如果炉子熄火,需重新生炉子时,屋内屋外笼罩着烟雾,充斥着浓浓的烟味,呛得人睁不开眼,流泪水,直咳嗽。到了大热天洗澡,用个大木盆放满水,蹲在木盆里,不断往身上泼水。大冷天很少洗澡,偶尔洗一次,冻得嗦嗦发抖。洗澡时,屋里的人只能在外面等着。如厕用的是马桶,早上拎进拎出。我有时去,用厕要走出家门去很远的地方,恰遇一时内急,十分尴尬。去了,不敢畅饮喝茶。后来,小屋用上了瓶罐煤气,我二姐自己设法把原来的灶间改装,有了抽水马桶和沐浴间,又在天井里搭了个灶间,总算有了煤卫浴独用设施,虽比不上公寓房的宽敞明亮整洁,但也是"麻雀虽小,五脏齐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屋很温馨,充满着人情味。早些年,这个门幢里上上下下都有住户。两扇大黑门"吱吱呀呀"地常响着,"张家阿婆、李家爷叔"见了面就打招呼。到了烧饭的时候,天井的水斗旁站满着人,水笼头"哗哗的"流着水,邻居们一边淘米洗菜,一边说说笑笑。大热天,到了晚上,楼上楼下的人在天井里乘风凉,躺在竹椅上,摇着芭蕉扇,在谈天说地中,慢慢地进入梦乡。后来,家家户户装上了空调,到了大热天,天井里乘风凉的人越来越少,又有几户人家,去住新公房,这里渐渐地变得冷清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有几回,姐弟们同去。由于人多,本已狭小的小屋,显得十分拥挤,天井也用来招待客人。到了吃饭时,屋里一桌,天井里一桌。头上顶着蓝天,围坐在餐桌旁,频频举杯,欢声笑语,不亦乐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二姐是插队知青,退休回沪,经济上较拮据,一年又患上重症。我们姐弟常去关心。所在的居委会也很关心,尽力从各方面予以帮助。到了逢年过节,武警部队、政府机关,就连城隍庙的师傅们都上门送温暖、送爱心。小屋虽小,但人间的挚爱,让它超越了狭窄的物理空间,展现了一个大爱的时空,温暖着人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屋有些年份,毕竟老了。早些年,如遇外面下大雨,屋内便会下小雨。我二姐只能用面盆放在下面接水,雨下个不停,滴滴答答地响着,吵得人不能安睡。有一年,上海连续几天下大雨。我接到二姐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急促的声音,"房间的墙头倒下来了!"我赶紧赶过去,只见一边的墙面塌了一大块,幸好砖块没有砸伤人。我们赶紧向房管所报修,可修了几次,还是有点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屋的天井里有个窨井,连通着许多地方。其中有个地方开了一个餐馆,下脚水流过这里常堵塞,弄得此处满地都是污水。老板让人来疏通,打开窨井盖一弄,刺鼻的臭味直冲脑门,很远的地方都能嗅到,而且久久不能散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就是这样一个小屋,很小,但很久远;很陋,但很无奈;很旧,但很温馨。它见证着历史上的古往今来,蕴藏着老城厢的乡情乡愁。小屋再小再陋再旧,但它是个家。家在人的心里永远是不可撼动的,你走了再远,哪怕到了西半球、到了天涯海角;你离家的时候再长,甚至是几年,乃至几十年,你依然要回到这个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是什么呢?从物理空间上讲,它是一个居所,有门有窗,摭风挡雨,吃喝拉撒,睡觉憩息,是人类繁衍生存都需要的场所。从心理空间上讲,它是一个港湾,家人相聚,同甘共苦,互相帮扶,休戚与共,是人类学习生活都需要的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个小屋里,我二姐的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读书、工作,成家,就像小鸟长大,可以展翅高飞,他们在外面都有了舒适的家。从一个屋变成了三个屋;从小屋变成了另外两个好屋。小屋里只剩下一对老鸟,依旧守着小屋。小屋里的人有的老了,有的大了,可小屋还是小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守着,守着,小屋动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于是,就像树林子里伐木,原本栖息的鸟都飞去了四面八方,再回不到那个老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眼前又是一个新的天地。不久,方浜中路将展现出传承和创新,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商旅文新区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小屋很小、很陋、很旧,但它有着难忘的许多点点滴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