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p><p class="ql-block">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五十一团、</p><p class="ql-block">新疆兵团第六师十六团、一O三团屯垦戍边、建设边疆70周年</p> <p class="ql-block">书法大师胥洪仪书法</p> <p class="ql-block">屯垦戍边 建设边疆</p><p class="ql-block">剿匪平叛</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4日,五十一团分批从酒泉乘汽车经哈密、吐鲁番、迪化等地,1949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ー野战军第ー兵团第六军十七师五十ー团政委朱光率领的先遣小分队开进绥来(今玛纳斯县)。</p><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28日,五十一团在沙湾龙口修渠,突然接到剿匪命令,三营由营长张思礼、教导员程平率领,立即乘车赴迪化,在建新营房吃过晚饭,马上乘车到奇台,包围剧院,缴了叛军的械。</p><p class="ql-block">5月,五十一团三营2个连队接替四十九团在木垒、色必口.大石头一线的防务,负责木——大——色线交通安全。并维护地方治安,保证运输补给线的畅通。配属战车6辆,其中3辆协同一个加强排掩护汽车向红柳峡运输补给,另外3辆担任“木大线”部队的往返运输。</p><p class="ql-block">6月9日,驻奇台的军前线剿匪指挥部撤销,命十七师程悦长师长担任西线指挥。7月15日,责成十七师担负段家地、芨芨台子、条湖以西,二滴水以北,奇迪线以天山为界,以北地区的剿匪任务。</p><p class="ql-block">7月下旬,五十一团三营参加南山战斗。为了防止残匪经奇台向哈密和另一股匪徒汇合,西线指挥部命三营长张思礼带七连车运至黄草湖截击敌人。战士埋伏在草丛里,任凭蚊子叮、牛虻咬、忍受着饥饿,坚持了1天1夜。黄昏,39个疲惫不堪的匪徒乘马从西而来,他们下马向四周望了一阵,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后埋锅烧饭。七连立即包围过去,不料,被1个匪徒发觉惊叫起来,其它人急忙丢下饭锅,上马逃命。战士们见目标暴露,便骑马追赶,只捉住几个土匪,几匹伤马,原来匪徒采用了“伤马逃命”(注:用刺刀戳马屁股飞奔)的方法才侥幸得以脱逃。 </p><p class="ql-block">16日11时,发现散匪八名向黄草湖前进,被七连阻击,又向西北逃窜。情况电告指挥部后,驻小井骑兵连迅速向西北方向侦察情况。驻北道桥之排,连夜巡逻“北黄”之段。驻黄草湖之连,以汽车连续夜巡黄草湖以北,将军戈壁至苏吉之段,防敌向东南逃窜。驻奇台九连,受命向地方借马装备成骑兵连,经汗井转向芨芨湖侦察前进。17日,在距黄草湖和北道桥30余里处,发现匪徒30余人赶着羊和马,经七连打击后,匪徒弃牲畜东逃,擒获叛匪一名,缴羊300余只。据俘虏供称:乌斯满、哈纳提巴依、胡赛音等领毡房16顶西去阜康一线。其实,乌斯满、贾尼木汗本人却暗中东逃,企图与镇西北山的尧乐博斯会合。</p><p class="ql-block">7月下旬,师组织步兵、骑兵分路向匪盘踞之中心地区三道马场,大西沟清剿。</p><p class="ql-block">7月31日,以炮工团2个步兵连,五十一团三营为中路,集结西沟。8月2日拂晓,向三道马场进攻。3日上午,部队进至中樑捕捉了乌拉孜拜的参谋长库鲁世等10名侦察人员。14时,与骑兵团会合三道马场。</p><p class="ql-block">8月4日14时,乌拉孜拜的代表带信来三道马场称:“只要保全我(指乌拉孜拜)的生命安全,愿顺降政府”。但这只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乌拉孜拜等70余人,马200余匹,轻骑翻冰大板南逃,潜伏一小草原,部队继续追击。</p><p class="ql-block">五十一团三营经过4天行程,8月13日进至头屯河上游之靳老坝。14日向西之索库撒拉出发向满头白前进。16日10时许,五十一团三营前卫连翻沙尔大板西进,匪见前后都有部队包抄,缩回到乔龙沟去了。但终因剿匪部队粮料已尽,迫使返回东沙尔大板补给。8月28日,五十一团三营九连由乔龙沟口缓缓前进,待主力打响后,若乔龙沟有匪则南北夹攻而歼之,30日17时结束战斗。缴马40匹,牛70头,羊118只,步枪1支,子弹2 9发。接着,在追击司的克时配合四十团从鲁图沟攻击。紧接,夜摸大哈拉特各山之匪,为彻底消灭叛匪,发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p><p class="ql-block">此举,五十一团剿匪部队搜捕叛匪1名,缴羊608只,骆驼1峰,牛70头,马53匹,步枪1支。</p><p class="ql-block">9月30日10时,接六军电“匪确已越公路北窜。”14时,接西线剿匪指挥部电令:“五十一团、骑兵团、四十团返迪看情况行动。”五十一团留七连开展哈族工作,收缴枪支。其余部队于1950年10月3、4日全部返回迪化。执行新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小西沟剿匪战联防队员整装待发</p> <p class="ql-block">新疆军区剿匪骑兵部队进军在沙漠中</p> <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活捉匪徒。</p> <p class="ql-block">1951年春季,剿匪部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歼灭了乌斯满、尧乐博斯匪帮主力。一些残匪只顾东逃西窜,已是无处藏身。6月27日,剿匪指挥部通报:</p><p class="ql-block">乌斯满通过奇台山路窜到哈密与贾尼木汗会合后,正在大红柳峡一带集结残兵败将。</p><p class="ql-block">6月,接西线剿匪指挥部命令:</p><p class="ql-block">五十一团七连、八连、九连及一营全部(缺机—连),二营五连、六连、团直属警、侦、炮连大部共400余人直接调往剿匪第一线。</p><p class="ql-block">8月,由一个骑兵连及30名精骑,加其它部队,由五十一团副团长杨兴国组成“杨支队”,专门清剿在木垒、奇台、孚远、南山一带流窜的哈拉提巴依、谢尔的曼、季奎匪徒。</p><p class="ql-block">10月23日,五十一团一营及六连等部队,由五十一团副团长蒲万兴任支队长,师教导营政教王治任政委,组成“蒲王支队”,继续追击谢尔的曼、季奎等残匪。</p><p class="ql-block">参加南山剿匪的李天水营长,率领部队经高家沟、西马家湾至唐房门与奇台二区民兵隐蔽沟口截击东窜之匪,与“杨支队”、“蒲王支队”会师于克克沙依,遭残匪伏击,发生了激烈的战斗。</p><p class="ql-block">克克沙依山区距木垒河东北300里.1951年12月21日,土匪由奇台八户地沙漠窜出,经奇台、木垒,逃往克克沙依山区。</p><p class="ql-block">追剿部队“蒲王支队”与“杨支队”,于12月27日下午6时,在克克沙依山区西南50里阿手木处会合,28日、29日,两支队以战斗状态向克克沙依山区追击前进。杨兴国三营前行,蒲万兴领六连、四连、二连、警卫连、一连随后,两支队相距约10里。</p><p class="ql-block">29日上午8时许,部队搜索前进约30里,发现土匪鸣枪,起初误认为是零散土匪未予重视。“蒲王支队”后卫一连,节节掩护前进,行至低凹开阔地时,突然遭受两翼山地土匪的伏击,因山地雪深过膝,早晨的光见度又低,只听密集的枪声而不见其人。一连及时把这一情况报告营部及杨支队,一连三排处于被伏击中心,距敌只150米左右,遭敌猛烈袭击,人还未下马即伤亡5人。这时四排及时占领有利地形,就地卧倒射击。二排长席元福,发现敌情,不等上级命令,主动带头冲上去,一梭子扫倒4个匪徒,连续打退敌人三次(每次10余人)冲锋。在全排只剩下4人的严重时刻,机枪又坏了,他们仍组织打排子枪,连续击退20余敌人的四次进攻,一直坚守阵地。二排特等射手史登同志身负重伤,机枪坏了用三支步枪打排子枪、投手留弹,一人打死打伤13个敌人,击毙土匪小头目1人。</p><p class="ql-block">战斗打响后,四连、六连迅速占领两翼高地,用火力掩护一连。警卫连接到命令,以最快速度跑步占领右翼高地,猛烈的火力杀伤了敌人,有力地增援了一连。由于一连三排所处地形不利,尽管有兄弟连队增援,但撤离不易,支队伤亡47人,其中亡19人。为了救回负伤的同志,战斗一直延续到下午8时结束,共打死打伤敌人45人。</p><p class="ql-block">南山匪徒30余人。经部队连续围剿,土匪狡猾分散为几股进行抢劫,迷惑剿匪部队。北沙窝内谢尔的曼匪重创后,12月20日前后,北窜达板河、北利沟、开公河、大龙口一带,经九连迎头痛击,缴畜群一部。估计南山匪徒约100余人左右,在围歼平顶山土匪时,部队以埋伏形式,由达板河至考克沙依,在南北50余米长的地段,大小据点十余处。为了歼灭敌人,不暴露目标,夜晚不点火,整整五天时间,在雪山上饿了吃干粮,渴了吃雪。自本垒大石头出发,下了几次雨,部队衣服都打湿了,长途行军100多公里,情绪始终高涨,并提出“坚决响应团首长号召,敌人逃到哪里就追到哪里。”三营剿匪部队自6月4日至10月10日,4个月来共历大小战斗13次,毙伤敌人30余人,缴获牛500头,羊2000余只,马150匹及其它物资一部。见习参谋吴寿才在剿匪平叛中立大功。</p> <p class="ql-block">奇台县烈士陵园四十九团剿匪烈士墓地</p> <p class="ql-block">奇台烈士陵园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帮助绥来县建党建政</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五十ー团开进绥来县(今玛纳斯县}。绥来县召开欢迎中国人解放军的群体大会。绥来县和平解放后,中共迪化地委,即着手建立绥来县党的组织,以党组织为核心,领导绥来县各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和发展经济。1950年1月16日,十七师抽调一批干部帮助地方建党建政。经过师党委组织的短期干部学习培训,宣布五十一团承担绥来县建党建政工作。2月1日,十七师选派五十一团政委朱光兼任绥来县委书记,团宣教股长高克勤为县委副书记,率领五十一团22名经过培训的指战员组成建政工作队,进驻绥来。这22人中,有红军战士孙继泰、柳智先、朱光、龚天明、刘国武,其余的窦鸿业、霍平、吉学信、董成贵、李世民、李炳文、李永义、高克勤、王兴德等为老八路、和解放军战士。当时中共迪化地委决定,由朱光、高克勤、窦鸿业、霍平、孙继泰组成中共绥来县工委。由窦鸿业、霍平2人带领工作队,集中在城关分为5个组(后来的5个乡),依照民主原则,发动群众帮助地方接管和改造各级旧政权机构,摧毁保甲制度,废除地区部落制。针对绥来县的特殊情况,县工委及时召开工委会,群策群力,经过详细分析研究决定:政权建设宜早不宜迟,工作开展宜快不宜慢。并决定尽快落实建政工作。进入机关的同志除掌握要害部门外,重点是宣传和组织旧职员对“留用、团结、教育、改造”方针的学习和理解,提高认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提倡廉洁奉公,揭露贪污浪费;提倡和平安定,揭露破坏活动;提倡民主平等,反对压迫剥削。同时将城镇群众居住区划分为5个组,派窦鸿业具体抓东关南庄子3个组,霍平重点抓城内2个组并兼管机关学习。要求从下而上发动群众,在春节前将城镇各组的农会、妇联、治保组织建立起来,最后完成建立区乡政权的任务,并限期在2个月的时间完成全县的民主建政工作,以利领导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1950年春节之前,在哈文会建立起绥来县广播站,有了人民自己的宣传机构。通过宣传群众,在城乡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分子。为了扩大建政队伍,县工委对积极分子进行民主鉴定,通过充分讨论比较,选举叶占元、曹铭寿、艾克木、侯玉秀等13名群众代表参加县工委工作。是年3月16日,县工委在机关大院里召开绥来县首届各族各界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82名。大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3个区的区长,董成贵为城关一区区长,李文炳为二区区长,龚天明为三区区长。5个乡的乡长分别是:余德录、郑德山、曹明寿、朱宝明(回族)、赵兰亭。5个乡的治安主任分别是:蒋清文、安鸿顺、郭惠昌、宁大有、艾克木(维吾尔族)。新当选的县、部、局领导人待上级审批后宣布。1950年8月,五十一团第一次党代会在沙湾县城召开。党代会后立即召开绥来县各族各界代表大会,宣布经上级批准的新任县长冯步珍、副县长乌守阿吉组成的绥来县人民政府,冯步珍兼人民法院院长,霍平为宣传部长,孙维泰为公安局局长,刘国武为税务局局长。8月17日,五十一团政委兼绥来县委书记朱光宣布绥来县委正式成立,县委副书记高克勤,委员:冯步珍、窦鸿业、霍平、孙继泰。吉学信为城关一区区委书记,李世明为二区区委书记,李永文为三区区委书记。新任绥来县党政组织,开始在农村发动农牧民开展减租反霸和农村土地改革。1952年,五十一团政委朱光、团长杨兴国等284人,调往新组建的兰州空军部队。1952年9月15日,中共迪化地委决定:绥来县委由高克勤、窦鸿业、霍平、冯步珍4人组成,高克勤正式委任为绥来县县委书记。县委建立初期,工作重点是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改造旧政权,剿灭土匪,肃清特务分子,消灭反革命残余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建立人民政权,恢复生产。</p> <p class="ql-block">土改工作队队员深入群众,发动农民参加土地改革。</p> <p class="ql-block">卫戍迪化</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五十一团受命进驻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接替四十九团负责城防守备。分驻迪化老满城建新营房,南梁等地。入城后部队积极配合迪化地委、公安机关,立即投入了城防卫戍工作。刚刚解放的迪化,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各起义部队的内部又不稳定,地方治安仍很混乱,整个迪化机关还处于停顿状态。抢劫、暗杀、偷窃、随意鸣枪、造谣惑众、酗酒斗殴,聚众赌博,事情不断发生。国民党长期统治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习惯势力一时难以消除。迪化市片大面广,除一营城防卫戍外,其余又参加了整修和平渠和阗段的任务。</p><p class="ql-block">五十一团党委发挥了干部的积极作用。结合部队的政治运动,首先提高部队的阶级觉悟及对城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各连每周召开警戒会议一次,严格值勤纪律,在重点出事地区加强警戒巡逻,贯彻执行了军区警戒会议精神。巡逻部队在大街上阵容威严,流氓无赖不敢再寻衅闹事。部队值勤还不仅注意到大街小巷,而且注意到各个角落,不绐敌人可乘之隙。</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配合迪化地委举办了“叛匪罪行展览会”和“剿匪战果展览会”。通过大量实物和照片,使广大群众真正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是无敌的!是能够在新疆站住脚的!各族人民的政权是要建立和能够巩固的!各族人民只有跟共产党走,才有光明的前途!</p><p class="ql-block">三连长每隔两天就到分散在七、八里外的二班查巡。战士们为了保持精力集中,消除瞌睡,值勤班排,互相联系与检查,即使刮风下雨也不麻痹。战士们说:“越下大雨,在减租反霸时期内,特务越会乘机捣乱,可要加倍警惕啊!”</p><p class="ql-block">卫戍期间,部队还经常打扫马路,清洁市容,挖厕所,填污水坑等。在很短的时间里,军民关系密切了。战士们在值勤中拾到白洋、手表、糖、烟、布、牲畜等,均登报启事招领,如数归还原主。四连司务长买菜时,雇主少算4 0元钱,查明后,当即送钱上门,街场市民震动很大。一连还主动为飞机场种树、打杂…… 老百姓说:“人民解放军真是处处为人民啊!”军队为人民的模范行动,在迪化引起极大的反响,市民们街谈巷议,广为宣传。为此,迪化军区1951年5月10日发布通令:</p><p class="ql-block">“十七师五十一团自1950年10月进驻迪化以后,半年以来,树立了明确的政策纪律观点,在执行中获得显著成绩。严格地遵守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政权机关进行群众工作,以和蔼谦逊、吃亏让人、积极主动的实际行动,团结广大人民,扩大了我军政治影响,与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获得了人民真诚的拥护与爱戴。堪称全军表率,特此通令嘉奖。”</p><p class="ql-block">五十一团胜利完成剿匪和卫戍迪化任务之后,1952年3月回到留子庙,为了减轻新疆各族人民的负担,全团指战员发扬南泥湾精神,又立即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p> <p class="ql-block">警备迪化时,五十一团三营部分连队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迪化军区嘉奖五十一团通令</p> <p class="ql-block">1951年2月26日,在迪化第六军首届英模大会全体代表合影。(第一排右起第9位为五十一团特级战斗英雄杨保孝)</p> <p class="ql-block">沙湾大生产</p><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15日,部队从绥来出发,兵分两路,一路380人赴龙口修渠,一路300人到沙湾李家屯建房,为农业生产做准备。</p><p class="ql-block">建房部队到达李家屯,冰天雪地,行人稀少,露宿戈壁滩,割苇子、伐梧桐、盖地窝子。工具不足,5人一把镰,人停镰不停,3天割苇子31000捆。铁工用铁条做成锯子以伐梧桐,盖成地窝子371间、井房29间、磨房20间、锅灶48个、猪圈24间、马棚72间、厕所34个。盖房的同时,派出4名干部购买种籽并抽人到离驻地40里处割马草得野苜蓿10000多斤。留守绥来的部队则准备抬把、连枷,套绳等其他生产用具。</p><p class="ql-block">修渠部队先遣380人,后增至重1230人。组成修渠大队,郑华山负责行政,孙志杰任临时党委书记。友军二十五师与五十一团共组水利委员会,统一领导修渠。水利厅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水利厅工程大队充当技术骨干。3月25日,新盛渠、太平渠工程正式开工。</p><p class="ql-block">五十一团修渠的全体指战员,忘我劳动,高度发扬了刻苦精神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修龙口,拦河筑坝,水中淌着冰,战士下水扎埋椿。刚好程师长赶到,他兴奋而亲切地对大家说:“同志们好!你们辛苦了”!大家回答:“首长好”!接着,他与战士们一道干起来了,他说:“同志们,我来喊号子,我指挥,大家准备好,”“大家拉起来哟”!战士们应和着“嗨哟”!“再来一下啊”!“嗨哟”!“大家鼓起劲啊”!“嗨——哟”!师长跟战士们一起劳动,战士们感到无比的光荣,收到了极大的鼓舞,共打埋椿742根,运红砖12.6万块,采运柳条36万斤。在扛柳条时,战士不敢涉水,八连副连长带头,大家扛着柳枝涉过齐肚脐的冰水。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太阳,工程进度始终领先。二十五师修渠部队提出口号:“坚决向五十一团学习!一切任务要赶上五十一团”!</p><p class="ql-block">生活很艰苦,无菜,喝盐水。严重缺运输力,本来可用畜力运的只好靠人背、人扛。马缺草料,加上使用过度,骨瘦如柴,运粮都成了问题,以致修渠部队两顿未吃上饭,发动部队到沙湾背粮,两天才能往返一趟。棉衣破了,翻穿,又破了,指战员们露着肩膀接着干。鞋烂了、垫稻草、有的打赤脚,许多人患夜盲症。生活虽苦,但指战员均以苦为荣、新纪录不断涌现又不断被刷新。人人奋不顾身,拼命劳动,谁也不甘落后,超过体力允许的背、扛时有发生。背砖时,一名战士将砖背到工地蹲下去即断气。2人吐血被送医院,3人不能起床。修渠过程中病倒300人,这种忘我的精神是战争年代革命英雄主义的继续,是部队政治思想教育的结果。</p><p class="ql-block">4月20日,工程竣工,五十一团完成土方5.7万立方米,修渠部队与建房部队会师,加强了垦荒的力量步伐。开荒中,战士们使用坎土曼、铁锨为主,配有部分马拉犁。步兵无马的,8至10人共拉一架犁,开荒12442.7亩。当年播种10865.4亩,粮食亩产231斤,总产190.2万斤。总人数2148人,人均885.6斤。蔬菜做到了自给,生产的白菜高二尺,东瓜个重25斤,葫蔴高l丈1尺7寸,参加了军区主办的生产展览会。在铁厂沟办起炭窑三个15人,产煤290.8万斤。在下四工办起了一个牧场,年末马牛羊猪共1215头,超额1.4倍。</p> <p class="ql-block">五十一团在沙湾创办李家庄农场,战士们拉起了军垦第一犁。</p> <p class="ql-block">五十一团开展开荒竞赛</p> <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右一)看望四十九团、五十一团开荒竞赛战士。</p> <p class="ql-block">迪化包工程 下四工办农业</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20日,五十一团刚收完水稻,奉命换防四十九团,卫戍迪化。五十一团进入迪化时,每到夜间,常有敌人打枪,部队外出,规定必须三人以上结伙而行。一营为主,负责巡逻、警戒,二、三营为主,承包工程。</p><p class="ql-block">五十一团在迪化承包的第一项工程是修和平渠。1950年11月11日,五十一团召开排以上干部动员会,讲明修和平渠的目的:我军为响应毛主席大生产的号召,决定以青格达湖、黄水槽子、下四工三处为农业生产地区,但原有的和平渠仅可管灌七、八千亩地,按我军的生产任务,不敷耕种必须增开士地,首先解决水利问题。</p><p class="ql-block">战士们纷纷写决心书、挑战、应战书、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争取立功。运片石时,天不明起床,从三屯碑到安宁渠之间,每天两趟。扒犁上插着红绿标语,进入市区,排成三行。冰天雪地,汗流夹背,眉毛鬓角结着冰。老乡深受感动,自动烧水送给战士们喝,人民的关怀,更加激励着指战员们奋不顾身,竞相完成任务。清理渠道,须堵水断流,当时,北风呼啸,寒风刺骨,一连连长贾振邦、劳模李文权、四班长席之福等,喝酒御寒,相继入水,完成任务时皮肤都冻紫了。奋战十五天,十二月二十八日,胜利完成和平渠和田段3460米的任务。完成土方14780方,石方2375方,投工11792个。</p><p class="ql-block">全团部队集中迪化,欢度元旦,迎来一九五一年的三大任务:城防治安、剿匪肃特、生产。原则上一营守城,二营到下四工(第十二师五一农场场部)办农业,三营承包工程和剿匪。</p><p class="ql-block">下四工耕地太少,三营只好承包基建工程,包括修和平渠、建中苏机场房屋、拆除迪化城墙,修柏油马路,扩建红雁池水库。</p><p class="ql-block">红雁池水库原有库容小,每逢洪水直泻而下,泛滥成灾。农作物需水时,水得不到保证。政府主持,扩大库容。1950年9月,五十一团即派出30名木工;承担高闸与低闸的木工任务,到1951年9月止。1951年3月,从修和平渠的部队中抽调150人(后增至240人)担负土方工程,直到8月底为止。工程涵洞不断塌方,战士何田被砸伤住院。有天晚上,几十付八寸椽子做的支架全被塌方砸坏,民工被吓的纷纷不干了。五十一团部队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施工,感动民工,一道参战,使工程如期完成,受工程处表扬、奖励。</p><p class="ql-block">1951年,全团基建包工13.29万个。得收入47.2亿元。折小麦12065公担,承包工程,完成任务150%。</p><p class="ql-block">农业,二营在迪化过了春节,开赴下四工办农业,种地7012.3亩。二营领导干部带头劳动,以身作则,播种春麦893亩。</p><p class="ql-block">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牧场从下四工迁到阜康彭家庄,阜康县人民政府和当地人民借给五十一团的一块水草丰富的牧地,年终存栏牲畜7233头。师要求年底人均两只半羊、十人一口猪、二十人一头牛。五十一团为完成这一任务,共购入各类牲畜6037头,其中从南疆购入绵羊2000多只。人均牲畜达2.9头。</p><p class="ql-block">副业,开设油坊—座,粉房两座,炭窑三个,砖窑四个。出售产品,价格内外有别,对内价比对外价低,清油低12%,粉条低6%,煤炭低36%。既改善了部队生活又节约了部队经费33.5亿元,当年还盈利9.26亿元(当时货币)。</p><p class="ql-block">商业,为了平抑物价,资金不外流,创办了供销合作社。1月,在团部驻地建新营房内设第一门市部,9月,在大西门设第二门市部。前者对内,后者对外,对内价比对外价低12%。</p><p class="ql-block">一营担任城防治安时负责看管散兵游勇,共成立一、三、四、五、四个受训队,一面审查、教育,一面让他们参加劳动。其中一队110人参加下四工农业生产,其余人员参加承包工程和伐木。</p><p class="ql-block">1951年,五十一团部队分散,任务多变,特别是6、7月间三营抽出两个连剿匪,10月中旬一营、三营及团直—部奉命又去剿匪。全年折合完成13315公担小麦,完成任务121%。</p> <p class="ql-block">军垦战士住的地窝子</p> <p class="ql-block">五十一团战士用自制的水田平土器作业</p> <p class="ql-block">四十九团建设乌苏油矿</p> <p class="ql-block">五十一团供销合作社在迪化开业</p> <p class="ql-block">从留子庙到甘州工</p><p class="ql-block">1952年2月,五十一团传达中央军委的决定:十七师转为屯垦军,明确了部队的任务是长期搞生产。3月,完成迪化卫戍任务,团部和一营从迪化迁入留子庙(原米泉市羊毛工乡留子庙村)计划从事农业生产。三营剿匪归来,一无工具,二无房住,设帐篷于老龙河沿岸。时值化雪,老龙河冰消水大,路泥泞,口粮运不进去,师调十峰骆驼帮助驮粮。4月,为组建空军,五十一团调走236人。五十一团原则上安排一营种水稻,二营种杂粮,三营修渠建猛进水库。</p><p class="ql-block">1952年,师定五十一团的生产方针是:以生产粮食为主,争取1953年自给;增产粮食,配合政府,平抑物价;试种棉花、甜菜,为工业生产作好准备。</p><p class="ql-block">五十一团在贯彻这一方针时,将粮食作物比例调升到90.5%。广泛开展立功创模运动,发扬技术民主,成立技术研究组。三营提出,劳动好,又有发明创造,才能评为功臣。筑库中人人献计献策,收效明显的达59种,其中谢发明、陈永秀创接力运土法,王殿恩创看红旗倒土法,苏学文创马道挖土法,保持十小时劳动(师规定不少于9小时不多于12小时)。开展拔草突击大竞赛运动,师要求女同志和六岁以上小孩都参加拨草,真正做到了家无闲人,地无懒汉,连例假在家的女同志也主动帮助男同志洗衣服。试行生产日制及劳动组织专业生产包干制,抗美援朝,成了生产的动力;筑库的同志提出与志愿军比艰苦,郭长汪左手残废,每天坚持挖土,很多人下班后,还要多推一车土、多打一阵夯向志愿军献礼。拨草时,多拔一根草等于多消灭一个美国鬼子。注意技术培训,从功模和表现好的青年知识份子中挑选人去学技术。较多的使用畜力农具,除马拉犁外,增用马拉播种机,马拉中耕器、马拉收割机等。同时,开始运用丰产典型指导生产,出现了杨保孝、张苟芽、齐连生水稻丰产组和孙成义、冯彦亭、张志远玉米丰产组,单产分别为1116.5斤和735斤。秋洪,老龙河泻水不及,溢出两岸,一连长李二的,率全连背草皮筑成大坝,保住了800亩水稻。经过以上一系列努力,终于获得3年以来最好的收成。</p><p class="ql-block">1952年,全团播种17396亩,完成任务96.6%,其中粮食15750亩,粮食单产159.5斤,总产251万斤,全团2294人,人均1094.8斤。副业,五十一团在留子庙与老乡合办粉房、酱坊各一座,办合作社一个。青黄不接时,老乡生活困难,留子庙合作社应区乡人民政府的要求救济了贫穷老乡,给陕西工、留子庙、羊毛工等十个村庄,285户,救济清油174斤,砖茶308块、各种布5651档子,合人民币一亿一百六十六万五千四百元。从河南接来劳改一批,分给五十一团291人。五十一团接受改造罪犯的任务。为了增加蓄水能力,加速农业的发展,师决定修筑猛进水库。五十一团以三营为主体参加第一期猛库工程,劳改队也参加筑库,共完成土方43万方,投工9万个。1953年初,团部搬到甘州工(今五家渠市东北6公里,一〇一团四连)。</p> <p class="ql-block">亮剑之团碑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