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胥)部放歌】黄埭游

新玩童

<p class="ql-block">  黄埭,我的出生地,我生活、工作了五十多年的地方,原来吴县的五大名镇之一,现在的相城区第一强镇,全国经济百强镇排名第58位(2019年)。本月15日,我和“西(胥)部放歌”的歌友们去黄埭一日游了。</p> 早九点,歌友们分乘四辆小车从苏城出发,经西环和中环高架,十点不到就到了黄埭。 <p class="ql-block">  车子在康阳大厦(现在镇党委镇政府所在地)后停车场停歇,我们按照预约,去了大厦后面副楼的黄埭文史馆参观。</p> 文史馆落成于2015年9月,从设计到完工用了1年另2个月。总建筑面积约558平方米,整个展厅分为序厅、英才人杰、物阜民丰、春和景明、情意绵长、红色烽火6个展区,将黄埭的前世今生、名人方物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p class="ql-block">  乡史馆并没有固定的开放时间。承蒙党政办尤德荣老主任联系了镇社会事业局才落实。热诚的小顾为我们作了详情的讲解。</p> 歌友们聆听讲解,认真地观看展览,不时掏出手机拍摄记录。 黄埭,从春申君黄歇筑堰治水起,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div>  顾九思是南北朝时南朝陈朝的黄门侍郎、太子太傅顾野王后代,再溯渊先祖是三国时东吴丞相顾雍。<div>  顾九思,古代下堡人,只不过现在下堡不属于黄埭了。</div></div> <p class="ql-block">  瓦翁墨宝“三闾有庙到风湍,古柏千寻仰面看,不识当时怀石意,共来草草荐杯盘” 。瓦翁原名卫止安、卫东晨,著名篆刻家和书法家,解放初曾是黄埭民众教育馆的老师,2008年5月2日去世,享年100岁。</p><p class="ql-block">  “名门望族”四字像是电脑体。</p><p class="ql-block"> 两边立柱:“埭溪成镇二千年,风雨沧桑几变迁。粮熟鱼肥田舍乐,小桥流水自悠然”。这是“滄浪渔人”在2000年左右撰写的七绝《咏黄埭》二首之一。</p> 插张照片:瓦翁(时年98岁)、朱庚寿(1938-黄埭人、苏州文联副主席、书协秘书长)和邵艳萍(黄埭人、相城区文教局副局长)2006年7月2日在黄埭书画展开幕式上。 <div>  这照片是我拍的。那时文化站金站长让我借出珍藏的著名山水画家吴石渔(1910~2010)国画“黄山松云”,还要我挑选几张自己的摄影习作,我不知天高地厚选了几张,居然都被展出了,现在想想真的难为情。</div> 张寒月,金石篆刻大家。1906年6月28日出生于苏州城外黄埭镇琳桥刘埂郎村。张寒月是国內篆刻的一流名家,吴门篆刻的核心和代表性人物。他蜚声海外、名重艺林,永远受到后人的赞颂和怀念。<div>  我把这展版拍照发给了他的弟子、现在苏州著名的篆刻家盛静斋(建国)先生。他告诉我:“称金石不妥的。金石,主要是指铜器碑石,虽与篆刻有关,但篆刻是艺术,金石指收藏考证的行当”。</div><div> 张寒月2005年10月去世。</div> 再插张照片:张寒月和弟子盛静斋。 <p class="ql-block">  黄埭望族一杨钱朱毛四大家介绍</p> 黄埭“书码头”介绍 黄埭民俗介绍 <p class="ql-block">  冯梦龙是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兄长冯梦桂(画家),弟弟冯梦熊(诗人),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原来的新巷村(冯梗郎),现在正式叫“冯梦龙村”,近些年不断打造,成为著名的乡村旅游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黄埭十八景”是民国年间文人概括出的。这十八处地方 我都有记忆。我的看法:当初提出时,有的就牵强附会,“盛名其实难副”。</p> 乡史馆用三维数字技术,再现了“黄埭十八景”。 视频《黄埭十八景》 在三维影像馆留下合影。遗憾的是包括卢亮老师在内的四位歌友因事或因病没能参加此次游玩。 “黄埭西瓜子”的著名,起于上世纪初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奖。 游兴正浓的歌友们,绝不放过留影的机会 <p class="ql-block">红色峰火展室</p> 文史馆参观结束,十一点钟来到春旺路上的“新黄埭大酒店”用午餐。<div>  承蒙黄埭盛总、吴总两位挚友,分别帮我们预订好了包厢,准备好了酒水。</div> <p class="ql-block">  新黄埭酒店,我是看着它一步步走过来的。居老板经营有方,20年里从原来的"一招”门店,发展到了现在包括黄桥、陆慕在内的五家门店,规模都挺大。</p> 歌友、黄埭汤浜媳妇碰到了小辈亲戚。 席间,自然少不了唱歌助兴。<div>  《红军鞋》视频</div> 《我爱你,中国》视频 用罢午餐,歌友们来到了黄埭游的第二站——白果园里。这棵古银杏树,据农林植保部门测定有800年树龄,树高14米,树身周围4.29米,需3~4人合抱。<div>  我在白果园里居住了将近40年,这里的一切,我再熟悉不过了。我家后门是白果园,1958年前四周高围墙,除了我们,外人不能进。白果园的北半是茂密的竹林,南半有两口大水井和几棵梧桐树。我家的前门是地主大户人家的花园:这里有假山石,春有桃花,夏有绣球花,秋季金桂银桂,冬天山茶花,一年四季飘花香!</div> <p class="ql-block">  歌友们玩得乐此不疲,谈兴很浓。</p> <p class="ql-block">  目睹墙倾脊塌,加上原来使用同一门牌号的十几户邻居,老的老,死的死,走的走,只见到一个小伙(朱恶紫的外孙),让我倍感凄凉,心里一种说不出的滋味。</p> 黄埭游的第三站是从原来鹤龄堂药店起,向西走了一段老街。<div>  黄埭老街东起斗姆阁,西至现在的西塘河,号称三里长街,实际是1372米,东西向,街宽3-8米,以河渎桥为中心,分为东街与西街,路面原由碎石侧铺而成。</div> 塔桥浜口,歌友们和《黄埭四季游》纪念碑文合影。<div>  这事我亲身经历,清楚记得是 2006年9月初,80高龄的俞中权老先生应文化站金国男的邀请来黄埭,听过介绍,镇上兜了一圈,回苏州后五易其稿,连夜写出了这脍炙人口的歌词。</div> 插照:俞中权(1927~2019)和黄埭文化站金国男站长。<div>  此照是2006年9月5日俞老介绍《黄埭四季游》的创作思路时我拍下。</div> 《黄埭四季游》(音频)<div>  俞中权作词,李幽兰谱曲。<div>  (春) 桃红柳绿近清明,踏青何妨向黄埭行。街心花园多宽敞,莺啼十里弄春睛。白玉雕像迎风立 ,高瞻远瞩春申君,万人凭吊万人尊。诗礼传家勤耕读,熙余草堂夙有名,它好比白发翁娓娓在谈古今 。香花桥钉褡栏杆今犹在,意茫茫兴国古寺已化烟云 ,不由人追思无穷感慨深。</div><div> (夏)榴花灼灼红似火,最喜黄埭胜景多。丽水长滩漫步走,堤边一带尽种荷。翠盖红裳浮碧水 ,玉带桥蜿蜒在水上卧。 悦览亭前纵目看,灵石鑲湖映清波,远眺阳山景不孤。五月五 ,庆端午,百舸争流龙舟渡。浆影飞舞在波光里,引得游人踊跃齐欢呼。 </div><div> (秋)八月中秋丹桂开,秋江楚雁宿沙滩。先向白果园,瞻仰且徘徊,古银杏屹立势巍巍,真是后人乘凉前人把树栽。借问垂钓何处好,金钩河畔钓鱼台。科教兴国争朝夕,重教园中育英才。曲折长廊绕曲折,栉比鳞次尽诗碑。心驰神飞凝眸看,淡淡墨香扑鼻来。</div><div> (冬)水仙花开更妖娆,正月十五闹元宵。虹波塔影共争妍,入仙境先渡天宫桥。凤羽岛上人欢笑,春申湖畔客如潮。福趾亭中求福趾,男女老少兴致豪。仰望天际云伴月,又听曲声随风飘。飞泉接云频奏乐,一飞冲天上九霄,祝新黄埭前途灿烂步步高。 </div><br></div> 沿着老街荡到原公社所在地,里面有熙余草堂,大门紧闭着。 <p class="ql-block">  黄埭老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原来的弹石路面上了层水泥,不伦不类。上岸原来的深宅大院,大多被各种名义拆掉了;老街下岸,或被拆了一大片(方桥到中市桥);再向西,公房都不住人了。老街上除了我们,没见其他人。回想以前,这里商店一家挨着一家,路上行人众多,我骑自行车上下班要不停地按着铃,人挤时甚至只好推着走。</p> 走到洪墓桥,仙人脚印里 踩一下,沾点仙气。 <p class="ql-block">  老街最西面的马家里,是值得看看的民国建筑,但门紧闭。女主人是我曾经的同事。问隔壁老人,说:“这房子卖掉了,人搬走了。”</p> <p class="ql-block">  在黄埭中学老校门和歌友合影。读书时,这里进出了七年;教书时,又进出了九年。</p> 最后来到历经了百年沧桑的香花桥。<div>  “钉塔栏杆香花桥”为黄埭十八景之一,宋建清修,武康石花岗石混砌单孔梁桥。旧时的北堍,正对兴建于东吴年间的兴国寺山门。有朱元璋少时在兴国寺做小和尚,凌晨打扫庙院的传说,还演绎出“江西人识宝,苏州人识天”俚语。</div> 香花桥上,向东西两向的拍得。 <p class="ql-block">  愉快地结束在黄埭的游玩后,我们在三点一刻开车返苏州。</p><p class="ql-block">原来计划中的冯梦龙村,以及丽水长滩(春申湖公园)只好留在以后了。</p><p class="ql-block"> 让人欣慰的是,以新来的顾敏书记为班长的黄埭新一届领导班子雄心勃勃,在2020年最后一天的镇党委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五个一工程”计划和复兴黄埭的宏伟目标,其中就有打造老街,建设评弹公园等具体项目要求。 </p> <p class="ql-block">  离开黄埭老街,上方桥,从黄歇雕像边擦身而过。车子缓慢地开着,我摇下车窗,向这位2500年前就造福于黄埭人民的战国公子致敬。</p> 本篇结束,谢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