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坑深秀谷壶潭登山

忆梦听雨

<p>今天驴走敏坑口~敏坑村~唐田~溪下~深秀谷~大泥桥~平坑村~下寺坑~外考坑~壶潭~明溪村</p> <p>深秀谷景区位于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待中心,四明山庄东侧。</p> <p>两个一大一小的人工湖分布在景区内,分别曰“深湖”和“秀湖”。</p> <p>深秀二湖,上下陪衬,碧波微澜;茂树浓荫,宁静深秀,故称“深秀谷”。</p> <p>散落着各式精巧的亭台水榭:灵芝亭、含翠亭、深秀亭、林湖涵碧、林荫水榭、举足腾云等等。</p> <p>平时的水绿的像一块碧绿的翡翠,湖面清澈,折射出的倒影,无比美丽。</p> <p>而今天却是冰封湖面,别有一番景象!</p> <p>冬季,一定要上公园来看一看这罕见的天象景观。</p> <p>深秀谷的山庄的另一侧,可踏着小径拾级而上,一路都是密林幽境。</p> <p>绵长的森林石步道环湖而筑,步移景易,曲折幽深。</p> <p>这里是炎炎夏日里的一片清凉世界。</p> <p>敏坑村位于奉化市西部山区,位于四明山腹地。七、八年前隶属于斑竹乡,乡镇撤并后,现属溪口镇管辖。这村距奉化城区50公里,到溪口也有30公里的路程,村北数里就是余姚市境,可以说是处于奉化神经末梢的位置。</p><p>  </p> <p>  在现代汉语中,“坑”是指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而奉化人在命名村名时所谓的坑,往往是指群山间溪流经过的地方。敏坑村中间也有一条小溪流过,村居在小溪两边依山势而起。由此看来,奉化人举重若轻,敢把这么大一个地方也称之为坑,气度不小。</p> <p>  据资料记载,这个村在册人数最多时有六七百人,在奉化山区不算小村了。然而,跟这里的所有山村一样,现在还住在村里的不会超过百人,而且基本是上了年纪的老人。</p> <p>偶尔见到几个青壮年或孩子,不是回家看老人的本地人,就是操着南腔北调口音的外省人。村里的许多重活累活是由在此借居的外地人承担的。</p> <p>这也成了这些年奉化山区的一道独特风景――山里人迁往城里,外地人迁入填补空白。</p> <p>壶潭村&nbsp;位于明溪村西北1千米,与嵊州、余姚接壤。有周、王两大姓,周姓为主。茶叶、水稻并重。</p> <p>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晦溪乡。1958年,属董村公社晦溪管理区。</p> <p>1960年,划归余姚县。1983年,由余姚县划回,属原斑竹乡。辖壶潭、里考坑(已废)、外考坑(已废)3个自然村。</p> <p>壶潭,为“西晦溪九曲”之一曲,村民周、王两大姓。晋时,周氏祖从嵊县来此采箬,定居发族。</p> <p>清时,王氏祖由嵊县东林迁来。村前有潭如壶,故名。村后有古木,为宁波市生态保护区。为浙东抗日根据地之一,时有中共党支部和奉西交通联络站。村中有周乐天、周树春、周洪跃、周洪山、王涨根、周其生、周志胜七位革命烈士,建有烈士事迹陈列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