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探海灯杆

暖风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中的探海灯杆位于水木自亲殿的正前方,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高约12.77米,主体由两根木柱构成,顶端用金属制的贴金云冠连接,中间曾悬挂有大汽灯一盏。它虽名叫灯杆,但实际上并不是用来照明的,那它真正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探海灯杆为颐和园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的标志性主要是指象征意义,曾经高高悬挂大汽灯,作为慈禧太后驻园的一个信号,如果这盏灯还亮着,就表示慈禧太后在园子里,周围的人都安静点儿,别惊扰了老佛爷。清末,探海灯杆的两根木柱上的金色祥云纹饰尚存。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修缮时把两根木柱的通体油饰成了绿色。 </p> <p class="ql-block">  1951年和1989年的两次修缮参照民国时期的手法进行维护,2019年,颐和园的古建工作者参照清代老照片,经过反复考证和专家论证,终于又让金色祥云图案出现在灯杆之上,真正完全恢复了探海灯杆的历史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  1900年“探海灯杆”被八国联军毁坏,1902年修复颐和园时又换了新杆,1989年时按照原样重新恢复。然而经过数十年的风吹雨打,加上灯杆紧邻水面,日积月累的水汽对这两根木质灯杆造成较大损害,灯杆表面的油饰出现严重的开裂、鼓包等现象,柱体内部出现了腐朽,顶端的贴金云冠也存在氧化问题,急需修缮。于是,今年上半年,上报市文物局之后,颐和园公园对“探海灯杆”启动了抢修工程。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  在施工前期,文物专家和施工团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详细制定修复方案,最终确定将两根木质立柱进行整体更换。“我们按照文物修缮的原则,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了一种跟原来立柱的材质最接近的硬红木。”为了能尽最大可能接近“探海灯杆”最原始模样,工作人员在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和老照片的前提下,将灯杆的表面进行油饰,还原了立柱的底色——中绿色,并且用传统的立粉贴金的方式还原了立柱上的祥云纹饰。</span></p> <p class="ql-block">  此次维修严格按照历史档案,恢复了历史真实性。可以说,消失了近百年的金色祥云又重现在灯杆之上了。”如今,两根柱子上的贴金纹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芒。更让人眼前闪烁金光的,是顶端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的云冠。</p><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10日正式开工,截至昨天正式完工。今天2020年(9月24日)一大早,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堤游玩的市民被两根闪着金光、高耸入云的大柱子晃了眼。撤掉了数月前搭建的施工围挡,今天,这个名为“探海灯杆”的古建完成修缮正式亮相。</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