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横撇捺的撇,作名词用读 Pie之上声,表示汉字常见笔划,基本笔序为由右上往左下斜向书写;作动词用时,有时读Pie阴平声,汉语普通话中主要意思有“平扔出去”、“倾斜”、“轻轻咧嘴”、“抛弃”、“液面上轻舀”等等,在西南官话方言区,作动词用时主要读Pie上声,主要为“折断”、“摘取”之意,作名词时都读为古音遗留之Pie之入声。<br>撇撇,撇之叠声词,符合儿童语言的特点,江汉方言本义指的就是儿童游戏“板撇撇”之折叠纸片,引申为任人宰割和蹂躏的弱者。撇撇,一张烟盒纸就能折就的儿戏道具,板撇撇游戏中,这种儿童自己折的三角形纸片,既是“赌具”也是“赌资”,你能通过自己的撇撇向地上巧劲一板(拍),使对方的撇撇翻转一面,你就赢了这枚撇撇,不管你是否赢,你拍下就不能动,只能等待对方再拿新“筹”来拍你......板撇撇不认场合、不定时间,砖缝石崖、泥里水里,一概不论;母亲喊吃、父亲赶打、说走就走。撇撇在泥地上摔打久了,会烂得连擦屁股都嫌脏,最终的宿命就是引火---当然会比新烟盒更易点燃。在汉口地界,与“板撇撇”形似意不同的叫“打撇撇”,也许汉口当初土墩太金贵,没有空闲地会浪费于儿戏,汉口的“打撇撇”更多地表达为“打水漂”----那种拿弧面瓦片平贴着平静水面快速飞行的另一种儿戏,打水漂的奥妙在于适当的角度和速度,配合恰如其分的水面张力,使得瓦片在水面上会飞得足够远、足够远......但再远也还是会沉入水中。所以汉口语境中,“打撇撇”引申义就是白白损失的“打水漂”之意。<br>有趣的是,江汉语境中“板撇撇”也叫“板飘”,这与同属西南官话区的云南腾冲的汉字笔划“撇”表述为“飘”,有异曲同工之妙,腾冲“捺”却要说成“撇”!也算是怪哉:如写人字,腾冲表述为:先写一飘,后写一撇。不清楚的还可能以为那里“人”字会是另外一种造型哩!<br>相同是一种巧合,相异却可能是一种诡异:江汉地区农夫使唤耕牛犁地时,以“撇倒”、“扯倒”配以牛绳来指挥耕牛向左、向右转向......而在江淮方言的江苏如东,“撇倒”则是“呼牛向右转”,这一“撇倒”的走向,倒是十分符合腾冲“人字后写一撇”的左上往右下行的趋势,只是如东人要在江汉耕作的话,到底是往左还是往右,那会无端苦了任劳任怨的老水牛吗?!<br>好歹人对耕牛不会“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而人对人的残酷就不是什么“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解释得通的,江汉语境中一句“XX被整得象撇撇”,就是某种意义上人整人的形象化说法,这一引申义与儿戏中的“撇撇”在被摧残过程上几无二致,在充当“赌具”与“赌资”的双重角色上也高度相似,总之,不管在他的游戏中帮他赢还是使他输了,你始终只是他手中的一个玩物而已,要达到“撇撇”的高度,只是(被整得)没脾气是远远满足不了玩家胃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