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童年(续)。

思晓雲

<p class="ql-block">九九歌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童年时代的腊月里,天寒地冻,室外一片冰雪世界,但我们小时候还真是不怕冷,想方设法背着家里大人偷偷溜出去玩:男生喜欢到冰封的小河里去溜冰、或者在雪地里打雪仗,小臉冻得红通通,手也快冻麻木了,但玩疯起来什么都忘记了,我们童年时没有羽绒服、没有羊毛衫、更没有皮靴、皮手套,只有母亲缝制的棉袄、棉裤、棉鞋,加上住的老瓦屋空间大,门窗也不紧密,所以冬天家里都比较冷。以前家里没有空调、电热毯等御寒设备,顶多有只脚锣和汤婆子,再说这么多的孩子也輪不过来呀!所以过去的孩子手上、脚上、耳朵上几乎没有不生冻疮的,开春后会痒好一阵子。</p> <p class="ql-block">寒假里,上午待太阳出来,朝南背风的院子门前,是冬天晒太阳的最佳场所,乡邻们都拿着凳子出来,坐在一起唠家常,孩子们则多数在玩游戏,这时候,女人们手头总会拿着一些生活,如扎鞋底、结绒线之类的活儿,不会白白浪费时间的。女孩子们喜欢玩踢毽子、跳绳,或者坐在一起挑蹦蹦。有时候,男女一起玩捉迷藏、造房子等游戏。男生则多数喜欢打菱角(陀螺)、打弹珠,另外叉铁环、斗鸡等活动也很快能使身上热乎起来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大多数家庭就靠父亲在外挣钱,养活一大家子人,经济条件一般都不太好。母亲管着一大帮孩子的衣食住行,做几个孩子的衣服、鞋子、帽子等也是很费时费力的活儿(很少买现成的)当时,女人冬天擦点雪花膏、蛤蜊油算是防冻防裂的佳品了。曾记得某一年的冬天,在外面疯完后回家,大人看见棉鞋上沾满了泥(以前城区很少石子地,大都是泥地,夜里冻得梆硬,太阳出来后开洋了)免不了要吃顿生活😊,要知道做双棉鞋有多么不易?新衣服、新鞋子都要等到过新年才能穿呢!</p> <p class="ql-block">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赤道与回归线的距离变化,形成了上海地区的冬至至短、而夏至至长。上海在冬至日左右,早晨6点多钟天才放亮,晚上5点半左右已渐黑,夏至日左右,早上4点半前已放亮,晚上7点多才漸暗。一年中最长日与最短日相差约有4个~5个小时,春分与秋分节气则持平。每年夏至以后的三伏天,正值学校里放暑假,每天上午大伏天在家里热,就搬只凳子到阴凉头里去做暑假作业,以前家庭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电风扇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才流行起来的,空调的流行大概要到90年代左右吧?热了拿把蒲扇自己扇扇。所以游泳是避暑的最佳选择,记得当年几个十来岁的小伙伴相约,匆匆吃好中饭,就到周边的小河滨去学游泳,不到一个星期,多数人都能扑腾几下了。如今回忆起来有点后怕:当年也真是胆大,没有大人教,也不知道叫危险?其实过去溺水的孩子也是有的,但好象那个时代的人命贱,死了就死了,家里自认倒霉,也没有人去報案,更没有人会追究?</p> <p class="ql-block">学游泳先得学屏气潜水,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游泳的书籍,理論先于实践。几天下来,我们都能在水中憋气1~2分钟,所以不怕会呛水,之后逐渐掌握了几种游泳姿势,门前的横沥河就成了我们暑假里的天堂。每天下午吃好中饭就要去游泳,每天水里得玩上几个小时,直到吃夜饭前才会上岸,有时在环城河里游上半圈,少说也要4~5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到了傍晚时分,家里的孩子会先在门口的地上洒点水,蒸发地上一天的余热,再搬出竹床、台子、凳子或门板搭好,很多人家就在家门口吃夜饭。乘风凉要准备好蒲扇和被单,蒲扇用来驱赶蚊子,被单是准备夜里裹着防蚊虫叮咬以及夜间的露水,否则夜里赤膊睡着了会生病的。夏夜的星空璀璨缤纷,满天的星星在黑色的大幕上,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随着春天星空雄伟的狮子座、猎户座轉入天边,夏夜星空的武仙座、天琴座、天蝎座占据了整个天幕,其中天琴座白色耀眼的织女星(0等星,注全天最亮的恒星是大犬座的天狼星,负1.46等)与牛郎星(一等星)分据银河的两岸,等待着农历七月初七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天蝎座的“心宿二”是一颗红色光芒的一等星。北天极最明亮的是“大熊星座”古称北斗七星,斗勺天璇和天枢向上的延伸线五倍左右,直指着一颗较亮的星:即北极星,北极星位于天球軸,不管如何旋转都在北极軸,夜间野外若迷失方向,只要向着北极星走,肯定是正北方。夏天,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南方,秋天转向西方,冬天转向北方,春天则又指向东方。诗曰:“夕阳残照梅花雪,斗柄回寅又一春”,又一年的春天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