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文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这样一支部落---汪古部,作为草原上一支曾经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汪古部的名字并不为世人所熟知,然而他们却和黄金家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突厥后裔,他们讲突厥语,信奉景教,并在阴山北部的达茂草原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赵王城。而今,随着时光流逝,这一强盛的部落连同他们所信仰的景教都神秘地消失,只留下一座残垣断壁的敖伦苏木古城遗址。该部是元朝忠实的盟友,随蒙军征伐,战功显赫,影响范围从草原直达今天的山西、河北等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雁门北上的沙陀人曾经是其组成的一部分</span>。它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家族的姻亲,被封为“天骄忽答”,享受着不世的尊贵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 敖伦苏木古城遗址,位于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敖伦苏木为蒙古语,意思是“众多的庙”,是一处元代(公元1271~1368年)中国北方的城市遗址。敖伦苏木古城俗称赵王城、“五英雄城”,是著名的景点。敖伦苏木城遗址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墙基宽约3米,残高2~3米。城址内发现有建筑遗址17处,高台和土包99处。城东300米处还发现有墓地一处。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石碑、石兽以及景教墓石等遗物。敖伦苏木城遗址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石碑、石兽以及景教墓石等遗物。1996年,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周日上午,走进了大同博物馆,观看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骄忽答——成吉思汗的家族姻亲阴山汪古部》展览,</span>终于认识了这支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草原文明,傲视群雄、恢弘厚重</span>的彪悍民族。</p><p class="ql-block"> 展览以蒙元时期为大背景,集结大同市博物馆、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呼和浩特博物馆、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锡林郭勒盟博物馆五馆精美展品100余(件)套。展览分“突厥后裔 戍边之族∼∼汪古部族源与崛起”“天骄忽达∼∼联姻黄金家族”“追慕繁华∼∼汪古部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与生活”“消散的神话∼∼汪古部封国的衰落与崩溃”四个单元,通过出土文物及详实的考古资料,最大限度还原元代汪古部的社会生活,展现汪古部金戈铁马、悲壮豪迈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蒙古语忽达为亲家之意,可译作“亲家”,安<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达为结拜、朋友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看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郭靖幼年生活在蒙古时,结识了成吉思汗(当时还叫铁木真)的幼子拖雷,两个小伙伴经常一起玩耍,开心之下彼此拜了把子,结为安达(兄弟)。</p> <p class="ql-block"> 汪古部是金元时期及其之前活动与内蒙古阴山东段地区的一个部族。汪古又名汪古惕、雍古、雍古多、永古、汪骨、旺古等,原是辽朝属部,后附金朝,为金守护长城,首领自称为沙陀突厥后裔。汪古部早在元代之前就已迁居于阴山南北。</p><p class="ql-block"> 汪古部财力物力雄厚,曾协助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明王朝建立后,汪古部元赵王汪古图、左承赵友德投降明朝。汪古部作为“降夷”,残部迁徙于宁夏贺兰山一带,而后汇入诸土达之中,汪古部也就从历史上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汪古部居民成分复杂,有突厥人、蒙古人、吐谷浑人、党项人等。故族源有沙陀突厥说、回鹘说、达怛说、党项说四种。文化发展程度较高,为中原文化传入蒙古地区的重要媒介。</p> <p class="ql-block">铁甲</p> <p class="ql-block">铁头盔--很有蒙古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铁短剑</p> <p class="ql-block">铜火铳</p> <p class="ql-block">瓷雷</p> <p class="ql-block">投诚让壕</p><p class="ql-block"> 金长城之初没有“长城”的叫法,其防御工程见于史者,称之谓“界壕“和”边堡”。 因此,金长城又称金界壕。界壕,就是掘地为沟堑,以限戎马之足;边堡,就是于要害之处筑城堡以屯兵驻防。所以金长城实际上是壕堑和边堡结合的防御工事。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时候,镇守金界壕的汪古部首领阿喇兀思剔忽里与成吉思汗结成了同盟,共同攻击乃蛮部,为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蒙古铁骑当时是世界上最强悍的军队,他们在铁木真的带领下用了20年的时间统一蒙古草原,然后铁木真又带领着他的子孙和他的军队发动了多起大规模战争,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战争波及整个欧亚大陆,先后征服四十多个国家,七百多个民族都归附于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巅峰时期的版图到底有多大,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包括成吉思汗本人。按照他的话说,“我要我的疆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皆有一年行程!”我们今天统计的结果是当时的版图相当于三千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中国版图的三倍之多。东起朝鲜半岛,西抵波兰、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亚俄罗斯诸国,南达爪洼中南半岛,在北纬15°~60°、东经15°~130°。</p> <p class="ql-block">仙人故事铜镜</p> <p class="ql-block">四猴铜镜</p> <p class="ql-block"> 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出现,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铜器发明以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过古人“鉴于水”。《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p> <p class="ql-block">元青釉荷叶形瓷器盖</p> <p class="ql-block">芒口白釉碗</p> <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在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后,在“授同开国有功者”九十五千户时,授封汪古部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五千户,并与之结为世姻,将三女儿阿剌海别吉公主赐嫁给阿剌兀思剔吉忽里的幼子孛要合。</p><p class="ql-block"> 《元史》载:“公主明睿有智略,车驾征伐四出,尝使留守,军国大事,谘禀而后行,师出无内顾之忧,公主之力居多”。后成吉思汗封其女为“监国公主”,统领今内蒙古中西部黄河以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 虽然阿剌海与汪古部的联姻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政治目的,但</span>这位阿剌海别吉可称得上女中豪杰,她先嫁汪古部酋长的儿子,丈夫死后,改嫁丈夫的哥哥的儿子,丈夫又死,改嫁赵王孛要合。成吉思汗西征,四个儿子都带兵随行,派这个公主留守老家,称为“监国公主”。这位监国公主处理政事很有见识,经常判断得很对。监国公主的办公厅有数千名女官和侍女,奉她命令办理政务。那时在东方负责攻打金国的大将是木华黎,遇到军国大事,都要向监国公主请示。</p> <p class="ql-block"> 据山西文博公众号推送说,这位公主就是《射雕英雄传》里的华筝公主,我们都知道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是虚构的,截选了两段《射雕英雄传》原著里对华筝的描写,能看出华筝在蒙古国内政治实力还是挺雄厚的,就算她的兄长们都让她三分。“华筝是成吉思汗的嫡生幼女,自小得父王钟爱。此时蒙古国势隆盛,成吉思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各族诸汗听得大汗嫁女,白是纷纷来贺,珍贵礼物堆满了数十座营帐。”、“郭靖听了华筝这话,难以相信,道,“难道凭你几句话,大汗就换立了汗太子?”华筝道:“我也不知道啊,我只是瞎猜。不过就算大哥还是二哥将来做大汗,你也不用担心。他们若是难为你,我跟他们动刀子拚命。”华筝自幼得成吉思汗宠爱,四个哥哥向来都让她三分。如果当时郭靖娶了华筝,郭靖或许会取得大汗之位与南宋朝廷和睦相处、互不侵犯,那中华的历史也许就会改写了。</p> <p class="ql-block"> 这枚印章是上世纪70年代在大青山北武川县东土城发现的监国公主铜印就是有力的佐证。印近正方形,长10.8厘米,宽10.7厘米,通纽高6.3厘米,体厚约1厘米,重2.8斤,黄铜质。印背面有台级一层,长方形直纽,顶端刻一“上”字,下凿刻“王”字。印文为阳刻篆体九山叠文,三行十四字,为“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p> <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令牌</p> <p class="ql-block">鸟形松石饰件</p> <p class="ql-block">造型精美的龙头柄青铜勺</p> <p class="ql-block"> 汪古部人生活的区域,地处阴山南北的农牧交错地带,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推断,其生业当是以定居的农业生产和家庭饲养业为主,同时商业贸易、建筑业和手工业也有一定的规模。元朝在汪古部领地设置驿站,开辟了通往漠北的木邻(蒙古语意为马)驿道,因其属地处于交通要道,官民贸易发达。汪古部处在不同文化的各民族之间,许多人通晓多种语言文字,文化水平较高,有人专以充当通译人为业。汪古人多信奉基督教,取基督教名,墓石刻十字和叙利亚文铭文。汪古部主也扶持佛寺,尊礼高僧;同时又崇尚儒家,建孔子庙,设立学校。</p><p class="ql-block"> 汪古部就其辖域来看,在蒙元帝国中不算大,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部族。但在有元一代有着特殊的地位,享尽了荣华富贵。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一是其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敖伦苏木古城的规模和奢华程度在草原上仅次于元上都;二是两家相约汪古部子孙与蒙元皇室“世友世婚”,世代通婚,互称“安答”即“契”, “忽答”即“亲家”,整个元朝汪古部们首领都是成吉思汗家族的驸马,先后有 16 位公主嫁给赵王。16位公主下嫁,承诺了“世友世婚”的帝国气度,但作为监国公主,也表现出了帝国对这样一个摇摆不定的部族的戒备和防范;三是汪古部首领世袭封王。在元朝“一字王”的地位要高于其他王,汪古部享有“一字王” “赵王”的封号,领地由其自选官吏治理。</p> <p class="ql-block">桃花卉纹砖</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瓦当</p> <p class="ql-block">元钱币</p> <p class="ql-block">元代蒙古部落生产工具</p> <p class="ql-block">铜铎,铎就是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或有战事时用的大铃铛。</p> <p class="ql-block">白釉褐花双系罐</p> <p class="ql-block">琉璃釉花卉纹碗</p> <p class="ql-block">铜马镫</p> <p class="ql-block">青铜帽顶一组</p> <p class="ql-block">白釉褐花矮领罐,很有蒙古大将军的威武</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花筒形磁罐</p> <p class="ql-block"> 汪古部信奉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聂斯脱里派基督教于5世纪初兴起于西亚,7世纪传入中国,唐代时称为景教。与操蒙古语的克烈部(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和操突厥语的乃蛮部(游牧于蒙古高原西部)一样都信仰基督教,特别是汪古部还留下许多带宗教色彩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十字形杵</p> <p class="ql-block">木戒板</p> <p class="ql-block">佛牌</p> <p class="ql-block">青铜胡人像,身着胡服,面相也和汉人有很大区别,有点象如今的西亚波斯人</p> <p class="ql-block">元黄绿釉浮雕迦陵频伽像</p> <p class="ql-block">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匝</p> <p class="ql-block">纹饰精美的铜盘</p> <p class="ql-block">铜玉壶春瓶</p> <p class="ql-block">消失之谜</p> <p class="ql-block"> 汪古部自古即为中原至漠北、中西亚至大都及上都的必经之地,战略要冲之所,对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发挥了重要作用。元朝灭亡后,汪古国降明,赵王城被毁,汪古人流入新疆和西域等地,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时空里。汪古部人从唐朝末年自西向东迁来,到明朝初年逐步消亡,在辽、金、元三代漫长的五百年间,汪古部人在今之大青山区生息,繁衍、成为这里的居民和主人,和青山草原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而古城敖伦苏木至今仍屹立草原,拥抱着昔日的文明,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一枚沧海遗珠。</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碾碎汪古部曾经的辉煌,汪古遗民分散地聚居在狭小的区域之内继续着他传统的生活方式,保持着他们固有的风俗习惯,运用着他们本族的语言。但他们终是母体的残部,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其最终还是被流逝的岁月吹散,成为广袤土地上被尘封的古代部族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