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生命的烙印<br>--写在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毕业三十年季<br> 刘兴保<br><br>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情爱难忘。朝起暮落,年轮增长,霜染两鬓,一些事放下了,一些事忘怀了,唯有对母校--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的情与爱,如与亲人相濡与沫般,难以忘却而意味深长!<br> 我的母校,我身体与心智成长的摇篮,我离开她已经整整三十年了!<br> 三十年前的七月,骄阳似火,情比日坚,四年的师范生活,依依不舍,相拥泣泪仍无奈挥手离别。三十年了,我们培育的学生虽不说桃李满天下,但各行各业均有为国家做贡献的人,让师范毕业的我们感到志得意满。<br> 三十四年前的九月,经过大浪淘沙般优选的200名河池学子,15、16岁的年龄,带着青涩和梦想,懵懂地从河池各县舟车劳顿,来到河池西部的巴马民族师范学校。<br> 求学与成长并存。<br> 三十年,可以让一个人从胎儿变为顶天立地的英雄。<br> 三十年,她是一段青春,更是一种记忆,一种生活,一种缘分。<br> 三十年时间很长,红颜褪去,黑发染霜。<br> 三十年很短暂,仿佛就在昨天,追思怀远,感慨万千。<br> 睿智的罗伏龙校长、严谨的潘绍仁书记,笑眯眯的黄河勇主任,记忆力超强的黄家贵副主任,风风火火的赵铭华副主任,温文尔雅的邓克昂、黄秀德、黄景双、梁寿稳、蒙冠怀、覃祥周老师等,帅气儒雅的王子元、黄绍光老师等、幽默的唐军老师,雍容华贵的黄若萍、曲珍英老师等,青春无限的阮老师、韦如宋老师等等,常在生活与工作、学习中的心灵深处把他们作为模仿的楷模。<br> 学习上,你追我赶。三角函数、高等微积分等,所有高中课程都要学,大家为一个问题的解决找定理、方法、推论;心理学、教育学、天文地理、卫生保健、语文数学教学法┅┅;粉笔字、刚笔字、毛笔字“三笔字”过关;豆芽菜的五线谱让多少个农村中学出来五音不全的的学子急红了眼,从南腔北调到自拼歌唱,慢慢自得其乐;儿童舞蹈让一个个由不知所措到有模有样地带着欢快的笑脸随音乐而旋转;素描、简笔画、国画,一笔笔勾画出美丽祖国的山水人文风情;普通话、壮文,对着口型,圆、扁、歪,那真叫一个呲牙咧齿,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等,实在不行,用手抓住舌头、捏着鼻子、拿着笔压住舌根来矫正,不管你夹壮夹汉夹瑶夹毛南夹仫佬,最后都要字正腔圆地把普通话给读好,把壮文歌曲唱好;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身体素质测试等体育项目,不管你是戴着眼镜的娇姑娘或是文弱书生样,悉心教导,最后都让你身强力壮┅┅<br> 于是,教室内外、小道树下,有激情颂读的,摇头晃脑、手足舞蹈之人,有安静作画或构思者。练功房里,挥汗如雨在压腿,琴房里,一曲曲委婉动听的歌声随着悠扬的琴声飘扬在青年人的心中。尘土飞扬的足球场上,荷尔蒙在来回飞奔中得以释放,田径场的跑道上,疾驰着青春的身影,单双杠,倒挂着如猴的金钩┅┅<br> 兴趣小组,舞文弄墨。一首首激情澎湃的诗词昂扬在学校上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绵长在松树林,悠远而深情;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山水画向你道出一个个优美的故事;演艺场上,激情飞扬或悲怆,演绎或讲述一个个真情的诉说;一件件作品刊登在报刊杂志;体育竞技场上一个又一个喜讯传来┅┅<br> 逐渐地,这所不为多少人知的学校就象平静的水面被一颗颗小石头子扔进去后激起的小波纹慢慢荡漾开来,让世人从熟悉到景仰。<br> 做人的道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彬彬君子,是学校领导、老师潜移默化中给我们引路的航向。<br> 我在母校的四年里,与同学团结友爱,与老师亦师亦友,认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也曾在文学社里“假正经”过好几次,也曾被美术韦朝东老师拿去素描了两节课,但血型原因,球场上撞击更适合我,在球场上挥洒的汗水终究不负青春年华,也因此,现在成了一个“粗人”。但我努力做好学生会工作,全面锤炼自己,在1990年的6月,《广西教育报》在当年保送上大学的名单中我的名字已出现,只是家庭困难的原因,放弃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也是人生的第一次出错,只是没有纠错功能,致人生走了很多弯路,此事古有云“棋差一着,满盘皆输”。但现在我己坦然。<br> 在巴马民族师范学校,身体在成长,知识在丰腴,思想在成熟,懵懂少年成长为朝气蓬勃的有为青年,“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诤诤誓言让我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河池各县的边远乡村,旮旯角角,撑起民族教育的春天,无怨无悔!<br> 三十年了,当年的玩皮学子,懵懂少年,青葱学妹,羞涩靓娃,如今仍在教育战线上默默奉献着自己不老的年华。当年不用广播就能指挥四个年级近1000名学生的我,现在已是苍老的声音,再也无法高唱歌曲,更无法抓篮圈、也无法把排球扣在三米线内了,激情澎湃的演讲已变成对学生的淳淳善诱,更是一种慈爱,那是年龄使然,也是责任在肩,或应该说被历史的年轮磨平了,但三十年,一直被一种柔柔的、绵绵的温情包围着,几多欢乐、见多忧愁、几番拼搏、多少成败,都在与岁月耳鬓厮磨中相互成长,释怀。<br> 几次回母校,当年的瓦房早已不见,一排排整齐的教学楼,我们挑泥巴平整的地方被水泥路盖住,当年的五层宿舍已搬建,几个篮球场在原有的泥巴足球场上有序排开,后山征用以后建造成400米环形跑道,学校漂亮、气派整洁,只有松山还在,树更大更幽静了,树下有很多碑刻记载着学校的荣光。<br> 学校模样大变,教学模式也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而改变了。除幼儿师范类,已被高级中学、旅游专业代替,学校也改为“河池市第三高级中学”“河池巴马国际养生旅游学校”。只是,鬓发现人老,松山依旧在。她永远改变不了河池乃至广西几万名优秀师范毕业生曾在这里熔炼的历史!<br> 如今,我们离开了母校三十年。我却依旧怀念母校那碧蓝如洗的天空,温暖和煦的阳光,学习中的争论,每一棵大树下给我的荫凉,林荫小道的漫步与思考,排球场上的重扣,篮球场上的青春灵动,尘土飞扬的足球场带给我们的激情……更感恩老师的教诲,青春的成长,女同学的饭票…… <br> 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淳朴的“诚实、自信、刻苦、博学”校训,“严谨、敬业、律已、爱生”的教风、“尊师、守纪、勤学、奋进”的学风,“和谐、励志、求实、创新”的校风,“为教师发展奠基,为学生成才铺路”的办学理念,如箴言象父母遗传般烙进我的生命里,我以巴马民族师范毕业生自豪、荣光!<br><br> 后记: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坐落于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巴马县城内,学校创办于1957年10月,是广西最早创办的三所民族师范学校之一。<br> 此文原在2020年暑假完成,己搁置一段时间,近期与巴师的老师和同学、校友常有联系,激起情思,便做成美篇,虽是自赏,但斗胆发出来,只为让更多的人认识巴师,回忆巴师。<br> 巴马民师出了如莫景春等的大作家,也出了一些重要的领导人,但更多的是像我一样默默地在教育事业上耕耘的人。三尺讲台,挥洒激情,育得桃李,自尝芬芳。即使清贫,此生已无遗憾。<br> 毕业开始学上体育课,最终喜欢上这个专业,青年时光很多时候耗费在球场,所以很少能咬文嚼字,文中如出现错字错词皆正常,但爱母校的心不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