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上海滩——阅读城市片段

春梅

<p class="ql-block">  退休之后原本爱上旅游的我们,因疫情叫停了出国游。在朋友的启发帮助下,2020年6月起,我们开始行走上海,一点一滴阅读上海的城市片段。</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一个集古老与现代,中式与西洋为一体的超大型城市。以外滩为例,浦江两岸建筑风格迥异。浦西这边的万国建筑虽历经百余年,但依然那样厚重结实,像一位老人一边诉说着历史,一边注视着发展。对岸新城区摩天大厦鳞次栉比,一个比一个高,最高的城市地标已具世界前列……</p> <p class="ql-block">  行走就从外滩开始。</p><p class="ql-block"> 南京东路靠近外滩的南北两幢楼为和平饭店。是上海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建筑,曾经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北楼建于1929年,原名为华懋饭店,属芝加哥学派哥特色建筑。南楼原为汇中饭店,1908年建成,为文艺复兴建筑。建国后重新开业,起名“和平饭店”。</p><p class="ql-block"> 饭店落成后曾名噪上海,以豪华著称,主要接待金融界、商贸界和各国社会名流。如宋庆龄、鲁迅曾在这里接见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校长、卓别林、萧伯纳……</p> <p class="ql-block">  一楼八角庭大堂,屋顶四周镶嵌着华懋家族的Logo,对称的狗狗,大厅中央的和平鸽画龙点睛。</p> <p class="ql-block">墙上旧外滩情景的模型图。</p> <p class="ql-block">  乘老电梯登上11楼屋顶平台,黄浦江两岸万国建筑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歌特式建筑尖顶。</p> <p class="ql-block">世纪钟。</p> <p class="ql-block">中餐厅顶瑞龙凤呈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  8楼宴会厅(和平厅)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习主席2018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在这里接见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各国首脑。留下名言“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  有故事的双梯。卓别林等明里曾从这里走过。《上海滩》、《和平饭店》等剧中都有此镜头。</p> <p class="ql-block">名扬中外的老年爵士乐队。</p> <p class="ql-block">  和平博物馆,收藏着饭店成立以来海内外著名人士赠送的珍品。其中有习主席在饭店坐过的椅子。</p> <p class="ql-block">外滩黄浦江两岸夜景。</p> <p class="ql-block">走进上海花园饭店</p> <p class="ql-block">  花园饭店位于市中心原法国俱乐部旧址,毗邻繁华的淮海中路,拥有近三万平米的花园。原法国俱乐部巴洛克老式建筑与新建的主楼珠联璧合,集古典高雅与豪华舒适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与百岁老人周医生、上海“老克勒”在饭店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气派的楼梯,2楼平时不开放的阳台。</p> <p class="ql-block">可以容纳500人冷餐舞会的百花厅。</p> <p class="ql-block">与外国友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走进扬子饭店</p> <p class="ql-block">  走进扬子饭店,倾听老上海故事,感受老上海风情。</p><p class="ql-block"> 上海扬子饭店现为上海扬子精品酒店,始建于1933年,是上海第一个由中国设计师自行设计,中国民族工商业者投资建造的、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曾获“远东第三大饭店”的美誉。这里曾经是阮玲玉、胡蝶等老上海电影明星争相登场的社交胜地。也是“银嗓子”姚莉唱响那首《玫瑰玫瑰我爱你》的发源之地。</p> <p class="ql-block">  饭店似一朵绽放的玫瑰,始终在现代闹市中静候你的光临。</p> <p class="ql-block">走进宝庆路3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老外圈中流传着一句话:“没有到过宝庆路3号,就不算真正了解上海文化。”</p><p class="ql-block"> 宝庆路3号,建于上世纪20年代,原属德国商人。始建者用了7年时间修建这个花园,当时家俱和灯饰均从法国进口,后被“颜料大王”周宗良买下作主要居所。整个宅邸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被称作“上海滩第一私人花园”。1946年,周宗良移居香港。1951年,周宗良的外孙徐元章入住宝庆路3号,那年他7岁,徐母50年代去法国后再也没有音讯,此后50多年徐元章一直居住并管理着宝庆路3号,这里的会客厅以致于成了远近闻名的“上海老克勒”们周末音乐舞厅。前些年徐家后代对房产进行拍卖,上海地产集团拍得,将住宅进行全面整修并建设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比较遗憾的是在此处居住并经营达50年之久的徐家后代徐元章却因为生母失踪,作为失踪人员子女,他对这幢老宅被判失去了继承权,他在最后时刻搬离了此宅……</p><p class="ql-block">著名女作家程乃珊曾发表作品《上海宝庆路3号情事》,讲述了这个充满传奇色彩别墅内的别样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洋房的草坪宽阔的近乎奢侈,站在二楼阳台上可观花园全景。</p> <p class="ql-block">周家人物关系。</p> <p class="ql-block">  主楼现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这里展览并记载了上海交响音乐的百年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走进马勒别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勒别墅也是一栋承载着当年上海传奇故事的老洋房。位于陕西南路,建于1927年,主人是英藉犹太人马勒。别墅占地5000多平方米,花园面积约2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据说,建造这栋别墅的起因是马勒的小女儿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幢童话格局的城堡。于是马勒就根据女儿梦中所见的样式,造了这栋城堡式的小宫殿。</p> <p class="ql-block">  马勒虽是英藉犹太人,但他在中国发迹,所以在别墅设计上融入了一些中国元素。别墅门口放置了一对中国式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  马勒靠赌马起家的,在其别墅花园醒目处,立着一尊铜马雕塑。</p> <p class="ql-block">  马勒赌马发家后,改为从事代理航运业务,创办了造船厂,这家造船厂就是今天沪东造船厂的前身。所以这栋小宫殿不少装饰元素都与船有关,像船舷形的窗户,拼出的海草、海带图案等。室内装饰十分讲究。</p> <p class="ql-block">在花园享用精致的下午茶。</p> <p class="ql-block">走进上海百乐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提起上海,很多人都会想起她的高楼大厦,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但上海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弥漫着老上海的气息,旗袍、爵士乐,还有七十年前传来的蹦擦擦旋律……这里就是建于1933年,享有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一个有着七十多年历史,既怀旧又颇具现代风格的娱乐场所。</p> <p class="ql-block">  疫情后,第二届沪港名媛老旗袍珍品展在百乐门如期展出。展出的所有旗袍都来自名师制作,均为名媛穿过。</p> <p class="ql-block">我们有幸进入参观并拍照。</p> <p class="ql-block">走进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全球唯一以大屠杀为背景、以拯救为主题的犹太难民纪念馆。纪念馆建于2007年,并于2020年12月8日全新亮相。规模进一步扩大,由原先仅以摩西会堂(犹太人教堂)为核心的展馆,扩展到西南面两幢犹太难民曾居住过的建筑。让见证了历史的老房子开口说话。</p> <p class="ql-block">  犹太人建造的,有近百年历史的摩西会堂旧址。</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开馆以来每年有不少国外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新扩建的曾经居住过这里的犹太难民名单墙。</p> <p class="ql-block">  整个展厅以“沉浸式”的氛围,用文物和高科技带着我们参观者以“听故事”的方式,去了解这段历史往事。</p> <p class="ql-block">每张照片、每个物件都有一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犹太难民捐赠的当年在上海用过的童车。</p> <p class="ql-block">上海虹口米店老板后代捐赠的犹太难民留下的手袋。</p> <p class="ql-block">  一对犹太夫妻离开上海时留下的书籍,上海居民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犹太人当年在上海创办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  犹太沙逊家族在上海创业,建造了“远东第一楼”,现为上海和平饭店。</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初疫情期间,犹太人在当地为中国人民祈祷。</p> <p class="ql-block">走进上生·新所——茑屋书店</p> <p class="ql-block">  上海首家茑屋书店于2020年12月24日在网红地标上生·新所,具有96年历史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正式开业。书店以保护和展现建筑之美、记录和延续历史文脉为主轴,实现老建筑与现代文化艺术的充分融合,用博物馆般的场景设计,赋予阅读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  书店一层为图书、文创产品和咖啡;二楼以艺术图书、文创产品、生活提案为主。</p> <p class="ql-block">天价的书籍和生活用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建筑外观的布置有创意。</p> <p class="ql-block">  与上生·新所建筑连成一体的原海军俱乐部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走进邬达克旧居</p> <p class="ql-block">  邬达克旧居也称邬达克纪念馆,建于1931年,为英国乡村别墅风格。邬达克1932年至1938年在这里居住。</p> <p class="ql-block"> 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说: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p><p class="ql-block"> 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在上海留下了近百幢亲手设计的经典建筑。包括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歌舞厅、武康大楼、沐恩堂、市三女中五四楼、同仁路上的绿房子等。其中很多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名录。</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受知识和篇幅的限制,该篇就此匆匆结束。2021如果再有时间和机会,我还想与朋友们继续去一些上海老建筑和网红地标走一走,坐一坐,听听这些老建筑的“前世”故事,感受一下它们的“今生”风釆,可能会从中领略不同的历史文化魅力,充实自己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文字、拍摄:春梅</p><p class="ql-block"> 部分资料摘自百度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