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黄河故事:“蓼坞村”的前世今生

郑浩兵——小浪底的浪

<p class="ql-block">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悠悠岁月的历史长河中,她哺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由于其“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特性,在泽润万物的同时,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河清海晏,岁岁安澜,一直是中华民族亘古的期许和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巍巍耸立一座黄河治理、保护的“国之重器”──小浪底水利枢纽。滔滔黄河水在这里蓄积成一湾碧水、高峡平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黄河北岸小浪底景区东门附近,曾经有一个村庄叫:蓼坞。古代这里曾是黄河沿岸的一个重要军事船坞,因盛长蓼草而得名。又因其处于黄河中下游过渡地带,历来为北岸漕运中枢和重要渡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蓼坞村文脉源远流长,古名单阳。夏商为向国属地。西周至春秋时期,为檀伯达古单国封地。唐初武德二年(619年)设立大基县,跨域大河南北,蓼坞为治所。武德八年(625年)省并,咸亨四年(673年)复置。先天元年(712年)更名河清县。宋开宝元年(968年)徙治白坡镇(现洛阳吉利区),历时256年。境内存有桥沟龙山文化遗址、侯景所筑柏崖古城遗址、大禹庙、汤王庙、佛爷庙等,古迹碑碣众多。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以“胜概殊江右,佳名逼渭川”盛赞与此。</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黄河是一条巨龙,那么沿岸的古渡口就是巨龙身上的鳞片,多得数不清。古时黄河船运繁忙,蓼坞渡口位于黄河中下游衔接处,历史上曾起到过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沿黄河北岸的蓼坞村、桥沟村、泰山村、杨大庄、毛岭村、马住村、留庄村、杜年庄等八个行政村组成联防组织,简称“杜八联”。杜八联境内的蓼坞,河清口两个黄河渡口,是华北通向中原黄河的两条重要交通线,历来就是兵家争夺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9月,豫西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在司令皮定均、政委徐子荣的率领下,在济源地方抗日武装杜八联协助下,顺利通过了蓼坞(北岸)、河清(南岸)两个渡口,渡河西征,开辟了豫西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它是我党我军战略上的生命要地,杜八联军民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不惜任何代价,誓死捍卫黄河渡口。</p> <p class="ql-block">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p><p class="ql-block">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p><p class="ql-block"> ——王建(唐)《水夫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1年,随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日的一天天临近,廖坞村第6村民组35户143人,居住在施工现场关键部位,首当其冲地需在一星期内全部迁出。广大村民“舍小家,保大家”,克服种种困难,及时腾出工程急需的用地,只用了3天时间全部完成举家搬迁,一步三回头,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黄河岸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2年12月,为了打通施工区与外线公路的接通,处于卡脖地段的廖坞村121户村民放弃了想在故土再过最后一个春节的心愿,只用了12天时间也完成了举家搬迁。村民迁出之后,有的投亲靠友寄居他处,有的在山坡上搭起简易窝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牢牢铭记着这么一副移民楹联吧!这副楹联是小浪底前期工程开工第13天,一户蓼坞村移民自编自写贴在自家已经搬得空空荡荡的窑洞门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联:回首看故园看一眼一捧热泪</p><p class="ql-block">下联:举目望工程望一阵一腔欢欣</p><p class="ql-block">横联:舍小家保大家为了国家</p> <p class="ql-block">如今,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那片老屋、那孔窑洞、晒谷的石碾、香甜的老井、赖以生存的古渡口、还有那世代相闻的泥土气息,都随着小浪底黄河截流,永远沉埋在大河深处。那久久萦绕的一抹乡愁,变成了半边江水,甚至一片汪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现在蓼坞村已整建制搬迁至济源市区沁园街道,独建居民区。但在当时,他们所做的奉献与牺牲,永远用金钱无法衡量和计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舍小家、保大家、为国家”的牺牲精神,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小浪底精神,需要我们热情讴歌、代代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忘了,祖国的治黄大业,也有他们的一份奉献。</p><p class="ql-block">&nbsp;(文/郑浩兵)</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