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甘露寺

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 潮州甘露寺在桑浦山狮子岩半山腰,是潮汕规模最大的天然石窟寺,是一处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岩洞。据《海阳县志》称:该地“前为玉简书院,后改甘露寺”。</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路口拐进去,就是去甘露寺的方向……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必须小心驾驶哦!</p> <p class="ql-block">  该寺始创年代不详,据寺中石刻可考,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由潮州知府贾宝悌修造。 </p> <p class="ql-block"> 甘露寺是潮州市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窑寺,位于桑埔山狮子岩。相传有孝子庐墓而甘露降,故名。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潮州知府募化修造。</p> <p class="ql-block">  根据光绪《海阳县志》记载:从前有一个孝子在山上结庐守墓,孝子感动了上天,降下了甘露,甘露寺因而得名。甘露寺又称“白云庵”或“万寿云庵”,而龙山又称“玉简峰”或“狮子岩”,这别称源自一个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  相传,古代的桑浦山麓中有3头狮子:一头雄狮、一头雌狮和一头老雄狮。雌狮和雄狮恩恩爱爱,出入相随,而老雄狮就不高兴了,便决定向雄狮发难,夺走雌狮。雄狮被迫应战,两狮相斗十分激烈。渐渐地,小雄狮感到体力不支,而老雄狮却越战越勇。</p> <p class="ql-block">  正当老雄狮要结果小雄狮的性命时,忽见天上飘来一朵白云,云端上站着一位笑容满面的和尚。和尚说:“善哉!善哉!孽畜野性太重!”那老雄狮见和尚多管闲事,大吼一声,扑了过去,一口把那和尚连同白云吞进口里。那笑和尚坐在狮口里,笑道“畜生狂妄至极,你既想吞我,我就在此歇息吧!”从此,老雄狮的口再也合不拢了。</p> <p class="ql-block">  老雄狮知道自己闯了祸,苦苦哀求和尚出来,和尚说:“一万年后再说吧!”说完便躺下休息,成了卧佛,那朵白云也缭绕在他身边。因此,甘露寺又有“白云庵”或“万寿云庵”的别称,而龙山又有“狮子岩”的别称</p> <p class="ql-block">  甘露寺寺置身于天然石室之中,一块700平方米的巨石凌空飞出,其平如削,其固如磐,蔚为奇观。寺门由3块巨石叠成品字型,门上“玉简书院”陈迹尚存,“甘露洞天”勒石犹在。寺中有“天笠源流”、“万寿云宫”等摩崖石刻多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石壁现有“玉简书院”石刻,每字二尺见方,传说是林大钦手书。还有“甘露洞天”石刻,每字一尺三寸见方,传说是明代工部侍郎陈一松手书,还有“万寿云宫”石刻分二行,每字一尺五寸见方,有铭“温震天题”。还有“玉简峰 赵师恕书狮子峰左”每字一尺见方。“威灵保障”、每字也一尺见方。</p> <p class="ql-block">  清代林大川在一百四十年前成书的《韩江记·狮子岩》中写道:狮子岩在桑浦山顶,形状若狮张口昂头作啸天势,下有石洞、洞旁有天然石罗汉,大肚深脐,呵呵笑笑,相传脐出米以供游客餐,余闻僧言,留题寺壁:异事流传最好听,子虚乌有总无凭,圆脐果出长腰米,不应人间乞食僧。</p> <p class="ql-block">  有个高八尺, 宽一丈三尺的石佛坐东朝西于寺北,此佛像依寺后壁的岩石浮雕而成,潮州有一句俗语“梅林湖沉船,甘露寺出米”喻有失有得,就是从这石佛出实,传说从前这个石佛的肚脐会流出白米供游客饱餐,游人多则多流,游人少则少流,另一句潮州俗语“现米煮定饭”喻坐享其成,也来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  但后来有僧人贪心而把石佛肚脐眼挖大想多流一些,结果适得其反,米也不流了。说也奇怪,当甘露寺石佛会出米时,山下的梅林湖时常沉船。自石佛肚脐被凿破不出米后,梅林湖沉船的事故就极少发生了。佛前石桌现存刻有“千古斗”石香炉,传说是当年盛米容具。</p> <p class="ql-block">  林大川也谈到:甘露寺即狮子岩也,方丈堂朝钟暮鼓,桑浦山之大僧寮也,凡游山者无不投足而止宿焉,大殿悬有古联佳绝:泡影乾坤妆成宝相 色香世界幻出空花。但一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不但这对联没有了,而且也无僧人管理,只是香火不断而已。</p> <p class="ql-block">  潮州俗语也有“”桑浦山无贼 世上无人“喻绿林豪杰靠山险,因为桑浦山自宋末陈吊王至清末弓(香)蕉霸都名燥一时,传说有绿林在梅林湖上劫了粮船,藏到这易守难攻的甘露寺中,佯称石佛出米助其义行,也未可。而沉船出米的俗语,也有失去的东西总有人得到之意。</p> <p class="ql-block">  相传在潮阳、澄海、海丰等地均有石中出米的事件发生,并与这一传说相类似。 《潮阳县志》云:石井山有三峰寺,建自宋政和年间,相传石室有一石穴,每天早晨都会出米,以供一日之炊。凡来往船只过江,必投米于江水之中,不投则遇阻风,舟不能行。后来寺庙建成后,石穴就不再出米了,来往船只也不再往江中投米。《澄海县志》和《大埔县志》也有相类似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寺北有“甘露涌泉”,秋冬不竭。明清有许多文人学士在此修学著作,明嘉靖工部侍郎陈一松,在此写出了《玉简山堂集》。香严居士游于甘露寺诗曰:</p><p class="ql-block">日满翱翔在碧宵,</p><p class="ql-block">青山绿水唱歌谣。</p><p class="ql-block">流香但愿不曾老,</p><p class="ql-block">自在云中自在摇。</p> <p class="ql-block"> 寺后有一股清泉从石缝中汩汩流出,清凉如冰,甘醇似露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从甘露寺的题诗也知清末曾改名龙山寺,因寺壁《林大诠题句》是“甘露禅寺缥缈云中,天然石窒鬼斧神工,同治庚午(1870年)十月乘兴留言龙山寺,非人力也,乃神助之也。儒士林大铨。”《赵师恕甘露寺诗》是写石佛的“不涉程途来古洞,排石高眠成底梦,自从休歇到如今,任凭狂风吹不动”。</p> <p class="ql-block">  在甘露寺背后朝金石镇的玉简峰那一面也有很多碑记,如馒头石上有万历辛亥(1611年) 林熙春撰的《修玉简塔记》,是长二米余、宽一米半的大幅楷书。《修玉简塔完登眺漫赋》也是他撰题的石刻,还有《陪林大谏先生登狮山塔三首》的石刻诗篇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