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今最美的20位古典小提琴家</p> <p>巴赫《E大调小提琴第二协奏曲》/穆特/卡拉杨/柏林爱乐乐团</p><p>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 1963年6月29日生于德国莱茵费尔登,德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穆特被认为是经卡拉扬一手调教、继承了最纯正德奥血统的小提琴演奏家。</p><p> 1963 年6月29 日,索菲·穆特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莱因弗尔登镇。她的父亲是当地一家报社的编辑,穆特的两位哥哥分别学习钢琴和小提琴。穆特一直想学小提琴,但父母似乎不太愿意,他们觉得练习小提琴会占用很多时间,“可以作为业余爱好,但是不要成为专业”。但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痴迷于小提琴时,又不忍心再去阻止。</p><p> 5 岁生日那天,穆特终于等到了一把作为生日礼物的小提琴,“当我得到这把小提琴时,我的志向并不是成为一个小提琴家,而只是很自然地去演奏、去练习”。</p><p> 穆特的第一位老师是曾师从于卡尔·弗莱什的霍宁伯格。对于对音乐充满兴趣的小安妮,老师除给她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外,从不向她施加任何压力,让她尽情发挥个性。</p><p> 1970年,年仅7岁的穆特在二哥的钢琴伴奏下,参加了德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她是那届参赛选手中最年幼的( 该比赛年龄跨度为6-24岁),最终她夺得了冠军。关于这次夺冠,她说:“把练习的东西都发挥出来,就可以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最年轻的,可能所有的关注度当时都在音乐上吧。”</p><p> 穆特在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曾被喻为成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p><p> 当代小提琴“名人堂”之中,德国的安妮·苏菲·穆特,始终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7岁获得全国冠军,13岁登上国际乐坛,她以优雅绝美的琴声纵横乐坛35年,被“教父级”指挥家卡拉扬称为“自梅纽因以来最杰出的天才”,一直驻足于欧洲、美国及亚洲的各大音乐中心。</p><p> 几乎每次演出,她都以抹胸鱼尾裙的标志性装扮伫立在舞台上。优雅、迷人,被乐迷尊为“最美丽的小提琴女神”。</p> <p>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金本索里演奏</p><p> 金本索里毕业于首尔大学和茱莉亚音乐学院,是第 62 届 ARD 慕尼黑国际音乐大赛第 2 名、伊莉莎白小提琴大赛桂冠第 1 名、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第 5 名和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第 2 名。</p> <p>德彪西: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小提琴 珍妮.杨森/钢琴 伊塔玛尔.戈兰</p><p> 珍妮·杨森 一位个性鲜活、直觉敏锐的艺术家。是一名小提琴家和中提琴演奏者,生于荷兰,1978年11月13日,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岁首度公开演奏。从Utrecht音乐院毕业后,与知名小提琴家贝尔京(Boris Belkin)习琴。1997年于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首度登台,不久又再度获邀演出,此后欧洲与世界各地皆竞相邀约。1998年加入隶属于柏林爱乐的重要室内乐团——柏林光谱合奏团(Spectrum Concerts Berlin)。2003年9月,获得荷兰文化部颁赠的荷兰音乐奖肯定,这是荷兰艺术家所享有的最高荣誉。</p><p> 目前珍妮·杨森所使用的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于1727年所制作的"Barrere"琴。因其杰出表现,芝加哥斯特拉迪瓦里协会才决定协助她获得这把名琴。优异的演奏技巧与其姣好身材与面容,以及如虎添翼的名琴助威,无论听觉与视觉,珍妮·杨森都给了乐迷至高的享受! 在她所演奏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一开始便将张力与呐喊融入音符中;接下来的第二个乐句,她毫不费力地,一口气便将音符的动态扩大,犹如闪电一般。藉由强力的双音以及附点的节奏,主题快速地爆发出火焰。此处没有空洞的技巧展示,只有她用心感受的乐曲之美。慢板的旋律悸动着热切的期盼,之后神奇地获得舒缓。在吉普赛风格的终曲里,她的手指飞杨、屈膝、时而头发垂落,所呈现的结果却犹如舞蹈般的欢愉!</p> <p>张莎拉《小提琴独奏曲精选》多明戈指挥</p><p> 莎拉·张(Sarah Chang),1980年12月10日出生于美国费城,美籍韩裔小提琴演奏者。</p><p> 1987年,考入茱莉亚音乐学院 。1988年,与指挥家祖宾·梅塔、纽约爱乐乐团举办新年音乐会;同年,与指挥家里卡多·穆蒂、费城交响乐团举办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贝多芬第六小提琴奏鸣曲/亚历桑德拉.康努诺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新锐亚历桑德拉.康努诺娃1988年出生于摩尔多瓦共和国,6岁起开始学琴,曾在德国罗斯托克音乐学院随Petru Munteanu教授学习;汉诺威音乐学院随Krzysztof Wegrzyn教授学习;巴黎高等音乐学院随Renaud Capuçon教授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她在诸多比赛中,获得了相当杰出的成绩。她曾获得2008年德国Henri Marteau小提琴比赛第二名、2009年匈牙利Ion Voicu小提琴比赛第二名、2010年Tibor Varga小提琴比赛第二名;2011年罗马尼亚埃奈斯库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二名(第一名空缺) ;2012年德国汉诺威约瑟夫.约阿希姆国际小提琴并列第一名;2015新加坡国际小提琴比赛第四名;2015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三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2018-19音乐季中,康努诺娃合作的乐团包括巴黎管弦乐团、马勒室内乐团、汉堡交响乐团、里昂交响乐团等,演出的作品包括贝尔格、维尼亚夫斯基、莫扎特、巴托克、西贝柳斯等重量级协奏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康努诺娃的第一张唱片是普罗科菲耶夫《小提琴奏鸣曲》,与钢琴家Michail Lifits合作。他还曾随指挥家Laurence Equilbey以及Insula管弦乐团合作录制贝多芬《三重协奏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使用的小提琴是德尔.吉苏.瓜奈利制于1730年的小提琴,名为“Von Vecsey”。在学生时代,她使用的是桑托.塞拉芬于1735年制作于威尼斯的小提琴。</span></p> <p class="ql-block">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朱莉娅.费舍尔</p><p class="ql-block"> 朱莉娅·费舍尔(Julia Fischer)是德国女小提琴家,法兰克福音乐学院教授,1983年6月15日出生于慕尼黑。</p><p class="ql-block"> 朱莉娅·费舍尔于2004年推出第一张专辑,勃拉姆斯及苏联管弦乐小提琴协奏曲,获得高度评价,并迅速爬升至德国古典唱片销售排行榜前五。其它备受赞誉的专辑主要包括巴赫小提琴独奏,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等。</p><p class="ql-block"> 曾与众多国际知名的指挥家合作,诸如洛林·马泽尔、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雅科夫·克莱兹伯格、尤里·捷米尔卡诺夫、内维尔·马里纳、大卫·津曼、丹内克·马卡尔、君·麦克尔、鲁本·加扎里安、马雷克·扬诺夫斯基、赫伯特·布隆斯泰特、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等等。足迹遍布美国,巴西和日本以及绝大多数欧洲国家。</p><p class="ql-block"> 费舍尔的演奏曲目非常广泛,从维瓦尔第到肖斯塔科维奇,从巴赫到潘德列茨基,她甚至还在2008年1月1日以钢琴家的身份弹奏了爱德华·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p> <p>德沃夏克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独奏 郑京和</p><p> 郑京和韩国小提琴家。1948年3月26日生于汉城的一个音乐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音乐爱好者。她的家庭始终弥漫着浓郁的音乐气息,兄弟姐妹七人中竟有6位成为音乐家。因此将她的家庭比喻为“音乐艺术的摇篮”丝毫不过分。她4岁开始学钢琴,6岁改学小提琴,9岁在汉城交响乐队合作下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1960年赴美深造,入茱莉亚学院成为加拉米安大师的正式学生。在加拉米安大师的严格科学的培训下,她的演奏技巧日新月异,再由于她本人具有聪慧的头脑和深刻的理解力从而获得了优秀的学习成果。</p><p> 郑京和可说是女性小提琴家中最出类拔萃的佼佼人物,她弓法精准利落,快板明亮爽朗,慢板柔韧致密,演奏宜古宜今,如此全方位的表现即使男性小提琴家中也罕有其匹。</p> <h2><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穆洛娃演奏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丹尼尔.哈丁/马勤室内乐团</span></h2><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芝加哥论坛报》这样评价穆洛娃:“她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优雅、最甜美细腻、最具表现力的小提琴家。”但穆洛娃却曾经这样形容自己说:“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好像石头一样僵硬,我演奏时不能放松自己来享受音乐,我太紧张了,我害怕出错,害怕自己不够完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1959年,穆洛娃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普通家庭,3岁开始学琴。穆洛娃每天坚持练习4到8个小时的琴,随布洛宁教授学习了9年,1978年考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小提琴大师柯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曾获得1980年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1982年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知道巴托克(Béla Bartók)小提琴协奏曲的人也许不多。不要说只是偶尔听听古典音乐的人,就是只听古典音乐,并且对其庞大的曲目和唱片有些了解的我,也只是较晚才开始注意到,然后热爱上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那时著名的小提琴家,中提琴家,指挥家朱克曼先生在加拿大广播电台花了十个小时讨论他心目中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诚然,“伟大”一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要说挑选和评论有史以来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对网球这样每盘比赛都有输赢的运动,谈谁是伟大的球员恐怕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有意思的是,这貌似没有什么意义的“伟大”话题,大家却对它乐此不疲。不要说作为一般爱好者的你我,就是浸淫在这些行业中的大师们也好这一口。远的不说,苏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干脆对物理学家以对数尺度来划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在这“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的讨论中,朱克曼首先简约地回顾了维瓦尔第,巴赫,和莫扎特对小提琴艺术的贡献,并强调这些贡献是伟大小提琴协奏曲的基石。然后,他花了一个小时介绍最伟大的小提琴家海菲茨 对小提琴演奏艺术的贡献,并专门介绍了海菲茨演奏的布鲁赫(MaxBruch)《苏格兰幻想曲》录音。大家都熟悉并喜爱的柴可夫斯基的 D 大调协奏曲却不在朱克曼的“伟大”之列。也许知道大家的期望和不解,他在节目中也花了一小时分析这协奏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在朱克曼认可的仅有的七首“伟大小提琴协奏曲”中,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西贝柳斯的协奏曲当然是公认的伟大作品。然其它三首却让人有些意外:巴托克第二,埃尔加(EdwardElgar),和贝尔格(Alban Berg)小提琴协奏曲。这三首我以前都听过,但没有留下多少印象。特别是,对纯十二音调的音乐自己时至今日依然找不着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近三十年前买的伊扎克·帕尔曼和小泽征尔 DG(Deutsche Grammophon)贝尔格的唱片听过两次后就没有再听过。让我失望的是朱克曼没有提到我非常喜欢的圣桑(Camille Saint-Saëns)B 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其第二乐章是我认为最富有诗意的音乐之一)。以朱克曼的学识和经历,他认为“伟大”的协奏曲自然引起我的关注。以前听巴托克第二和埃尔加而没能喜欢上,问题是没有内行的介绍和点拨,自己也没有花应有的时间去理解它们。有了朱克曼的分析和指点,再加上自己多听此二曲的唱片,多读有关的书,渐渐地,这二首协奏曲成了我最喜欢的音乐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巴托克应其好友Zoltán Székely 而作的。起先,巴托克想将其写成只有一个乐章的主题和变奏。但在 Székely 的说服下,决定写成传统形式上的三乐章的协奏曲。1937年的夏末开始创作,在次年的最后一天完成。在写作的过程中,巴托克曾和 Székely 讨论一些技巧的问题。及至得到总谱,Székely 吃惊地看到小提琴在乐曲结束前的第 26 节最后退出。任何独奏家都想和乐队一起结束而得到最后的荣耀,Székely 于是说服巴托克将最后略为改动。有趣的是,巴托克没有将原结束的乐谱毁掉,于是结束不同的这两个版本都得以传世。但绝大多数演奏都是采用的改动后的版本。除非特别说明,本文讨论的演奏也都是第二种结束的。从 1939 年 3 月的首演到 1956 年底,此协奏曲都被称为“巴托克小提琴协奏曲”。然女小提琴家Stefi Geyer 的去世,让大家得知巴托克在创作这一协奏曲的三十年前曾为她写过一首只有两个乐章的小提琴协奏曲。可以说,这送给她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年长她七岁的巴托克对她情感的倾诉。遗憾的是这协奏曲并没有让巴托克得到她的爱情,但也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多年很好的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巴赫和莫扎特是演奏键盘乐器和弦乐器的两栖大师。西贝柳斯早期的梦想是成为小提琴家。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巴托克的乐器都是钢琴。曾有学者指出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Op. 61,也许是“最伟大”的)有钢琴协奏曲的痕迹,贝多芬自己就把它改成钢琴协奏曲(Op. 61a)(但在音乐史上从未被称为贝多芬第六钢琴协奏曲,而被称为 D 大调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的第一和第二钢琴协奏曲通常是被列为最难的钢琴协奏曲之一。不但钢琴部分难,乐队部分也是一样。这“两难”也同样在其小提琴协奏曲中。巴托克配器(orchestration)的水平是公认自柏辽兹(Hector Berlioz)以来最好的(另一常被提起的是拉威尔【Maurice Ravel】)。在这协奏曲中,巴托克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现代和伟大的协奏曲对乐队的要求。一般说来,在协奏曲的演奏中,人们期待独奏家展现对乐器自如的掌握和高超的技巧。但在巴托克的这首协奏曲中,几乎每个乐队成员,特别是打击乐器的,都被要求得有“大师”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所有的技巧都是为音乐而服务的,没有任何卖弄,也没有一点纯单为艺术而艺术的骄傲。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乐队的规模在协奏曲中,特别是小提琴协奏曲,是巨大的。而竖琴和钢片琴(Celesta)的使用,更是别有一番天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独奏的小提琴有时是和这两件乐器在三重奏。作为巴托克弦乐标牌的拨奏(pizzicato),独奏小提琴几乎没有用过,而由竖琴代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乐曲的序幕在竖琴的轻拔下徐徐拉开,不久弦乐也以轻拔加入进来。在这背景下,独奏小提琴奏出高雅的略带狂想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前后反过来的映像。其不容置疑的欢乐和节日气氛让人陶醉不已。在这里,有不少学者都指出其十二音调的特征。但我相信普通的听众都会沉浸于其旋律之中,而不会被这“超现代”手法而吓倒。这也再一次表现了伟大作曲家那“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主题和变奏的第二乐章是这协奏曲的灵魂。小提琴在乐队的衬托和回应下,一唱三叹地奏出了朱克曼称之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主题。在这里,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主体的灵魂在追求,在探索,为自由,爱情,和艺术在煎熬和享受。每一个变奏都仿佛是在一个新层次上的探讨。这里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纯净的然又不可缺少的,是巴托克那独立人和自由精神的映照。在这主题和其六个变奏里,既有可朔源巴赫的传统,也有时至今日仍可标以前卫的创新。宣称不听德彪西以后的音乐的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Pablo Casals),是巴托克同时代的人。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1972 年)得以第一次听这协奏曲(朱克曼独奏),也对此乐章称赞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很有趣的是,仿佛巴托克对“变奏”念念不忘,第三乐章是第一乐章的变奏,将其富有奥林匹克气氛的色彩绚丽的狂想和匈牙利民间舞曲绝妙地融合在一起而创造出这无与伦比的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音乐与演奏及其录音的关系是一个可以永远讨论下去的话题。以近代的理解,也许我们可以认为音乐是作曲家写在纸上那个抽象的谱,至于这“音乐”该有怎样的“音响”,恐怕只有当其被演奏才能体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和薛定谔的猫有些类同。薛定谔的猫永远是既活着也死去,除非被观察。但在同时多于一个的观察结果应是一致的 。而使“音乐”的“波函数坍缩”的同时“演奏”却不可能导致同样的“音响”。乐谱上音乐的“音响”仿佛是超自然的,独立于作曲家除外的客观世界的。任何“演奏”只是对那超自然的“音响”的一种“逼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此协奏曲 1939 年 3 月 23 日在阿姆斯特丹由 Zoltán Székely 操琴,Willem Mengelberg 指挥 The Concertgebouw Orchestra(从 1988 年起被冠以“皇家”之名)首演。身在美国的巴托克自然无法分身出席。他要等近五年方能在 1943 年 10 月 14 日于纽约第一次体会他的创作的“波函数坍缩”。这一经历让他欣慰的是他感到乐谱不需要有任何改动,另一方面他觉得乐队的水平还差强人意。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场有历史意义的“首演”都有现场录音,而且在今日以光盘形式存在。梅纽因至少四次录过此协奏曲(1946, 1954,1957,1966)。除 1954 年那次是和著名的富尔特温格勒合作,其它三次都是和 Antal Doráti。出生于布达佩斯的 Doráti 在其著名的李斯特音乐学院从师巴托克学习钢琴,从师巴托克的知交柯达伊学习作曲。世界上对巴托克音乐的理解,特别是有关匈牙利风格和精神的把握,能和 Doráti 在一个层次上的,恐怕屈指可数。而梅纽因对巴托克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更是得到巴托克当面的首肯,而终身引为自豪的。巴托克还特地为梅纽因创作了著名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Sz. 117, 1944)。在梅纽因这四个录音中,我喜欢的是其 1957年的那个,独奏和乐队都富有粗犷,狂想,丰富,和质朴的气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斯特恩 1958 年和伯恩斯坦及纽约爱乐乐团的录音是一公认的经典录音。其精华在第二乐章。音乐家们带我们经过这一神圣的历程。斯特恩的演奏是如此的自然,乐队和他的配合也的确可称天衣无缝。值得指出的是其这一乐章录音的慢节拍。梅纽因 1957 年的录音是 9 分 08 秒,但这却是 10分 03 秒。我有的其它几个录音这一乐章都在 9 分 45 秒之内。也许这神圣的经历不由自主的让这些音乐家们放慢了时间的尺度。而我们这些爱乐的听众更是沉迷其中,“慢慢走,欣赏啊!”最后,我想提起朱克曼 1991 年和圣路易斯交响乐团 Leonard Slatkin 指挥的录音。不光是此唱片让大家有机会听到巴托克原结束的录音,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此录音也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音乐界对巴托克小提琴协奏曲的理解的集大成者。朱克曼的音色纯净,饱满,高尚,没有丝毫的伤感和缠绵。从音响的角度说,此录音的技术也是无可挑剔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回到“伟大”这话题,还有一段大作曲家西贝柳斯与著名的小提琴家梅纽因的掌故。1955 年,梅纽因在赫尔辛基演出完后,登门拜访西贝柳斯。坐在阳台上,望着夕日的余晖,西贝柳斯突然问梅纽因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吃了一惊的梅纽因感到很为难,如果回答是西贝柳斯,显得有些恭维;但如果回答是他人,又觉得不敬。这时,西贝柳斯自己回答了:“是巴托克”。的确,巴托克以他高尚的人格,广阔深厚的民歌研究,和在巴赫及莫扎特音乐之中的深刻浸润而在二十世纪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结构和音响并且赢得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行家的高度评价。九泉之下的巴托克如知他在西贝柳斯心中的地位肯定会感到欣慰。尽管西贝柳斯关于“最伟大”的断言是在二十世纪中期作出的,近七十年之后依然正确。我相信 50 年代以降的新秀还没有谁可以和巴托克及西贝柳斯并肩,更不用说超出。郑力刚文</span></p> <p>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希拉里.哈恩演奏</p><p> 希拉里·哈恩,1979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列克星敦市,美国小提琴演奏者。</p><p> 哈恩在16岁时就完成了柯蒂斯音乐学院本科的学业,但她却继续留校学习语言、文学,并随加拉米安和加里·格拉夫曼学习室内乐,直至19岁毕业;同年,与柏林爱乐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同年,到澳大利亚进行五个星期的巡演;同年,与圣保罗室内乐团首演并录制了埃德加·梅耶为她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p><p> 2011年4月,哈恩携手英国室内乐团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举办音乐会。</p><p> 2015年1月,哈恩时隔4年,再次来到北京举办音乐会,钢琴演奏者科里·司麦斯受邀担任伴奏;2月,凭借《In 27 Pieces: the Hilary Hahn Encores》获得第57届格莱美奖最佳室内乐/小型合奏表演奖;3月,出版专辑《Mozart 5, Vieuxtemps 4 Violin Concertos》</p><p> 希拉里·哈恩的风格较为别致,具有一定的个性和代表意义。除了演奏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外,她的演奏较为“冷峻”。事实上,一些乐迷就是看中了其“干净”“冷峻”的演奏风格,喜欢其“冰”般的纯洁透明。</p> <p>小提琴《Bruch__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26 第二乐章柔板》/申娴淑</p><p> 申娴淑1987年出生于韩国首尔,4岁时,申娴淑便开始学习小提琴,9岁时获得韩国Honam小提琴比赛中获得大奖,随后加入了韩国国家艺术大学儿童培训计划,师从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Kim Nam Yun。</p><p> 小提琴家申娴淑(Hyun-Su Shin)已成为继韩国古典乐坛才俊郑京和、莎拉·张、张汉娜蜚声国际舞台之后亚洲最有前途的年轻艺术家之一,在未来很可能跻身国际顶尖小提琴演奏家之列。</p> <p>康美珠演奏《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p><p> 拥有德国、韩国两国国籍的女小提琴家康珠美(Clara Jumi Kang)出生于德国,她有着非常传奇的学琴经历,在音乐世家的氛围中3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一年后,便成为曼海姆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学生,跟随教育大师格拉多夫学习。5岁的时候随汉堡交响乐团举行了个人首演。6岁的时候,进入吕贝克音乐学院,随小提琴教育大师扎卡.布朗学习。</p> <p>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小提琴卢萨达.潘菲利</p><p> 1988年出生于摩尔多瓦的美女小提琴家,11岁时曾在罗马尼亚和奥地利求学,成为维也纳音乐和艺术学院最年轻的学生之一。她除了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外,还会演戏,跳舞,卢萨达的歌声也是她音乐生涯中的一大亮点。</p><p> 她的演奏风格多变,民族和古典融合,也有她自己的现代音乐作品,有时她的演出服装都是自己设计的,妹子很有想法啊。</p> <p class="ql-block">阿拉贝拉-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p><p class="ql-block"> 阿拉贝拉.施坦巴希尔(Arabella Steinbacher)1981年11月14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她的父亲是德国人,担任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独唱演员,母亲是日本人,也是一名专业的歌手。</p><p class="ql-block"> 她3岁开始学琴。9岁成为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安娜.楚玛申科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年龄最小的学生。此外,她还经常得到著名小提琴大师吉特里斯的指导。2001年她收到巴伐利亚州颁发的赞助奖,同年获得安妮.索菲.穆特基金会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2004年,阿拉贝拉在巴黎举行了她意想不到又意义非凡的首演,当时她临危受命,代替一位生病的提琴家演出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乐团是法国广播爱乐乐团,指挥是著名的马里纳爵士。迄今为止,她演出了三十多首的协奏曲,其中包括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约、希曼诺夫斯基、欣德米特等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她在美国首演后,芝加哥媒体对她的评价:“阿拉贝拉传达了深邃的沉思与丰富的音色,无可挑剔的句法和处理,显得音乐更具深度和广度。”</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纽约时报评价她:“平衡的冰与火,她的财富是她精细抛光的技术和精美多样的调色板下所产生的音色。”</span></p> <p class="ql-block">吉他和小提琴《咖啡馆1930阿斯特皮亚佐拉》亚厉山大 惠廷汉姆和埃斯特.阿布拉米</p><p class="ql-block"> 埃斯特.阿布拉米来自法国的95后美女小提琴家,被描述为小提琴界的“后起之秀”。不仅年轻有为,长得美,她还是各大音乐厅室内乐合奏和独奏的宠儿。</p><p class="ql-block"> Esther14岁就在艾克斯音乐学院学习,2015年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攻读本科,平时除了拉小提琴,她还兼职做模特,长得好看又有才真让人羡慕啊。</p> <p>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家杨天娲演奏</p><p> 杨天娲1987年出生于北京,4岁学琴,11岁受交响乐团邀请演音乐会,13岁录制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30岁出头已经是德国、瑞士两所大学的小提琴教授……小提琴家杨天娲从小顶着“神童”光环长大。</p><p> 然而,杨天娲却很抗拒神童的称号,“大家叫你神童,好像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中了彩票一样,其实我小时候练琴很苦,只是用比别人更少的时间练出了更好的效果。”</p><p> 11月24日晚,久居德国的杨天娲来到上海,与上海交响乐团合演了一曲拉罗《西班牙交响曲》,不少看过现场的观众纷纷称她为当今中国水平最高的女小提琴家,并将她列入“不管演什么都必听系列”。</p><p> 中国有“女娲补天 ”的神话传说,杨天娲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问及此,她笑说,“是爸爸在梦里梦到的。”年少成名,杨天娲的故事很多,最有意思的一段经历是几经曲折的出国深造。</p><p> 早在10岁那年,一位美国音乐学院的校长便被杨天娲的演出打动,提出以全额奖学金邀她出国深造,因为女儿年纪太小,杨父婉拒了这个机会。接下来,就没什么出国机会找上门了,直到14岁出现转机。那年,杨天娲签了一场国外音乐会,去布拉格演出时要途经德国转机,转机期间,杨天娲在德国一个教堂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演完就匆匆忙忙飞走了,未料,却让台下的德国教授Jahn念念不忘。这位教授只知杨天娲来自中国,却不知怎么联系她,于是,他从四川音乐学院开始打听,找了整整两年才找到她,并当场拿出一份合同。</p><p> 杨父被老教授的诚意和求贤若渴打动,答应将女儿送去德国深造。于是,16岁的杨天娲跟随Jahn教授,去了德国学习室内乐。2005年,18岁的她同时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音乐大学求学,两年后又转入柏林音乐学院,成为同时就读于两个音乐学院的学生。</p><p> “历史上那么多优秀曲目、那么多伟大作曲家,都出在德国、奥地利等德语系国家,这是古典音乐人很向往的地方。德国人口才8000万,有 29个音乐学院、150多个乐团,艺术氛围很浓,古典音乐人很有发展机会。”杨天娲如此解释去德国的原因。</p><p> 有意思的是,杨天娲不仅琴拉得好,小时候的文化课成绩也很突出。从初二开始,她就不去上课了,只有考试才去学校,然而她的文化课从没考过第二,每次都是第一名。</p><p> 杨天娲从小的业余爱好是读书,尤其喜读历史书。她常常边练琴边看书,爸妈就把书锁了起来,她干脆躲进卫生间看,一躲半小时,又被发现,她又想出了一辙,“老师不是经常布置曲子吗,我就用一两天时间狂练,背下来,之后装模作样摆谱架,把书放上面,琴拉得差不多了就翻一页,我爸听我拉得像模像样也没反应过来,很久以后才发现……其实也没有坏处,我学会了快速背谱,一心二用。”</p><p> 虽然不是每天琴不离手,杨天娲却从不否认,自己在学琴上吃过很多苦,“大家叫你神童,好像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中了彩票一样,其实我小时候练琴很苦,只是用比别人更少的时间练出了更好的效果。”</p><p>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音乐神童呢?杨天娲认为,那人一定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直觉,比如,10岁的孩子拉琴,拉出来的效果能和30岁的人比肩,“最典型的就是梅纽因,他10岁、12岁的技巧已经非常好了,你会觉得像一个老人拉的。他有很多直觉,用语言都解释不了。”</p><p> 没当老师前,杨天娲也以为,只要苦练琴技,大家都可以达到一样的演出效果,直到真正教学,她才发现,确实有天赋一说,“德国很多外国留学生,有人不讲德语也不讲英语,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但你跟他比划比划他就懂了,很聪明,有的人懂德语,但你讲半天他也不明白。”</p><p> 还没毕业前,杨天娲就已经在德国卡塞尔当老师了,如今,30出头的她是德国符腾堡音乐大学、瑞士伯尔尼艺术大学两所大学的小提琴教授——这也是很多人惊讶的地方,毕竟在国内,要评上教授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p><p> 杨天娲解释,在德国和瑞士的系统里,音乐大学的教授有固定席位,一旦位置空缺,便会在网上公布,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应聘,可能有几千个人申请,最终筛出6-12人面试,最后根据申请者的经验、能力、教课情况进行考察,决定录取谁。</p><p> 作为演奏家登台十几年,每年六七十场音乐会,很多曲子都拉过了,杨天娲说,她需要新鲜事物给予刺激,也因此很享受教学的过程。</p><p>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毛病,你要像医生一样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其中会有一个解释的过程——很多曲子你小时候都拉过,但那时候是无意识的练习,你不会去想它为什么这样拉好、那样拉不好,教学时,我会想自己当时是怎么学的,另外,将那些不好解释的东西解释出来,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儿。”</p><p> 她在国外也教了不少中国学生,不过,她不会将中国学生和欧洲学生做粗暴的划分,“我们的印象里,欧洲人都是鼓励孩子轻松学习、快乐成长、练琴不多,其实不是,尤其是俄罗斯老一辈的老师来到欧洲,他们对学生管教很严,关键要看孩子的父母和启蒙老师如何。”</p><p> 如今,古典音乐在欧洲面临一个问题,台下都是白发观众,年轻人很少,杨天娲说,德国每年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很多人怕后继无人、古典音乐衰落,但那些资深演奏家又说,二十年前的德国观众也是白发观众,不用担心没人听古典音乐会。</p><p> 不过,欧洲学古典音乐的孩子越来越少,是确实存在的问题,“因为学琴很苦,家长们觉得玩一玩就好,所以我们要鼓励下一代,去学校讲课,做儿童音乐会、青年音乐会……欧洲人生活很紧张,一个是时间问题,再就是经济问题,等退休了,他们才会有心力和财力去欣赏古典音乐会。”</p><p> 杨天娲如今一年回国一周左右,演出和教学之余,她每天都会坚持看书,最近正在看德语写的二战史。她不喜欢社交媒体,微信只用来发信息,Facebook是经纪公司在运营,回家十点以后她就关机了,“我们上课手机也是关机的,开会或者和朋友吃饭,手机会开,但不会看,社交媒体每天通过各种渠道给你发信息,太可怕了。”</p> <p class="ql-block"> 黄滨生于1971年,四岁开始跟随郭淑敏学琴。9 岁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王治隆教授。14 岁首次参加大赛(维尼奥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即获金牌,1988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波第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赴美学习,成为杰出小提琴家西诺夫斯基的学生,琴艺迅速提高,不断在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这在青年小提琴家中是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黄滨——唯一一位在波兰维尼奥夫斯基青少年国际小提琴比赛、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和德国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这三大国际顶级小提琴比赛中夺魁的小提琴家。7月3日晚,黄滨将来到广州星海音乐厅,为乐迷献奏多首风格各异的中外名曲。黄滨的灵动使小提琴犹如精灵跳舞,虽然年纪轻轻,但她已经在业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诠释莫扎特的杰出演奏家</p><p class="ql-block"> 作为第一位获得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的东方女性,如今,黄滨的保留曲目已有30多首协奏曲、几十首大型奏鸣曲和几十首其他作品,基本囊括了小提琴文献的主要作品,其中,她对莫扎特有着尤其深刻独到的诠释。美国公共广播电台古典音乐评论家汤姆·曼诺夫2007年在报纸上发表对黄滨演奏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的评论中写道:“她是诠释莫扎特音乐的杰出演奏家,是我多年以来听到的最好的。她如歌的发音纯洁得令人不能忘怀,她的高雅优美使人回想起50年前那些伟大的小提琴家。”</p> <p class="ql-block">黄滨演奏德国名曲</p> <p>黄滨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p> <p>小提琴家黄滨与名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文薇,1981年7月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小提琴演奏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 1993年考入了四川音乐学院附中跟随杨宝智学琴。1997年受邀赴香港参加庆回归演出。2002年考入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获得了“迪蕾奖学金”“艾琳钻石奖学金”,并在该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2005年成为四川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并于2011年成为教授。2012年,文薇签约少城时代,并被环球音乐旗下古典厂牌DECCA招致麾下,录制发行了同名双CD唱片,成为DECCA厂牌签约的第一位华人小提琴演奏家。同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小提琴演奏家”</p><p class="ql-block"> 文薇即将从悉尼音乐学院毕业时,遇到华裔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林昭亮。林昭亮很看好文薇。他建议文薇应该去报考美国的朱丽亚。随后,文薇报考了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p><p class="ql-block"> 2002年文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朱利亚音乐院校,获得过该院的迪蕾奖学金”和“艾琳钻石奖学金”,并在该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2005年取得音乐硕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欣赏,文薇,Ysaye Caprice Op526</p> <p class="ql-block">成都·鹭岛步行街·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之 门德尔松e小调 by 文薇 </p> <p>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黄滨、文薇演奏</p> <p>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小提琴独奏文薇</p> <p> 吴淑婷毕业于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专业,获双硕士学位,西班牙女王高等音乐学院(Escuela Superior de Musica Reina Sofia)弦乐四重奏专业文凭。她是一位非常活跃的室内乐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汉”四重奏的成员,担任第二小提琴,“ELA上海友人室内乐社”团长,全国附中第一位专职室内乐教师。</p><p> 她五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994年就读于厦门音乐学校,1996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公费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99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以专业99分毕业,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大学期间每年都获得国家的奖学金。2004年由学校公派到西班牙Escuela Superior de Musica Reina Sofia(西班牙女王高等音乐学院)专攻弦乐四重奏。</p><p> 2007-2008年受邀公派赴“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攻读小提琴硕士演奏学位,获得由德国汉堡政府提供的8000欧元高额奖学金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先后师从朱雄震、吴佩茹教授、郑石生教授、蓝汉成教授、沈西蒂教授、丁芷诺教授、哈根(HAGEN)四重奏的莱纳·施密特教授(Prof·Raine Shmidt)、Prof ·Kolja Blacher和Prof·Christoph Schickeanz等多位海内外著名小提琴独奏与室内乐教授。</p> <p>吴淑婷室内乐课片段精选</p> <p>室内乐/桑桐--夜景--为小提琴(吴淑婷)与钢琴而作。</p> <p>阿拉贝拉.史丹巴克小提琴演奏《遗忘》在浅浅岁月流光之中,你的世界,是否已将我遗忘。</p><p> 阿拉贝拉.史丹巴克德国古典小提琴家,德日混血。三岁学习小提琴,一直到现在。阿拉贝拉也是一位多次获得重要奖项的风云人物。</p> <p class="ql-block">阿拉贝拉-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p><p class="ql-block"> Arabella Steinbacher 阿拉贝拉•斯太因巴赫,生于1981年11月14日,德日混血小提琴家。2000年在汉诺威国际小提琴大赛中获奖,受到小提琴女神安妮-索菲•穆特关注,次年又获得“穆特基金会”的赞助,师从穆特学习小提琴。 </p><p class="ql-block"> 2004年临危受命,代替生病的韩国小提琴家鄭京和在巴黎举行了她意想不到又意义非凡的首演,之后一举成名。美国媒体曾这样评价她:“阿拉贝拉传达了深邃的沉思与丰富的音色,无可挑剔的句法和处理,显得音乐更具深度和广度。</p> <p>苏米娜.斯迪特 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p><p> 苏米娜.斯迪特是一位惊艳的混血小提琴家,她有一半来自日本,一半来自瑞士的血统。才华、年轻、美貌在她身上全都有!</p><p> 而且她演奏的帕格尼尼的作品,灵活、多样、热情,美到光芒四射了</p> <p>提琴超女爱琳娜.波葛丝金娜</p><p> Alina Pogostkina 爱琳娜•波葛丝金娜,生于1983年11月18日,俄罗斯出生的德国籍小提琴家。从小就展现了极强的天赋, 5 岁登台演出并且多次上过电视。她的小提琴演奏热情洋溢,尤其她出众的表演曾出现在众多广播和电视节目中。13 岁获得 Louis Spohr 小提琴大赛第一名,成为该赛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后正式进入职业演绎生涯。22 岁赢得第9届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大赛一等奖和西贝柳斯协奏曲"最佳演奏奖"。</p> <p>神尾真由子获老柴金奖,日本国宝级演奏家 《卡门幻想曲》</p><p> Kamio Mayuko 神尾真由子 生于1986年6月12日,世界当红日本女小提琴家,1998年在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上获奖,成为该赛史上年龄最小的获奖者。17岁分别在巴黎与纽约开了个人独奏会,获得一致好评。21岁夺得第13届柴科夫斯基大赛小提琴组金奖。</p><p> 其演奏以丰富多变的华美发音、精湛完美的演奏技术和富有强烈表现力与感染力的音乐而著称。《纽约时报》评价:“一位可以点燃听众全身音乐细胞的年轻演奏家,拥有发光的音乐才能”。</p> <p>神尾真由子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p><p> 神尾真由子,1986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小提琴家。</p><p> 4岁开始习琴,从小就展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0岁首次登台演出协奏曲,由Charles Dutoit指挥,由NHK电视台实况转播,随即获邀至苏黎世、俄罗斯、波士顿等地,进行一系列的巡回演出,并获邀至著名的The Juilliard School就读先修班,师事著名的小提琴教母--Dorothy Delay 及川崎雅夫,回到日本后,她以史上第一个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学生身份,在日本著名的音乐学府--桐朋音乐大学就读,师事小提琴家兼指挥家原田幸一郎。</p> <p>庄司纱矢香Shoji Sayaka </p><p> 生于1983年1月30日,日本小提琴家,德国格莱美唱片公司签约音乐家。1997年,她在琉森艺术节首次登场,1999年获得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一等奖,不仅是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小提琴家,同时也是日本第一位获得此奖的小提琴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2002年3月出席了萨尔斯堡艺术节。</p><p> 祖宾•梅塔一直是她的坚定支持者,2000年合作演出时,祖宾•梅塔曾特意为她改变了自己的日程计划,以便她与以色列爱乐乐团第一次录制专辑,后来还邀请她和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和洛杉矶爱乐乐团进行合作演出。</p> <p>薇尔德.弗朗演奏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p><p> Vilde Frang 薇尔德•弗朗,生于1986年8月19日,挪威小提琴家,是乐坛最炙手可热的年轻音乐家之一。10岁登台独奏,深得著名小提琴家穆特的赞赏,曾获得“穆特基金会”奖学金,穆特还亲自把她从挪威帶到慕尼黑一手栽培、训练,可以说尽得当代名家的真传。她的演奏浪漫、甜美,运弓富有灵动性,加上她非常柔美抒情的琴音,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克洛伊.汉斯利普演奏《天堂电影院》</p><p class="ql-block"> Chloé Hanslip 克洛伊•汉斯利普,生于1987年9月28日,英国古典小提琴家,10岁就在欧洲和北美的主要音乐厅进行演出,包括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及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13岁成为英国签约华纳最年轻的艺术家。她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首张专辑,于2001年9月发行,获得了极大好评。2000年,她获得了西贝柳斯基金会颁发的奖学金,这是芬兰的最高荣誉奖项之一。</p><p class="ql-block"> 2002年,她因首张专辑“Chloë””获得了古典回声“最佳青年艺术家奖”。2003年获得了全英古典“青年表演者奖”。</p> <p>克洛伊.汉斯利普演奏《辛德勒名单》</p> <p class="ql-block">科恩戈尔德小提琴协奏曲op.35/妮冦拉.本内德蒂</p><p class="ql-block"> 妮冦拉.本内德蒂是苏格兰古典小提琴家,四岁开始学习拉小提琴,8岁成为英国国家儿童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p><p class="ql-block"> 她凭借天生的音乐才能和充满活力的表演吸引观众,加上她作为古典音乐的高调倡导者,使她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古典艺术家之一。</p> <p>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丽莎·巴蒂雅施维莉小提琴/泰勒曼指挥/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p><p> 丽莎·巴蒂雅施维莉出生于格鲁吉亚,爸爸是小提琴手,妈妈是钢琴家。她在成长中一直有音乐陪伴。</p><p> 丽莎是BBC第三电台新一代艺术家,她经常与世界著名管弦乐团合作,已超过25年。在观众和同行中,她拥有极高的赞誉。</p> <p>尼古拉.贝内黛蒂 小提琴独奏音乐会</p><p> 贝内黛蒂,17岁就成为BBC年度青年音乐家得主,是传说中的"苏格兰最性感的明星",著名的英国小提琴家。</p><p> 贝内黛蒂是意大利血统,4岁学习小提琴。10岁那年接到梅纽因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跟随梅纽因及纳塔沙·博雅斯卡亚学习,2004年尼古拉·贝纳德蒂被英国广播公司评为“年度最佳青年音乐家”。年仅25岁,贝纳德便已跻身当今乐坛名家之列,被视为新一代小提琴演奏家领军人物。2013年伊始获得英国女王授勋的大英帝国勋章(MBE),表彰其过去一年在音乐及慈善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p> <p>布吕根指挥贝多芬三重协奏曲 小提琴伊莎贝尔·福斯特</p> <p>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阿伦娜·巴耶娃/包列伊科</p><p> 阿伦娜·巴耶娃俄罗斯的小提琴家,生于1985年,她是当代最优秀的小提琴手之一,迄今已经开创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提琴生涯。</p><p> 2004年她曾获得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赛冠军,并与许多世界上最好的管弦乐队和指挥家定期合作。</p> <p>著名小提琴家琳赛.斯特林2015年伦敦音乐会</p><p> 琳赛·斯特林(1986年9月21日),Lindsey Stirling,美国小提琴家,表演艺术家,作曲家。斯特林的音乐风格极其多样,包括古典、流行、电子、Dubstep以至摇滚等多种风格是首个将Dubstep和舞蹈同时融合到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家。</p><p> 琳赛·斯特林拥有非常独特的表演风格,她常常在自己纯熟的指法下伴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自己的身子,随着乐曲的高低起伏舞蹈的动作也更显张力,一颦一笑中都透露着对音乐的爱好和对生命的诠释,她就像是音乐的精灵,像是舞蹈的音符,张扬着音乐独特的魅力。</p> <p>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NO.2OP.63/穆洛娃</p><p> 穆洛娃于1959年出生在俄罗斯莫斯科的近郊区。她3岁开始学习小提琴,9岁进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后升入莫斯科音乐学院,科岗的学生,1980和1982年先后赢得芬兰西贝柳斯比赛和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第一名。1983年和指挥家乔达尼亚趁到芬兰举行独奏音乐会之际,到美国使馆要求政治避难,后又移居奥地利。穆洛娃的第一张唱片录于1985年,曲目是西贝柳斯和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这以后,她录制的唱片一张比一张好,几乎张张精彩。她的演奏,洋溢着难得的高贵气质,节奏、分句、层次,都处理得极为精致,她最有质量的作品是布拉姆斯、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p> <p>康奴洛娃小提琴演奏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p><p> 2012年10月,24岁的摩尔多瓦小提琴手亚历山德拉·康奴洛娃获得了第八届约瑟夫·约阿希姆国际小提琴比赛的一等奖。</p><p> 康奴洛娃(Alexandra Conunova-Dumortier),1988年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6岁开始学 小提琴,2006年至2010年在汉诺威音乐和戏剧学院学 。她曾参加多个国际大赛,还经常在其他欧洲国家演出,演奏经验丰富。她目前是摩尓多瓦国家爱乐的独奏音乐家,使用的是一把1719年vincenzo ruggieri小提琴。</p> <p>诹访内晶子 帕格尼尼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p><p> 日本小提琴家诹访内晶子,1972年生于东京,现今最年轻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赛金奖获得者。作为一位出色的独奏家,她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且在古典乐坛建立了很高的国际声誉。</p> <p>诹访内晶子 帕格尼尼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三乐章</p> <p>苏贞、谢楠《莫扎特降E大调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协奏曲》中央音乐学院第一届国际弦乐艺术节闭幕音乐会</p><p> 苏贞,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专家;中提琴演奏家,亚洲青年交响乐团特聘顾问,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英皇音乐考级ABRSM中国区总顾问;中国第十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2000年到2004年,任英国BBC爱乐乐团中提琴副首席(终身制席位)。作为独奏家和室内乐演奏家,她应邀在世界各地举办独奏、重奏音乐会,包括爱丁堡国际音乐节、日内瓦国际音乐节、东京国际艺术节和国际中提琴艺术节等。</p><p> 2004年,应邀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时年31岁的她成为该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正教授。她并于2006年获得了由教育部颁发的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其间,她还为中央电视台CCTV音乐频道录制了大量的中提琴经典曲目,并应邀在许多国际大师班进行授课,包括英国皇家音乐学院、Great Mountains 国际音乐节、长城国际音乐节和奥地利Academy of Music等。</p><p> 谢楠当今最杰出的华人女小提琴家之一,被国内外评论界誉为“小提琴奇才”“蝴蝶女王”。</p> <p>Rachel kolly d'Alba Violin</p><p> Rachel Kolly d'Alba 生于1981年5月21日,瑞士小提琴家,被称为瑞士最成功的独奏者之一,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p> <p>何占豪、陈刚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p><p>小提琴独奏 梁祝首演者:俞丽拿</p><p> 俞丽拿(Yulina)1940年出生,中国女小提琴演奏家;浙江鄞县姜山镇人(今浙江宁波市),生于上海。幼年学钢琴,1951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就学,先后师从窦立勋、谭抒真,曾被选入外国专家班学习,1962年在该院毕业。现任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任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宁波经促会副会长、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董事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p><p> 1960年,在上海女子弦乐四重奏(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弦乐组合)中担任第一小提琴,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二届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并获奖。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弦乐大赛中获得成功。她还培养了许多国内外比赛的优秀学生,并经常担任国际、国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包括柴科夫斯基青年音乐家比赛。在中国,俞丽拿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1993年,她成立了“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以推动中国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养。</p><p> 1990年,她以访问台湾的大陆艺术家身份,在台北演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轰动台湾。她还录制了许多张独奏和重奏唱片,其中包括与英国BBC乐团,与俄罗斯爱乐乐队合作录制的唱片。她演出过三十多套重奏音乐会曲目,是中国国内掌握重奏曲目最多的一位小提琴家。</p><p> 从1962年起,她就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培养了许多国内外比赛获奖的优秀学生,并经常担任国际、国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包括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并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际音乐节中担任教授。</p> <p>西崎崇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p><p> 西崎崇子是日本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之一,她起初随父亲习琴,其后成为铃木教学法的创始人铃木镇一的首名学生,西崎继而入读桐明音乐学院及在茱莉亚音乐学院随约瑟·富殊士研究。她曾先后记得多项重要的国际性奖项,其中包括由弗兹·克莱斯勒本人亲自设立的克莱斯勒奖学金,1964年的利云特国际大赛亚军,1967年的茱莉亚学院协奏曲比赛冠军。</p> <p>中国提琴超女陈怡 在2010上海世博演奏卡尔.尼尔森的小提琴协奏曲</p><p> 陈怡, 青年小提琴演奏家,第一位夺得“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金牌的中国人。陈怡曾在中国香港、日本、 意大利、芬兰、加拿大、美国等地巡演。非凡的才华与出色的演奏为她赢得了丹麦“拉声”国际奖学金,以及美国“Shar Music”奖学金。2005夏天,她赴美参加了世界级的加拉米安国际音乐节,并应邀在音乐节举办独奏与室内乐音乐会。与她合作演出过的乐团包括:日本仙台爱乐乐团、芬兰赫尔辛基爱乐乐团、深圳交响乐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陈怡曾担任中国少年交响乐团和中国青年交响乐团的首席。她的独奏CD唱片曾在日本发行。2006年6月陈怡应邀再次赴美国芝加哥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p> <p>五位提琴超女联奏漫天烽火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p><p>1文薇(1981.7.2出生于四川成都,小提琴演奏家 四川音乐学院教授)</p><p>2希拉里.哈恩</p><p>3周颖</p><p>4莎拉.张</p><p>5诹访内晶子</p><p> 注:周颖 Nancy Zhou在2018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舞台上,诞生了一位极具天赋的华人青年小提琴家——周颖。她以出众的琴技和对作品细腻深刻的理解,从激烈残酷的赛事中脱颖而出,并迅速成为了乐坛关注的焦点!</p><p> 这位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女孩,是在父亲的悉心教导开始了小提琴的学习。2008年,她得到了小提琴“天后”穆特的赏识,并跟随穆特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演出项目。</p><p> 有哈佛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的高学历学习经历,使得她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经过了诸多国际顶尖赛事的磨砺,她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曲目和丰富的舞台经验!</p> <p class="ql-block">斯特拉文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科帕琴斯卡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