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0年代当兵不再仅仅意味着“保家卫国”、“打仗”、“为人民服务”等涵义,在思想日渐开放的时代,军人需要思考自身的命运,家庭的前途。而正是在这一阶段,“当兵”一度是农村青年争先恐后的机会,因为它具有改变命运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6年到1998年的14年间,是中国军队的忍耐期,中国军队被迫做出了巨大牺牲,那时候中国的年度军费仅够勉强维持。装备常年得不到更新,不少部队开始养猪种菜,搞自给自足,甚至下海做生意。军工企业纷纷改制做民品。此时解放军官兵未能同步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部队工资待遇常年保持在低水平,很多官兵家庭生活困难。特别戍守在边海防、雪域高原的解放军官兵,不仅要忍受贫困还要忍受大好青春的流逝。甚至出现了“官兵找对象难、安家落户难、转业安置难”的所谓部队三大难题,很多官兵觉得献身国防事业导致社会地位低下。</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但长久的忍耐,忽视军费投入也迟滞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十四年间国防费绝对值年平均增长6.22%,但实际负增长1.08%。这一时期军费占GDP比例大幅下降,1996年甚至降到1.01%的极低水平,同一年日本军费突破了500亿美元大关,位列世界第二,是同期中国军费的5.8倍。国防经费萎缩导致中国国防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军费供求缺口不断扩大,军费规模不仅大大低于美、日等国,甚至比韩国、印度、台湾地区还少,这是很不正常的。一个国家的建设发展必须经济军事两手都要过硬。整个90年代,台独分裂愈演愈烈、军队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要求,1999年科索沃战争里中国驻南使馆遭受北约野蛮轰炸,让所有中国人体会到了国富军不强的切肤之痛。从1999年开始,中国军队建设开始了历史性的大发展。</p> <p class="ql-block">本篇作者:鑫龙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