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文/马畯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方印是2017年夏天刻治的,目的就是“纪念一九五七届知青下乡六十周年”,用来盖在我编写的回忆录的扉页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回顾历史,一九五七年真是不平凡的一年,《人民日报》先后三次发表社论,分别是: 4月8日《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7月12日《妥善安排中小学毕业生下乡》;8月26日《应该继续付出很大的力量》。10月26日经中共中央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公布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其中第38条明确规定“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去参加农业生产。”如果从这四份难得的历史资料中“取其精华”,组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再加上我从档案馆查找到的同时期,沈阳日报刊登的有关57届知青下乡参加农业生产的50多篇资料,写成回忆录,就用上了这方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历经五年时间,辛苦成书实在不易。2017年11月初交到出版社,经过“选题立项”“三审三校”,于2018年2月签定出版协议,明确了三权(著作权、署名权和出版权),主管部门珍对书中涉及到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加审,上报后很快就批下来书号。6月份校阅排版清样,“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只等第二次排版清样完成,作者校阅签字后,即可出版印刷。不料想,出版社突然通知,暂停—等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等就是两年。2020年宅家抗疫,足不出户,原本身体挺棒的老者,由于缺乏锻炼,不见阳光,加剧了骨质疏松,6月23日想下楼走步,最后一蹬没走好,造成膝盖滑膜挫伤,疼痛难忍。随之而来的是两耳失聪,一点声音也听不到。老来难啊!自我感觉“不好!!!”已经接进“生命尽头。”当然想到的一件大事还是这本书,把“每况愈下”和我的心理状态与出版社讲了。主编和责编立即回复说:“我们确实尽到了最大的努力,马老师身体是最主要的,多多保重!书号费1.2万给您办理退款手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于国庆节前结清款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两个月前经朋友的鼎力相助,接洽了知名度很高的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要知后事如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且听下回分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