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梦 故乡情(30):小村总理三婶

岳臣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婶五十多岁,中等身材,品貌端庄,精明强干,人称村总理。我们村(现为潮州市湘桥区下津村)有一千多户人家,整个村子被一条公路分成东西两边。父亲兄弟几家都住在东边东南面,由几个小村落组成,也有几百户人家,三婶就是我们这个大村子中的小村总理。</p><p><br></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婶对内对外事事过细,面面俱到,她助人为乐,村里男女老少无不称赞。三婶的精明强干,首先体现在她的“安家”上,主要是对子女的正确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成为有教养有作为的人。大儿子个头不高大也不粗壮,但他挑起二百来斤能跑起来,不仅力量过人,农艺出众,更是为人做事诚实守信。小儿子在一家县办企业从事设备维修工作,技术过硬,年年被评为先进。大女儿和二女儿农忙时参加劳动,农闲时在家绣花(潮州刺绣与广州刺绣总称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她们能歌善舞,都是当年大队文艺宣传队的主力队员。二女儿更为突出,声音清脆,字正腔圆,后来被公社广播站录用成为播音员。小女儿在家边绣花边料理家务,里里外外一把好手。说到家庭,三婶当然离不开三叔的支持。三叔早年在国外打工,解放初期在家乡入党,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老党员好党员。三叔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在大队一家企业当保管员,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公私分明。正是由于子女的聪慧能干,自立自强,加上三叔的充分理解,让三婶无后顾之忧,把“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的繁忙事务中。</p><p><br></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婶之所以被乡亲们大加赞颂,主要体现在她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村里邻里,不管哪家子女婚配嫁娶,生儿育女,红白喜事,凡是遇到难处疑处,必定登门拜访求教。三婶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总是有求必应,风雨无阻,从不耽搁。遇到大事件大场面,三婶一到场,大家就有了主心骨。只要听从她的吩咐和安排,各就各位,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总能尽善尽美,圆满完成。</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家和三婶家同在一个生产队,又同在一个联户小组(生产队分成几个联户小组,每个小组有十多户)。三婶可谓农艺超群,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她这个“百事通”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我跟三婶经常在一起劳动,这正好给我提供了向她请教农艺技巧的好机会。我刚开始参加生产劳动,有些农活技巧总是掌握不好,就会当场向三婶请教。例如插秧,插秧既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开始学插秧,人站在水田里,弯腰曲腿不到位,移动节奏凌乱。左手抓着一把秧苗,拇指和食指不协调,分秧不均,右手夹秧手掌僵硬,插秧拖泥带水。这样的“违规”操作,不仅把秧插得参差不齐,东倒西歪,还影响整体的插秧质量和进度。每到这个时候,三婶总是来到我身边,手把着手地教,耐心详细地讲。经过三婶三番五次当场的讲解和指导,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我终于熟练掌握了插秧技巧。这个过程虽然不是很长,但我开始体会到种田耕地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同时从心里感谢三婶对我这个后辈的关心和爱护。在我参军入伍的前两年,经常参加生产队劳动,不仅学习掌握了许多农艺技巧,也磨练了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意志。</p><p><br></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婶没有学过医术,但她却掌握了许多土方偏方,经常利用这些土方或偏方给乡亲们治病。少年时期,尤其处于那“三年困难时期”,经常吃不饱饭,我和小伙伴不得不寻找一些“杂食”充饥。在一年四季里,寻找黄瓜、西红柿、李子、桃子、枇杷、花生、红薯等当补充食品,这些食物中有还未成熟的水果,有从地里挖出来的生花生、生红薯。由于体弱抵抗力差,到了三更半夜经常肚子疼痛难忍,甚至上吐下泻。母亲只好带我找三婶诊治,她就是采用一些偏方土方“对症下药”,我的病痛很快就解除了。怎奈我仍然抵挡不住这些“美食”的诱惑,同样的病痛在一年中总要发生好几次。还有一次,我在学校打篮球,不慎摔伤右腿,虽说没有骨折,但伤势很重,几乎动弹不得。还是三婶采用土方偏方,把我的伤痛治好了。</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婶,一个小村总理,一心一意为乡亲们服务,没有工分,没有报酬,但是,她几十年始终坚持不渝,行善积德,无怨无悔。</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