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以德比玉

雲中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遥远的原始时代,玉已成为人类某种仪式的载体。从西周至战国至两汉,玉经历了“石器”、“神器”、“礼器”的过程。两汉以后,玉器进入了大众赏玩层面,最后成为商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个风气的一个体现是他 们特别喜爱玉这种真正的“石之精华” 。子贡不甚理解这种风气形成的原由, 他便恭敬地 问他的老师孔子:“请问为什么君子都珍视玉而鄙视似玉的珉石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对于这个疑问,孔子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玉之所以得到君子的喜爱, 不是因为它是一种稀贵之物, 而是因为它的品质与的美德完全相互辉映。玉的温润和光泽, 正像君子的为人 (仁) ;它的缜密和坚固, 正像知识和智慧, 它有棱角而不伤人, 正像义, 它一悬垂起来就下坠, 像有礼的人一样谦卑;轻轻敲打, 它发出清脆而悠长的声音, 并戛然而止, 实在是自然的乐声;它的瑕疵和美质不相互掩盖, 像君子的忠, 它的光彩旁达,像信 ;此外,玉“气如白虹“,如天象一样, “精神见于山川”,如地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古代,朝聘礼仪中, 用圭和璋 来通达情义, 所以玉成为德的符号。天下没有不珍视玉的,这又表明玉可以象征代表普遍 受到尊重的真理 。孔子引用 《诗经秦风小戎》 说,“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 认为玉是因为 有特殊的美德, 才得到崇尚美德的君子的珍视的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明清以来,玉与当时的书法雕刻工艺结合起来,在制造工艺上有了更高的发展,对玉本身的质地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在这一时期,一个远方来客--翡翠,由缅甸帕敢周边地区出发,经由腾冲进入中国,并迅速抢占玉文化的载体宝座,成为主流。帕敢地区在东汉时期属永昌郡,明朝时归腾越府管辖,清朝时受勐养土司管理。直到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后,将翡翠产区帕敢一带划入缅甸版图,翡翠被称为“缅玉”也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翡翠之名由来已久,自宋代以来就用来形容绿色的宝石。有人 说翡翠的美好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确若是追溯翡翠的生命史,首先要集“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然后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后才形成了天地间那一抹独一无二的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翡翠并非天然是玉,在缅甸语中,翡翠被称为绿色的石头,比起翡翠,缅甸人更喜欢同样产自于他们地区的红宝石和蓝宝石,在被看成玉之前,翡翠并不值钱。对于翡翠价值的理解,要从玉开始。《说文解字》解释玉为”石之美者“就是漂亮的石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道“玉器应该是属于石器的一部分, 不过它是美的石头。这些美的石——美玉, 从普通的石器发展为玉器之后, 这些器物本身就不再是普通的工具了, 它被注入了更高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历史上看, 在石器逐渐演变成美玉的过程中, 中华民族的文字也逐步形成, 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又有了变化, 出现了一个从事文化事业, 靠文字、 靠脑力劳动谋生的士大夫阶层, 正是这一批人, 对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他们赋予了文化以新的价值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玉随着中国社会,中国文人一起成长,玉石透彻的美丽与古人们常说的“天生丽质”不谋而合。是区别“一般”与“个别”的手段,也就不难想象从古至今华人对于玉的情有独钟与深厚感情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