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鲜肉”有大担当——沙河市柴关乡战“疫”新力量

醉美柴关

<p class="ql-block">  一副口罩、一套军大衣,就是一天的硬核上阵;一桶泡面、一壶热水,就是一夜的卡口值守;一台电脑、一套报表,就是昼夜的摸排核查;一箱试剂,一袋拭子,就是一村的核酸检测;一身柴关梦,一辆面包车,就是日常的宣传巡逻……沙河市柴关乡新入职的6名青年人,在乡村防疫的各个岗位上,用行动书写着最美青春故事,展现着最强青春力量。</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山乡寒夜的“守门人”</font></h1> 89年的马哲,在这批入职人员里岁数最大,稳重内敛的他,自然成了这几个年轻人的“老大哥”。他主动提出到柴关乡“东大门”五里碑卡点值守,五里碑卡口是柴关乡工作最繁重的值守点。面对返乡务工人员、返家大中小学生、物资运输车辆、紧急就医群众……他认真联系、积极协调,核查登记得一丝不苟,安排处理得妥妥当当。让一起值守的村干部刮目相看:还是人家大学生,素质就是高! 马哲是柴关村包村干部,柴关是乡里第一大村,人口基数大,行动不便老人多,居家隔离人员多,核酸检测任务最重。他和村干部多次研究商议,提前布置场地,大喇叭微信群广泛发动,现场来回维持秩序距离,配合医护人员逐一检测……快速高效完成了全村群众的核酸检测任务。夜里两点,他的屋还亮着灯,村里核酸检测的电子信息他还在一条一条准确录入,他以实际行动给新入职的伙伴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刚入职,就得多学、多干,年轻人更要冲在前,我一定守好乡里的第一个卡口,当好柴关的“守门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铁汉柔情的“退伍兵”</font></h1> 90年的王增云,是战略支援部队刚退伍的军人,服役12年,沉默干练,纪律性极强。深夜的卡口,几乎没有人车通行,值守的村干部劝他到帐篷里暖和暖和,有车来了再出来,他摆摆手说不用,军人的那股子拗劲儿,让他在零下十多度的风口,一站就是一宿。繁星下的值守点,帐篷外跨立而站,如同一座钢铁雕塑,他,见过一整夜的星空模样。 <p class="ql-block">  寒夜冷了,增云又主动教值守同伴打军体拳,一招一式刚强有力,一吼一喊提神带劲。退役军人都有闲不住的“毛病”,从卡点值守回来,增云也不闲着,看看这个口儿、瞧瞧那个科室,谁有活儿就给谁窜忙:在部队养成这个习惯了,不睡觉手脚就不能闲,闲下来还难受嘞。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这个年轻的退伍兵,以铁汉柔情给寒冬防控带来一股青春暖流…</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娇弱女生的“大能量”</font></h1> <p class="ql-block">  96年的侯浩然,一个秀气可爱的“95”后女生,乍一看,就是还没长大的邻家女孩,小小的脸庞看起来很娇弱,但是看到她工作时的拼劲,都说她,长了一张“骗人”的脸。她柔弱的身板担起了重重的工作,办公值守的上传下达、后勤保障的物资分发、昼夜摸排的数据报表、经常上山的入村防控……每一项任务都完成得漂漂亮亮。</p> 作为在柴关工作了两年的公益岗,现在又通过公务员考试分到了柴关乡,浩然说,她对这里的一切有感情,她最爱柴关的氛围,每一个人都那么努力,每一个人都那么亲近。“我享受我的工作,所以不觉的辛苦,我喜欢这里的人们,所以真心想付出”,这个从不畏难的小女子,心里真是藏着大能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补不够觉的“熬夜狂”</font></h1> <p class="ql-block">  98年的范宸轩,刚分乡镇的选调生,大学期间的学生干部,来到乡镇上班,工作上手快,主动挑重担。他协助疫情防控小组核查外地返沙人员,白天不停地打电话,晚上不停地录数据,昼夜不休是常事,连续几天的熬夜都已经成了习惯。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练成“随时随地补觉”的技能,抽个空坐在椅子上也能睡着,但遇到急报的数据,瞬间就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静与动的转换迅速令人叹为观止。</p> 宸轩在乡镇忙着防控,他的父亲在医院负责防控,伙伴们总是调侃他: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数据排查告一段落,宸轩就主动要求卡口值守,瘦高个子、大长腿、清秀脸庞、帅小伙,虽然连轴转的日子让他有些“不修边幅”,但那战在“疫”线的青春模样,也是卡口前的一道青春剪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极度负责的“偏执男”</font></h1> 98年的郭瑞发,作为一名优秀的选调生和刚参加工作的党员干部,是一个极端负责、特别认真的偏执男,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疫情防控中,他负责大数据推送信息核查工作,大数据排查信息杂、数量大、时间紧、难度高,但他依然一丝不苟得细致、严谨,确保数据排查的精确无误。有些返乡人员无法直接联系到,他通过联系村支书、邻居、亲戚等进行排查,“想方设法”“不择手段”高质量地完成了排查任务。连一起工作的老乡镇都说:没见过这么认真的“小孩儿”。 <p class="ql-block">  在卡点劝返,什么样的人都能遇到,个别人怎么讲道理也不听,认死理儿还说话难听,起初大家还担心,瑞发这过于较真的脾气能否胜任,让人没想到的是,瑞发的值守有力度,更有温度。无论群众怎么不理解、态度怎么不好,他一直面带微笑,一遍一遍地耐心告知政策,细致解释原因,还不忘提醒劝返人员戴好口罩、做好防控。“特殊时期我们不能通融,这是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尽心尽力了,群众到最后肯定会理解。”</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让人心疼的“小鲜肉”</font></h1> 2000年霍要伟,应届毕业生,真正意义上的“00后”。也许在“大人们”眼里,“00后”太娇惯、不能吃苦,但这个年仅20岁的小男生,却主动要求到防控一线,成了卡点值守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员,并很快进入角色、熟练工作。“别看小霍年轻,可做起事来很牢靠”,一起值守的村里老党员评价到。站在卡点,他的身上没有丝毫稚嫩的影子,也没有怕苦怕累的情绪,裹着军大衣,站在寒风里,顾不得洗的头发还迎风支棱着,蹲在帐篷里草草吃完一桶泡面,又迅速回到寒风凛冽的路口巡查。 刘硇村在乡境最西南山顶上,山高路远、坡陡弯急。作为刘硇包村干部,小霍第一次下村,“老乡镇”不放心他独自开车,小霍坚定地说:“啥事都有第一次,不试试永远不知道自己敢不敢、能不能!”现在,他开车进村已是家常便饭,两轮核酸检测,他协助医护人员高效完成了采样工作。在这场疫情中,他以勇敢、独立和坚强,向我们展示了“00后”最美的模样和担当。 <br>  在疫情面前,在大事面前,他们这些90后、00后,一点儿也不含糊,在最需要的地方,展现着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一个人的力量可能不够大,但是一群人的力量无法想象!深夜的灯光,照亮了党旗下的年轻模样,他们的青春在战“疫”一线闪耀绽放,汇聚成保卫家园的青春力量!<br>  战“疫”吹响集结号,青年必是先锋队,越是硬仗越向前,因为我们坚信,黑夜虽长,终有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