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443]——金牛道上的温婉一笑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广元千佛崖</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四川广元,金牛道边,嘉陵江畔,千佛崖下。806号多宝窟的这一位“持莲观音”不由令人眼前灵光一闪,虽然这整座石窟造像都十分精美,但唯有这一尊“持莲观音”造像艺术登峰造极,只见她颈戴项圈,严饰璎珞,双手持莲花于胸前,身姿微扭,娉婷优雅地侧立于莲台,妍然可爱。<div><br></div> 一次又一次凝望对视,她的姿态、神情、内涵都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观音有所不同。“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那嘟起的小嘴,那一丝娇嗔,那一缕微笑,像一位妙龄女子正在撒娇,调皮。那一隐藏的微笑,若隐若现,待定睛细看,这微笑又随风而逝,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不可捕捉。<div><br></div> 这神来之笔在人神之间自由穿梭,让人心灵震颤。如果说,麦积山“微笑的小沙弥”,与眼前的“持莲观音”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小沙弥”的微笑是直白的肤浅的,而“持莲观音”隐藏在娇嗔中的微笑,则更为内敛,发自内心深处,也更撩动人心,更具美感。<div><br></div>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大唐工匠,造就了如此浪漫的艺术境界。一进入广元千佛崖,就仿佛跨入了一扇历史的大门。大云寺前,重见天日的金牛道遗址,石栏桥、青石板,嘉陵江上密密麻麻的栈孔一直延伸到天际。近处浪涛拍岸,江水在那些栈孔之间奔腾咆哮。</p><p class="ql-block"><br></p> 这就是金牛道上著名的石柜阁遗址。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广元——宁强大安镇之间的管桥、栏阁共15316间,其中石柜阁、龙门阁均为著名栈阁。“千佛崖南首,石壁峭削,秦汉架为栈道,唐韦抗乃凿石成道,立阁如柜。”民国《重修广元县志稿》明确记录了石柜阁的得名。<div><br></div> 佛教从印度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石窟造像的形式一路撒播佛教的种子。从新疆克孜尔石窟,到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盛唐以后,北方石窟相继衰落。<div><br></div> 鲜为人知的是,接过中国石窟艺术接力棒的是四川。广元千佛崖是佛祖入川的第一站,中国石窟艺术的火种,从嘉陵江走出金牛道咽喉,便发散性传播至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等几大流域,以至在宋代前后出现了安岳、大足两个石窟中心。<div><br></div> 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长200 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达13层,密如蜂房。根据《广元县志》统计,有唐刻二十七段、五代刻五段、宋刻二十六段、元刻二十六段、明刻八段、无年号者四十一段,另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文字题记和摩崖碑刻一百多通。<div><br></div> 据清咸丰四年(1854)碑文记载,全崖造像达“一万七千有奇”。可惜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一半以上造像被毁。 现仅存龛窟400 多个及大小造像7000余躯。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div><br></div> 不容置疑,把千佛崖造像艺术推向高峰的,无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女皇一代武则天。莲花洞(535号)就是一个例证。此洞气势磅礴,窟顶浮雕双层莲花精美无二,弥勒佛居中,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位于两侧。一般来说,居中的应该是释迦牟尼,这龛佛的排序为什么却有悖常理呢?<div><br></div> 唐天授元年(690 ),武则天正式登基时,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的政治诉求,撰写《大云经》呈武则天,“有一天女,名曰净光。……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暗喻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应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则天看后大喜,亲笔作序,颁布于天下,令两京与诸州各置大云寺。当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云洞,并且刻了尊弥勒佛立像和后壁龛中二圣——高宗李治、武则天。按中国传统应男左女右,而该二圣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龛男高女低,这体现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 <div><br></div> 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窟、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规模最大,共计造像234 尊,左右两壁雕有148 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 据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div><br></div> 莲花洞因为藻井的正中有一朵直径1.2米的莲花而得名。莲花周围的牡丹是宋人所绘,莲蓬绘成中国道教的“八卦太极图”。洞的东、北、南三壁各雕造一个大龛,内刻一佛二胁侍,佛像方脸宽肩,身着圆领通肩的大衣,外披袈裟,袒右肩,背后有桃形的光环。三龛的空隙处又造佛、罗汉、观音等96个小龛、130多尊。睡佛龛中,释迦牟尼侧身而卧,神态安详,像身后的众弟子,有的捶胸,有的恸哭、抽泣,各具姿态、表情各异。两端各站立一菩萨,背依婆罗双树,树干上各有一蟠龙。窟龛的北壁浮雕有两组佛“自焚金棺”的故事,不愧为唐代石刻造像的杰作。<div><br></div> 千佛崖还有许多小龛,雕凿细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身着胡服的乐工、随曲飞舞的飞天、胁生双翅的飞人、身着销甲的勇士,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神话故事等等,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宝库。<div><br></div> 唐代石刻是一个鼎盛时期。在整座石窟中充分体现了唐代追求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造像富于写实,又兼收并蓄了民间艺术中想像丰富、生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我国古代石刻艺术在吸取外来文化时,力求民族化世俗化的独特风格。<br><div><br></div> “叠叠山峰朝彩阁,迢迢江水远清波。雕剜剐斫工奇巧,望像如生世不磨。”千佛崖摩崖造像历经千年,成为剑门古蜀道上一颗闪亮明珠。震撼之感,唯有亲临。(谢谢浏览)<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