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码记忆:连家船,消逝的帆影

龙马精神

<p class="ql-block">我知道及亲眼所见疍民连家船是在我童年的时候,那时自来水尚未能安装到家家户户,母亲洗衣服时总会带着大桶小桶的衣服去锦江道的大码头,我屁颠屁颠地跟在母亲身后。母亲在码头上找了一处地方洗衣,我坐在码头上看船,看水上连排停靠的连家船。有时连家船上我的同龄人会上岸来,与我在岸边沙滩上一起玩沙子,筑碉堡,捉泥鳅 ------ 渡船来来往往,有的船头晾挂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有的船尾升起袅袅饮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所认识的连家船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小学时,父亲的工作从龙海航运公司调到郭坑中转站。每逢寒暑假,我便背上书包到站里,边做假期作业边做家属工,以贴补自己及弟妹们的学费。父亲所在的中转站经常把广东汕头、潮阳等地的生活用瓷、硫酸瓮、松香、咸草榄、禾芒、打成捆的破布等货物,通过驳船运至九龙江岀海口,再盘下连家船运到郭坑码头上水。其运输过程很复杂,当时广东省的铁路运输还没全部展开,广东汕头、汕尾就靠水上运输,前往离铁路最近地方也就是福建郭坑。货品通过火车运往全国各地,连家船担任的便是内港中继的运输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石码的锦江段分布着众多的连家船。连家船靠岸齐整整的一字排开,一家连着一家,似乎是一座水上乐园。他们由<b>锦江社、龙江社和华青社</b>三个运输社组成。每当潮水进入江口,一条条装满货物的连家船依次离开向上游岀发。全家总动员,家里的父兄负责撑竿,将长长的竹竿一头插进水中,另一头双手紧握,从船头走到船尾,船便妥妥地离开岸边。当母亲的展开双桨,当儿女的掌舵。一家人齐心协力把家和承载的货物运载到郭坑的卢州古渡口,再经过郭坑搬运站的平板拖拉机一路颠簸,运到郭坑中转站的货场。连家船的船主们还须押车带货物清单到中转站签单,得到接收货物数量与外观完整验收后,他们的任务才算告一段落,发货单位才转帐发下运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父亲就是在中转站做仓管接收、发货的仓管员。时间久了我也认识了来自石码连家船的船主及其子女们,他们大多穿着朴素,勤劳而憨厚,言语不多,由于长期在水面上讨生活,走路有点与陆地上人走的较不一样。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位船主来中转站签单,顺便抱着一个小女孩过来。小女孩身穿大刀衫,双耳带着金耳环,紧拉着父亲的手。小女孩的装扮给我深刻印象,时隔多年依稀记得。</p><p class="ql-block"><br></p> <h3><strong>当年那位连家船船主,已上岸怡养天年。</strong></h3></br> <p class="ql-block"><b>当年的小渔家女已成邮递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碰到运气好的话,连家船把货物运到中转站交割完还可以返程,中转站从火车站下来的货物如高粱酒、粮食复制品、工业品之类回运到石码,或再转运至其他附近的终端站点,港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北溪桥阐的设立,把上游优质水输送至厦门,连家船也就断了这条水路货物运输,虽然还可以继续与其他港口来来往往,毕竟断了大宗运输业务;连家船的日子过得艰难许多。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延伸,铁路已贯通广东省,高速公路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网络状态,古老而又繁琐的水面运输每况愈下,再加上石码锦江道数十个古码头拆毁重建,这些连家船失去了停泊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2002年,连家船运输船队宣布解散,船上人员全部离船上岸,年老的退休,年轻的船家后生们上岸转行:有载客运营的,有踏人力三轮车的。一群曾经在风雨中来、水里中拚搏的疍民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茫茫人海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连家船船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nbsp; &nbsp; &nbsp; &nbsp;</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