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康巴的地理概念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指的是从康定至巴塘之间的这片区域。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康巴文化的深远影响,使得康巴文化的地域文化特色十分明显,这种特色从源头上就体现了康巴民族形成的复杂历史。由于以藏文化为主体的康巴文化在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两方面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个民族走廊上许多民族都留下了他们的痕迹,是文化多样性在边缘地区保留得最好的地带。康巴地区曾一度成为宗教的避难之所,因而苯教及佛教的多种教派在此都得以较好地保存了下来。我们在佛教中常见的“卍”万字符,藏语就叫做“雍仲”,因为这原本就是“雍仲本教”的吉祥符号,正面的银河系有四条美丽的旋臂,结构与标志佛的“卍”字符非常相似, “卍”就是顺应了日月星辰的自然转向。</p><p class="ql-block"> 康巴地区又处于汉藏交界的过渡地带,在藏式建筑中,也借鉴一些汉式建筑风格和传统,并有机地揉合到本地建筑之中,从而使康巴民居具有兼容的多样性。在建筑物的装饰和内部陈设中,则充分保持了藏式建筑的传统风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苯教作为一个本土宗教,它在青藏高原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因而,它对藏民族的影响更是渗透到了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它深深植根于藏族社会的信仰基础和文化基础中,使其成为藏族传统社会里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苯教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境况下产生的宗教,它的神灵观主要反映大自然对人们的制约关系,其教义至多不过反映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传说以及祈祷神灵的赞辞及降伏鬼魔的咒语。苯教是在“万物有灵”的思想上形成的多神教,神灵与神灵之间是并立的关系。 现在的苯教,是苯化的佛教,称为“博苯”(藏传佛教)。“博苯”的灵性建立在宇宙的现实界,有九位神创造了这个世界,并且掌控着这个世界的生、老、病、死等。如果信者经由各种法会仪轨及熟习这些法会仪轨,能够与这些神沟通,他就处于实现此宇宙主宰授于他的地位。苯教中取得灵性了解是基于“登则”之观念,其意即“宇宙律”。康巴地区随处可见的碉楼,便是与神沟通的通天塔,修的越高就越接近于神。以致于人们哪怕自已住地窝棚子,也要把碉楼修得高些再高些,可见碉楼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理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据史料记载可以追遡到汉朝。</p><p class="ql-block"> 理塘,汉为白狼地。历史上首次赴首都洛阳歌颂祖国强大统一政权的,是西南“白狼夷”部落首领“白狼王”唐蕞一行,他们在东汉明帝举行的宴会上演唱出颂词《白狼歌》,“帝嘉之,事下吏官,录其歌鄢。”由此而载入当时史册《东观汉记》及《后汉书、西南夷传》。《白狼歌》中的“楼让龙洞”,“与天意合”,说的就是修建碉楼,与天意合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理塘县的呷柯乡境内就有一座这样的碉楼,高在三十米以上,犹如敬天柱一般矗立在山包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碉体呈四方形柱状,基部较宽,向上逐渐收窄。</span>四周是很高的围墙,还有很多残垣断壁,很大一片。有一条人工修建的水渠,从山沟里顺着山梁一直通到碉楼院内。由于呷柯乡地处河谷地带,片石比较丰富,<span style="font-size: 18px;">碉体和围墙完全用片石砌成,砌艺精湛</span>。</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理塘县城南面的营官坝上也有四个碉楼。屹立在城中的那四座碉楼,在低矮的瓦房丛中显得那样的高大雄伟、有气势。一座在气象站附近;一座在青稞仓库对面,还有两座在下面的坝子上。天苍苍野茫茫之下,历史的沧桑感在碉楼掉落的泥渣痕迹里赫然呈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个碉楼排列位置与标志佛的“卍”字符非常相似, 有顺应日月星辰的自然转向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理塘县城地处大草原上,片石奇缺,只能就地取土筑墙。</span>筑完墙就把旁边的地下挖出一个大坑来,这种大坑在当时随处可见, 土墙成为理塘县城建筑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土墙经不起水泡,下基础还是要用片石,下好基础后,在基础两边栽上木杆,然后放两张墙板,将泥土倒入之间,用打墙锤将土锤紧,就这样一层一层往上打。但木杆长度有限,打到一定高度就只能采用汉族的箱式筑墙法,打完一箱,在上面担两个木棍,再把箱架上去,接着再打,因此碉楼的上半截就留下了一排排的孔洞。修筑碉楼要架很高的脚手架,比筑民房难多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把碉楼修建的那么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藏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块瑰宝,充分体现地理环境、历史因素、气候特点、宗教信仰对建筑装饰所产生的影响。藏式民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藏族人民不断地摸索总结,形成了厚重形态与多彩美丽的合壁。</p><p class="ql-block">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藏族的住房建筑大部分是就地取材,多用乱石垒砌或用土筑墙,用圆木搭架,上面夯土,因而只能修造成平顶房。在旧社会,康巴地区匪患猖獗,建房时需要考虑安全防御,因此藏房外形便修建成碉堡状,所以又被叫做碉房。平顶房(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项建筑,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平顶房。</p><p class="ql-block"> 理塘的农区多处于河谷地带,这里的藏式平顶房都是土木结构,用石头砌墙,圆木搭架,被用来作为柱头和框架梁木的大部分都是圆木,框架上摆上小圆木,组成了一个一个的木梁椽,铺上树枝或短木棍和木块等建筑材料,再用粘土覆盖上面,捶紧沾土防止雨水渗漏。 </p><p class="ql-block"> 条件好的人家一般都是三层楼房,楼下有个小院,一边是棚子,里面堆放农具、杂物,一边则码放柴火。主楼的低层是喂养牲畜的地方,通常都没有窗户或仅留很小的三角窗采光,比较昏暗。从独木楼梯上二楼,就是一间比较宽敞的房子,朝阳的一方开有几个窗户,比较明亮。正中是一个大的灶台,灶台上用白色的小石子镶着结构与标志佛的“卍”字符号,灶台后方的墙上用白色的石子镶有日月星辰的图案。台上有三个灶眼,可供烧水、熬茶、蒸普鲁、卓拿(包子、馒头),下有两个灶口,正面的用于添柴,侧面的可钩出火炭,烘烤郭洒(连麸面锅盔)、洋芋等。灶台左边是厨房,有一个很大的厨柜,上面摆放着铜锅、铜瓢、酥油茶壶、唐瓷盆子,盘子碗儿等生活用具,厨柜旁边是水缸。右边则是客厅,摆放着藏桌、藏床、也有一个壁柜,上面摆放的则是花瓶、龙碗,等装饰品,是待客的地方。三楼上是一个平台,向阳的一面设有经堂和晒太阳的晒台,另一方是堆放庄稼的棚架,拐角处是煨桑的香炉。中等的平顶房是二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屋顶的周围有80厘米高的护墙,栈四个角,形成一个小院落。</span>差点的就只有一层了,靠里的一面住人,靠外的一面养牲畜。</p><p class="ql-block"> 最小的平顶房,分布在理塘城区的几个自然村,由于这里建筑材料奇缺,人们只能是就地取材,到草坝上去砍草饼子,用草饼子砌墙,再用泥土盖顶,所以都修的很小,<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们就住在这个十分简陋的草饼子房里。</span>尤其是新街村,为节省材料,都是用的共墙,一排排地窝子式的草饼子房,紧紧地挤在一起。有的房屋没有窗户,仅有一门,靠灶台上的天窗采光,低矮昏暗,拥挤狭小。</p><p class="ql-block"> 理塘城区的建筑石料奇缺,因而大多数的房屋都是土墙,还有园墙几乎都是土墙,土墙上盖着草饼子,土墙与草饼子也可谓是理塘建筑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老百姓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室外保持石料和木料的本色,不加任何装饰,二楼住人的地方用黄泥抹平石墙上的凹凸,铺上地板。色调也很简单,只有室内烟熏的黑,墙上面粉画的白色图案,大门、窗楣及屋檐下用矿物质涂抹的酱红三种颜色。</p><p class="ql-block"> 晚上,人们靠点松光(松明子)照明。睡觉时以灶台为界,女左男右,人人一件藏袍,白天穿在身上,夜晚盖在身上。基本上就是“一间厨房里,人围灶台睡”。</p> <p class="ql-block"> 藏房的大小以柱头的多少来决定,常以十、十二、十六、二十四……四十五等若干柱头来定,柱与柱的中心距离一般为2米6左右,柱头越多,房子越大。</p><p class="ql-block"> 藏房具有稳固坚实,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青绿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酱红色,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座座藏房造型严整,风格粗犷而凝重。</p><p class="ql-block"> 修建藏房的地点大都选在依山傍水而朝阳的地方,依山而建。一座座楼房毗邻相接,高低错落有致,加之窗户门楣多着彩绘,画栋雕梁,气势非凡,甚为壮观。在平缓地带,这些藏房则形成村落,绿色的庄稼地,黄色的平顶房,构成一幅美丽而静谧的田园山水画。</p><p class="ql-block"> 藏房的大门普遍都开在向阳的一面,底楼开设的窗户少而小。二楼开设的窗户较多,光线较好,窗户上方有小木枋重叠突出窗外,既美观,又能遮挡雨水飘进室内。二楼房内用木板隔成若干房间,分别作食宿之用。部分藏房做有较大的壁橱,施以精致雕刻,二楼四周都以刨光的木板遮住石墙壁,其北面为两间棒柯,用于储藏粮食和财物。顶楼的经堂设置华丽讲究,经堂宽敞华丽,彩画彩雕精巧的巨大佛龛占去了一面墙,经堂内供奉着祖上传下来的唐卡、法器和高僧居留后留下的吉祥信物,神龛前摆放若干酥油灯。唐卡艺术是宗教教义的形象阐释,为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藏传佛教在藏区的兴盛发展,唐卡艺术逐渐融人藏族人民世俗生活中,超越了作为宗教膜拜的单一作用,开始满足世俗大众的多方面的需求,成为一种以宗教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的独特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藏族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切皆以方便操作,简单实用为目的,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筑方面也充分展现出他们的聪明才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双层屋檐。 </span>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以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屋顶护墙的脚线下的屋檐</span>与我国古建筑中的斗拱支撑构件类似,<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藏房建筑中就采用了斗拱技术。</span>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形成屋顶的屋檐,再在护墙上安放小木枋,在上面培上中间高两边低的土,用片石盖上护墙的墙头,又形成了二层屋赡。将护墙外侧涂成藏族人喜欢的酱红色颜料,就成为了藏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这种双层平行屋檐,更显庄严雄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门机关。藏房的院落和主楼都有大门,门与门框一船都要用矿物质颜料将其染成酱红色,一方面是为其美观,显得沉稳庄重,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防腐作用,延长其使用寿命。为了方便,大门一般都是向右手方开关,而就是这开关的门栓,也是机关巧妙。首先是在门框上预留一个孔,再在门的后面安放一个滑槽,然后在滑槽内装上门栓,门栓上一前一后各钻一孔,再在门板上相应的位置上也钻上两个孔,用细牛皮绳穿过门上的孔,系在门栓的孔上,这牛皮绳左拉开,右拉关,平时用起来十分方便。而在夜里或在遇到危险情况时,就会将主楼下预留在墙壁暗槽里的一根大门栓拉出来,将另一头插入门框对侧的方孔中,横别在大门后,这样在外面就无法开门了,厚重的木门非常结实,很不容易被打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独木梯。楼梯是</span>架设在楼房两层之间供人上下的交通工具,它可以满足人们通行于上下空间的需要,方便人们上下般运物件。独木梯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搬动和安放,最适合于藏式平顶房使用。藏族人有着背东西的习惯,平时搬运货物全靠背,如背水、背柴、背青稞等,而独木梯最方便背物上下,没有牵绊,用手扶住楼梯也好使力。独木梯还有防御的功能,如遇到危险,便将梯子抽回楼上,以阻挡前来之匪。独木梯大小不等,可根据需要来制作,象上二楼的主梯,宽度在50厘米左右,而上顶楼的小梯,则不足20厘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笕槽。楼上的生活污水需要排放,就要接一个笕槽伸出墙外,将污水排出墙外2米余远。笕槽是用一根较大的圆木做成,倒水的地方做成椭圆形瓢状,面积比较大,不致于将水倒洒在外。房顶的雨水也是通过笕槽排出,房顶的笕槽则较小而长,雨水不致于冲刷到屋基,笕槽两边的缺口低于楼面,以利雨水流走。在笕槽的尾端都要压上石头等重物,防止上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吊脚厕所。</span>最简便的厕所是在二楼内比较隐蔽的角落,在地面上留一个便洞,蹲在便洞上往下排泄,排泄物直落进底层的畜圈。也有层舍的厕所挑出吊在外墙上的“吊脚楼”,在修建房屋时事先在相应的位置上预留两根挑梁,砌墙时留下门洞,在梁上搭建一小木屋,在地板上开一便洞,就形成了吊角厕所,将大约60一70厘米的木板伸出便洞外的前后方,作为“遮羞板”,下面的粪坑免除扫清之麻烦。还有在墙外修建一个厕所间的,上下层两个厕所,上面的便洞下用一段空心圆木连接到下一层的便洞,两个蹲位相互错开,使上层污物能畅通无阻地落到底层坑粪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千年古老的雪域高城,经济也进入大发展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农牧民们也参与到经济浪潮里博弈,他们手拿计算机,腰缠藏式牛皮钱包,忙碌着各自的生意,走上了富裕之路。富裕了的老百姓,加之交通条件的改善,他们到濯桑等地去开采花岗岩条石,拆掉了低矮的地窝子式的草饼子房和土墙房,修起了高大气派的条石藏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藏居。</p><p class="ql-block"> 新房一改往日装修格调,既保留了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融进了汉民族的建筑风格,讲究大窗户,大客厅。窗户镶上漂亮的花边,装上大玻璃,显得富丽堂皇、金碧辉煌,漂亮大气,而且还采光充足。</p><p class="ql-block"> 理塘藏族民居的室内装修可谓是精雕细作,非常讲究,所使用的颜料有很多种,包括金粉、银粉、染料粉、广告色,首先在客厅的墙壁、横梁、天花板上画出图案,涂上颜色,待干之后,刷上清漆覆盖。彩绘雕饰把客厅<span style="font-size: 18px;">装扮得异彩纷呈。</span>描绘的内容大都是吉祥八宝图(宝伞、宝魚、宝瓶、白海螺、吉祥结、胜利幢、金法轮)和一些佛经故事。比如“和气四瑞图”,就是藏民族所钟爱的。画面由一头大象、象背上蹲着的一只猴子、猴子肩上扛的一只兔子以及兔子头顶上站立着的一只鸟组成,表示和平与和谐。还有“六长寿”的传统吉祥画,由岩石、河水、柏树、老寿星、仙鹤和鹿组成,意为长寿、幸福。</p><p class="ql-block"> 其它如卧室、 藏式柜、桌、门、窗,也是装饰的勾金描银,花花绿绿,尽显华丽富贵。各种陈列品如镶珠嵌翠的铜壶、法器、玉樽、金佛,更是烁烁生辉,让人心生敬意。</p><p class="ql-block"> 现在老百姓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在无形中慢慢改变着人们对生命含义的理解,认为人才是万物之灵,是生命最高的形式,是地球上万物的主宰,不再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修的藏房越来越大,一幢藏房所需石料、木料大约各需一、二百立方,在修建房屋及室内装饰上也都舍得花大价钱。院坝也都比较大,院内有花圃,载上花卉,各种艳丽的鲜花,非常漂亮,<span style="font-size: 18px;">楼梯也都修成了板式梯,既平稳安全,又显得豪华。</span>大门也都换成了铁栅栏门或是铁艺门,很是气派。</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藏族民居的基本建筑和农区城镇“屋皆平顶”的居住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有所区别的是,乡村的平顶房多数是拆了旧房翻新房,依然还是片石房,只是修的大了许多。而县城的平顶房却不再是土墙房,而是被越来越多的条石房所取代。不仅如此,有更多的人还使用上了厨、卫具,安装上了华丽的灯饰,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当然,社会形态、宗教观念、地理条件等社会和自然因素在民居中有着深深的烙印,而更为直接的原因却是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大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老百姓真正富裕起来了。今天,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玲瑯满目的家用电器与古朴庄重的藏式风格相应成辉。古老的藏式民居一一平顶房,已经融入到时代前进的大潮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