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香馋病”</p><p> 殷安</p><p> </p><p> 在晋源一带人们把“嘴馋”称做“香馋病”,这里的香字为晋源方言特有的读音,近似“肖”的发音,与普通话略有差异,“馋病”二字则读成sanbi,其中的“病”字在说“毛病”“病疴疴”“害寒病”等短语时亦如此,但用在“病人”“看病”时则为正常读音。“香馋病”一词多用于小孩,特别是见了好吃的东西特想吃且没个饥饱,吃不上时双眼紧盯、嘴唇微启甚至舌头不由自主地上下乱舔。这倒不是说大人没有这一毛病,只不过相对少儿他们善于控制自己而已。</p><p> 六七十年物质生活相对匮乏,人们见啥都香。记得,每至初夏一些与山里有亲戚的小朋友口袋里装着黝绿的酸毛杏儿,看着也酸溜溜的,但他们招摇过市举到你面前显晃时确实让人嘴馋,虽然不至于垂涎三尺,口水直咽还是有的。当时真羡慕这些幸运的小孩,只恨自己家为何没有人嫁到山上且没有一个山上的亲戚。好在我家屋檐下有棵高大的桑葚树,杏儿成熟时熏蜜甜的桑葚果也由红渐渐变紫,每日可以随意采食解解馋。桑葚成熟后不仅招蜂惹蝶还能吸引来成群的小朋友“围观”,让谁采摘全由我说了算,若允许上树采食就是最高礼遇了。一些在树下围观的,只能靠树上偶尔筛下来的果实解馋。有趣的是一些小朋友捡到果实后先把嘴边涂抹出来,然后再捡着吃,为的是在其他小孩面前炫耀一番。</p><p> 因嘴馋竟然还馋成了“病”?这也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现象。它不同于今天所说的“嘴馋猫”或“嘴馋病”,因后者仅是对某一食物的偏好,比如某一天特别想吃冰淇淋、热狗或某种水果食物。“香馋病”则不同,什么东西也想吃,包括桃、杏、梨、苹果、葡萄、西瓜、香瓜、黄瓜及西红柿(过去没有香蕉、橘子等南方水果)等;副食品及小吃则包括饼干、点心、面包、槽子糕、太谷饼、锅盔、月饼、冰糕、水果糖、葵花籽、爆米花甚至马饲料黑豆一概不拒;至于猪、羊、牛、鸡等各种熟肉制品更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说来道去,世上原本是不应有这个近似病态的现象存在的,皆为物质条件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无须医生所开药方医治。故此,医治的方法只能靠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时下,“香馋病”这一语言现象行将进入方言库,与此同时,“厌食症”这一新名词已悄然挂在人们嘴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