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县文化长廊

凡人絮语

<p>初到海南,这就是我对海南的印象。</p><p>海南的蚊子、人和文化</p><p> 在海南小住了一段时间,免不了到处走走看看,接触了一些人和事,颇有感触,印象最深的是海南的蚊子、人和文化。</p><p> 初到海南,海南的朋友向我们介绍海南四大名吃、四大怪,其中“三个蚊子一盘菜”,我们不以为然。接下来,深受其害,令我们不得不对海南的蚊子刮目相看。2010年冬,带三岁的小孙子住在三亚的山水国际小区。小区内草木繁茂,蚊子相当的多,小孙子被咬的遍体鳞伤,其中脚脖子处叮了个小包,不多时便肿起了一个大包,刺痒难忍。小孙子,说三亚的蚊子太可恶了,我再也不来海南了。</p><p> 今年,住在定安的椰风水韵小区。为了防蚊咬,我们买了蚊香、电蚊拍,都不见效,还是夜不能睡。无奈,大家又安了纱窗、纱门,张哥还封闭了阳台,还是抵不住蚊子的进攻,只好又买了蚊帐,可以说是全副武装了,稍稍安稳了一些。</p><p> 有一天,我们到南丽湖钓鱼,仅一个上午,我的腿上就被咬了十六、七个小包,其他同行的朋友身上也留下不少印记。谈起海南的蚊子,外来的朋友都有同感,热情、好客、敬业,招待客人从不手软,让人铭记于心。</p><p> 海南人热情、纯朴、实在。初到定安,结识了原定安中学校长叶育凯,我们常到他家闲聊,我们才知道岳崧路、弘诲路的由来,听他介绍定安文化、定安的风土人情,了解了两位先贤的业绩。叶校长在住房门前的空地里种了许多菜,韭菜、生菜、空心菜、茼蒿……,他告诉我们,这都是绿色蔬菜,要吃的时候就过来拿,给不给钱都行。有一次,我们和叶校长到他的老家新竹镇去摘椰子,正赶上下大雨。雨稍停后,叶校长的哥哥和老乡们绑竹竿、栓镰刀头给我们从椰树上往下割椰子,其情其景,令人感动。</p><p> 清晨,我和老伴到田洋村散步,赶上菜农正在下菜,我们问摘下来的豇豆卖不卖,菜农告诉我们,刚刚打过药,不卖的。我问他们,送到外地去,不也都打药了吗?他们说,经过冷冻,过了好多天,药就失效了,就可以食用了。多么淳朴啊,实实在在地告诉你真相。</p><p> 有一次,我们从琼海回定安,沿途有好多菜农筛选辣椒,好的装箱外运,差些的都淘汰了。我们要买一点,他们说啥也不卖,白拿可以,拿多少都行,给钱不卖。天下还有这么实在的人,多好的海南人啊,除了表达感激之心,我把仅剩的半盒香烟送给了农民兄弟。</p><p> 海南人淳朴、善良,但是有些懒散,满足现状,得过且过。无论是城里还是乡镇,沿街的茶座里坐满了喝茶的人,三、两元一杯,一坐就是一天。喝喝茶,打打彩票,这可能是一种文化,但却让人看到了悠闲的另一面。可能是天热的原因,海南人干活的节奏很慢,即便拔草,也要坐在小凳子上慢慢的拔,生怕把草儿惊动了。到政府机关办事,按机关的作息时间去,很少能找到人,知道内情的老乡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的习惯,难怪在海南到处都可以看到治理“庸、懒、散、贪”的宣传标语,真是击中了要害。</p><p> 每当我们和海南朋友戏谈他们懒散时,他们却振振有词,我们不懒的话,学大寨、学陈永贵开荒造地,把生态环境破坏了,你们还来海南休闲养生吗?虽是无理狡辩,却有几分道理,现在,大寨人都把虎头山改造成森林公园了。</p><p> 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海南,支持海南发展,赋予海南许多优惠政策,我们希望海南人更加勤奋,务实肯干,早日把海南建设成人间天堂。</p><p> 说到文化,海南人杰地灵,国母之乡、将军之乡……华侨之乡,古往今来,涌现出海瑞、王弘诲、张岳崧等才俊,近年来,海南开展书法推广活动,“百里百村”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大大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海南旅游,总感到缺少了一点什么东西。在各个旅游景点,很少看到卖图书的柜台,很少看到介绍海南情况的书籍,可能我是走马观花,孤陋寡闻,但不能不说这是海南文化的一点遗憾。</p><p>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愿海南的文化氛围更浓一些,愿海南更加文明美丽,早日建成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岛。</p><p> 2013年3月</p> <p>定安县位于海南岛中部偏东北,南渡江中游,距省会海口市中心34公里,被誉为海口的后花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定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明代礼部尚书王弘诲、海南史上唯一的探花郎张岳崧的故乡,也是海南著名的琼剧之乡、排球之乡。境内的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为海南人民坚持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定安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环境优雅,是养老的一块福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两年没来定安了,今年重返定安,发现定安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菜市场规范了,干净了;公交车更新了,更方便了;潭揽溪公园延河修建了人行栈道,县政府对面废弃的荒地修建了漂亮的兴安公园。丹桂公园的路旁,竖起了一排《定安县文化长廊》,系统的介绍定安的历史、革命斗争史、历史名人、文化遗产、风土人情、美食、……文化氛围更浓了。</p><p> 我复制了文化长廊的全部内容,把它介绍给朋友们,虽然长了一些,但你耐着性子看完,了解了定安,你会爱上这块热土的!</p><p><br></p> <p>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p><p> 海南人重视历史的传承和亲情的凝聚,节日特别多,在定安县居住,不时就响起鞭炮声,也不知过的什么节,老年节全村人都可以聚在一起大摆宴席热闹一番,更不要说祭祖和军坡节了。</p><p> 冼夫人文化节闹军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风情习俗,军坡节时,村村(甚至是全乡镇、全县)都要选一个较大的场地来“装军”演戏,贩卖土特产( 这恐怕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吧)。闹军坡时,婆祖巡游、道士跳神舞、上刀山入火海、装神穿腮等举行一些独具海南特色富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动,让人大开眼界。两年前,在县城冼太夫人庙旁的第三小学操场,我曾亲历了一次闹军坡的活动。人山人海,热烈隆重,婆祖巡游时,大大小小的车辆,浩浩荡荡的人流,使我不禁想起“文革”中庆祝最新指示发表和武斗游行的场面。最血腥的是“装神穿腮”,一根两米多长、手指粗细的白钢棍从装神人的腮帮子穿过去,两边有人扶着。这个场面太血腥、残忍了,今年正月十二的军坡节活动,我不忍再去。</p><p> 活了七十来岁,除了见过为毛主席和华主席举行的庆祝活动,还没见过如此规模的全民参与的庆祝活动。冼夫人是谁?为什么在民间享有崇高地位?经向当地人请教,查了一些资料,才对冼夫人有所了解。</p><p> 冼夫人(512 ——602),又称冼太夫人,岭南圣母,名百合,岭南地区俚人领袖,高凉郡(今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新区电城镇山兜村)一带俚人。“俚”为壮族古称之一,故冼夫人为壮族人。冼氏世代均为南越族首领。冼夫人生于梁武帝初,20岁时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经常与冯宝一起处理政事,平息了广东地区汉越冲突,増进了民族和解,并招了海南岛各族部落归附梁朝。在中央王朝(自汉元帝始)放弃了对海南岛的实际统治权后,冼夫人奏请梁武帝在海南设立崖州,恢复对海南岛的实际统治,使海南岛划入中国版图。冼夫人不仅在协助梁、陈及隋朝治理岭南方面业绩辉煌,而且她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一员勇冠三军的猛将。她在反对地方割据和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煊赫的战功,得到皇朝的信任,逐渐上升为有权调动指挥部落六洲兵马,雄据一方的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她一心为国、赤诚爱民的崇高精神,使动乱的南北朝时期的岭南一隅得以偏安,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文化普遍提高。</p><p> 冼夫人毕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成为爱国的典范,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赞誉。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冼夫人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p><p> 2018年4月5日</p> <p>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海南省海口市、定安县等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清代咸丰年间,琼剧在吸纳外来戏曲艺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更新,光绪二十三年(1897)前后,军戏、青楼戏衰落,并入琼剧班,形成文武大班的体制,琼剧中分出文戏佬倌和武戏佬倌两大系统。民国时琼剧编演文明戏,变革唱腔,向写实靠拢。新中国成立后,琼剧迎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行当体制精简为生、旦、净、丑、末五大行。 粗狂质朴是琼剧唱腔的特点,腔由字生、音域宽广。不仅有着优雅舒展的腔调、悠扬宽阔的旋律,且体裁丰富多彩,既有高亢激越,也不乏委婉缠绵。</p><p>2008年6月,琼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br></p> <p>  母瑞山位于定安县南部,方圆100多里,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是琼崖革命的重要根据地。母瑞山是土地革命时期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独立师三大领导机关的驻地。1928年3月,国民党蔡廷锴师抵琼“围剿”琼崖革命,琼崖军民反“围剿”受挫。同年底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文明率部转移到母瑞山,开辟革命根据地,第一次保存了革命火种。1929年6月,红军独立团在此成立。1930年4月,中共琼崖“四大”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召开,作出发动“红五月军事攻势”等重要决议。8月,红军独立师在母瑞山成立。同月,琼崖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母瑞山召开,成立第二届琼崖苏维埃政府。</p><p> 1932年7月,国民党广东政府警卫旅陈汉光部到琼“围剿”琼崖革命根据地,红军反“围剿”失败后,冯白驹率中共琼崖党政军领导机关和警卫部队100多人在母瑞山与敌周旋、坚持斗争,最后剩下25人。在坚持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后,于1933年4月成功突围,第二次保存了革命火种。</p><p> 母瑞山在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中举足轻重,不愧是琼崖革命的摇篮。</p><p><br></p> <p>  王弘诲 “ 奏考回琼”始末</p><p>  琼州是王弘诲的故乡,它四周环海,离京城较远,足有万里。各级官员常年都不来此地,文化教育不发达,那时海南没有设立提学道,海南儒生要横渡琼州海峡,长途跋涉到雷阳(今海康县城)才能参加院试。交通极不方便,途中又多盗贼,走这么远的路去参加院试,既要花费很多钱,又极为艰险。官吏情况和老百姓疾苦常被掩盖。此种痛苦没人过问,王弘诲当官后,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深知琼州儒生渡海应试的艰辛。隆庆四年(1570)王弘诲在翰林院任实录馆纂修时,便开始向皇帝递交关于解决琼州儒生渡海应试艰辛的奏疏。万历四年,朝廷招考贡士,王弘诲主持会试,于是借机再次递交《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他在奏疏中如实历述海南儒生赴考的艰苦,请求万历皇帝在海南设提学道,依甘肃的作法,在海南设立院试考场,让海南儒生就地参加考试。奏疏得到皇帝恩准,下旨施行。从此以后琼州儒生都在琼州应试,不需再踏海历险。后人把此称为“奏考回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