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心灵的抵达和栖息

微笑的百合花

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到这里,和大家进行写作方面的交流和探讨。说真的,此时此刻我非常地紧张和忐忑,为什么呢?因为在座的都是优秀的、资深的、在教学上卓有成效的专业语文老师,有的还是我当年的同事、朋友,曾经给过我很多帮助和指导。但是,此刻你们在台下,我在台上。我怎么能够不诚惶诚恐,如坐针毡?<br>个人能力水平有限,写得不好,讲得不动听,恳请大家予以谅解,也请大家像老师对学生一样,多多批评指导。 本人周玉萍,现在永顺一中工作,每天主要的任务就是和文字打交道。我天天敲键盘,所写的文字有两个类型,一个类型是公文,计划总结、文件方案、请示汇报……公文有套路,但也十分严谨,要求字字推敲。这类文章大家用得不多,今天暂且不提。<br>还有一类文章是工作之余的舞文弄墨,是抒发情感、记录生活、宣泄情绪的一种需要和习惯。目前,我已经发表了50余篇散文、诗歌,加入了湘西州作家协会,获了一个省级的奖项。还有一个永顺县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的虚名。今天斗胆来到这里班门弄斧,主要的期望是抛砖引玉。要是等我的分享完了,有老师说周玉萍的文章也就那样,我肯定写得更好。然后真的开始写作,今天的培训就成功了!<br>首先,我得向老师们坦白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是语文老师。虽然我很早就得了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但我一直在教的,是美术课。其中,在三中就教了八年的初中美术。以前总跟人说,是干了八年抗战。让美术老师来讲写作课,我们的坊主王芳老师,真的非常有胆量。谢谢您的信任! 我今天的分享,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字美好且低头,跟大家谈谈教师写作的必要与可能;第二部分:机缘走上写作路,介绍一下本人从美术老师转型为文字工作者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八年“种豆”话收获,分享自己写作八年以来的几篇“得意文章”,聊聊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过程;第四部分:名师引路促成长,借用一个从一线教师成长为省内教育写作大家的例子,说说论文、专著等与大家息息相关的文章的写作、投稿方法。同时,还介绍几个我们永顺县内写文章写得较多、较有名气的一线老师,为爱好写作的老师,鼓鼓劲,加加油。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文字美好且低头。我将第一个内容做如此定义,是受到作家雪小禅的书《我只向美好的事物低头》影响,我认为,文字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事物。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它的表现力非常强,可以事无巨细的详细描摹,可以气势磅礴地歌颂抒发,也能够简练概括地定义指向,可以天马行空,也可以冷静严谨,与图画、音乐等形式相比,有着独特的无穷的魅力。所以,很多很多由小说改编来的电视剧、动画片,很多都难以超越原著,很难得到原著作者的认同。老师们,你们都是语文老师,每天都是和文字打交道。不论当初选择学习语文,是因为一定巧合或者是生活所需,还是因为喜欢语文而选择语文,你们在教学之中,天天诵读文章,分析字词,体悟文字背后的感情,对于文字的魅力肯定我的感悟更深。 下面,我们来聊聊语文老师为什么要写作,也就是语文老师进行写作的可能与必要。我找到了曾经的湖南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陈白玉的几点论述:<br>一、教师写作可以促进阅读。写作和阅读是联系在一起的,很少有哪位大作家在成为作家之前,没有进行过大量的阅读。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对于语言文字的要求更高。在写作之中,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不知道选用什么词语、怎样的写作方式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的效果。孔子说,教,然后知困。其实,写,然后也可以知不足,有的放矢的阅读会更有目标,也更有动力。曾经,有朋友说,小周,你的文章是一种自然淳朴的风格。看起来是一种褒义。我知道,其实是因为我的词汇不够多,文化的底蕴不够深厚,很多文章也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怎么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闭关修炼,埋头苦读。<br>二、教师写作可以增加写作体验。语文老师经常要教学生写作文,比如告诉学生写文章要凤头、豹尾、猪肚,开头漂亮、结尾有力,内容充实;告诉学生文似看山不喜平,不能过于平铺直述。等等,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如果老师自己多写几篇下水文,多一些自己取材、构思、写作的过程,指导起来肯定更加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自己写作,对学生也是非常好的一种示范和引领。比如说,团结报社的记者欧阳文章在一中教语文的时候,他的学生就很傲气:我们语文老师文章写得真好!<br>教师写作可以促进教学反思。这主要就教学论文、反思之类的教师写作来讲的,写作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也可以促进教师关注别人的研究和探索,获得更广的视野、更新的角度。 第二部分,来谈谈我自己走上写作之路的经历。可以说,我写文章、发表文章,乃至从一个美术老师转型为办公室文秘,纯属是机缘巧合。 大多数人在学生时代,都有过当作家的梦想。大学时代,我读的是小教大专班,美术专业,但是报考了汉语言文学的自考本科,我的毕业论文,本来就是想写当时非常出名的一个女诗人,叫翟永明。她写的诗歌想象非常奇特,非常晦涩难懂,但也很有意思。后来因为找不到足够的资料放弃了,但是却留下了一个文学梦。这首诗《午后的一堂课》,就是我在中国美术史的课堂上的信笔涂鸦。 毕业之后,因为工作的原因,家庭的原因,我有很多年没有进行过正式的文学创作。但是因为性格孤僻,离群索居,更多的时间花在画画、看书上,时常将生活中的随思随想写成文字。有一段时间,沉迷于新浪博客,在博客上写了大量的文字,没有章法,不上台面,但是在博客上关注了很多湘西地区有名的文人。比如,大画家苏高宇,吉大文学院的田茂军,当时在湘西职院教工艺美术的才女关洁,还有就是对我的写作影响最大的九妹。 九妹,可以说是我走上写作道路的指路人,或者说是偶像、目标。<br>九妹本名王菊平,保靖人。她曾经也是一名乡村教师,后来改行,现在文化部门工作。她从2001年开始写作,十多年坚持笔耕不辍,获过几个散文大奖,在省市报刊和文学期刊上发表了散文数百篇。目前,九妹已经出版了散文集《叠梦》和文化散文集《古画之美》。从十年前开始,我就开始在团结报副刊上读九妹的文章,她写的很多关于养花、读书、观景和生活的文章,告诉我,除了上学时写的作文,还可以这样写文章。可以说,我走的路,很多是她曾经走过的,是她用自己的写作指给我的。用咱老师的话说,就是一个榜样的力量。 工作之余的写写玩玩,我只当是业务爱好,打发时间,从来没有要投稿、发表。走上这条路,完全是一种巧合。其中的契机,是曾经参加的一次培训。2011年11月,湘西州教育局组织通讯员培训,要求学校安排一个人去。但是那位老师当班主任,工作丢不开,就换了我去。当时,我完全是抱着去打酱油的态度,但几堂课听下来,发现教育新闻写作也不难,当年获奖的几篇文章,好像自己也能写得出来。尤其是刚参加工作时的一个同事,好像当年也不是特别突出,也在那次获了奖,对我触动很大。培训结束后,因为空闲时间多,就开始学写教育新闻。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发表新闻作品,是在湘西教育网。学校搞一个禁毒宣传,校长向玉兴亲自上场给学生讲解,教科室主任王晓勇拍了一张照片,让我看到了,就加了一段文字,往培训时得知的投稿邮箱发出去。运气好,没多久就发出来了。当年学校的年终考评,还因为这篇报道,加了一分。我也得到了领导的表扬。 学会了新闻投稿,散文投稿就是水到渠成。我发表的第一篇散文是《雪花的快乐》,时间是2012年2月12日。这篇写兄弟姐妹之前的感情文章,能够发表出来,得感谢团结报一位不知名的编辑。<br>当时,我把这篇文章发到了团结报新闻投稿邮箱,不知道是哪位好心的编辑回复我:文章写得不错,请投给副刊编辑石健。并把石健老师的邮箱告诉我。我想,要不是好心编辑告诉我,我可能一直把散文往新闻邮箱里投,负责的编辑没有看到,稿件石沉大海,我可能会一直认为是自己写得不够好,甚至是没有写作的天分。多来几次,也许就没有再写下去的勇气了。 这么多年以来,我投稿总是抱着消极等待的态度,通过邮箱发出去,能发则发,不能发下次继续。虽然说稿子被枪毙的时候很难受,但从来没有想过要通过私人关系联系编辑。这么多年的投稿经历告诉我,大部分的编辑都是负责的,很少因为私人关系安排上稿。我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团结报社女编辑石健编发的,但我仅因读书活动匆匆见过她一面,没有过更深的交往。感谢石健老师!也借这机会告诉想写作的老师们,投稿其实很简单,编辑对读者大多都会鼓励和栽培。有兴趣的老师,因各种原因耽误了的老师,尽管拿起笔来,大胆地写,大胆地投稿吧。也许下次见面的时候,您就有很多已经发表的作品了。 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业务选手,八年来也发表了50多篇文学类作品,虽然都停留在湘西州内没有冲进省级报刊和文学期刊,但是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并因此有了才女的头衔和一定的声誉。可能,这就是王芳老师给我今天的机会的原因。 老师们,写作八年,最深刻的感悟就是:写作是一个有风险的行业!<br>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写作会展露出笔者的生活、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家世背景,甚至情感生活,有一种把自己的衣服剥光送到众人面前,或者是把自己的祖宗八代抬出来显摆的感觉。我有一个曾经的同事,一个很优秀的语文老师肖和汉,爱好写作,但他写的作品大多是小说,他说在小说里,作者可以藏得更深,看不出你是谁。 但是写小说就真的安全了吗?不知道大家是否关于莫言的一个典故。莫言的作品背景大多是家乡山东高密,人物角色也大多以父老乡亲为原型。有一次,他的一个亲戚就找到他的父亲,说是莫言在小说中把自己丑化了,怎么解释都不听,硬是和莫言的父亲吵了几架,还结下了世仇。 有段时间,我喜欢写诗歌,就是因为诗歌很短,不会把自己的隐私展示给大家。其中一首诗,就是表达这种想写但又怕写的情绪。请大家看看。<br>(留几分钟时间给老师们阅读) 不过今天,我是抱着一种非常虔诚的学习和请教的态度来的,把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了清理和统计,选了几篇较为满意的,按题材分成了分类。恳请大家像批阅学生作文一样,进行圈点品评,为我找找差距和不足。 第一类是,童年、故乡、亲情。这是一个写得非常多,但是始终不过时,能够赢得很多共鸣的题材。 首先,请大家看看《我的小桃树》。这是我写过的所有文章中最喜欢的一篇。<br>这篇文章写的,是老家房子前面菜园里的一棵桃树。围绕桃树,写到了童年的很多回忆,乡村生活的平静,食物的匮乏,童年的天真和美好,十分值得怀念,发表出来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也有网友抬高地说,可以选入语文课本。<br>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是对已经去世的爷爷的怀念,而且抱着一种十分复杂的态度。和当年的很多老人一样,我家爷爷有些重男轻女,对我和妹妹的态度,和对叔叔家两个儿子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两个弟弟嘘寒问暖,对我和妹妹则是爱理不理的。爷爷住在我家隔壁的时候,木板壁上有个木条做的窗口,我们经常看见爷爷偷偷地给两个弟弟吃好吃的东西。因为心里不平衡,我也从那窗子里爬进去,拿过他的东西。之后的很多年,我都无法理解,心里有很多的怨恨和阴影。等到真正长大了,才明白,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不管你是否能够接受,它都是客观存在的,融入你的过往,成为你的一部分。如果你否定它,其实也是否定你自己。 接着,请大家看看这篇被选入《学习强国》的一篇具有乡土特色的散文——《大背篓、小背篓》。<br>背篓对湘西人来说司空见惯,但是外地人未必习惯。这篇文章,一开始从宏观的角度,写了背篓产生的由来,背篓的种类和用途,背篓的制作过程,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背篓给人带来的便利,和艰辛。自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并不是最出色的,之所以能够上学习强国,是因为很有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有朋友告诉我,表现湘西本土特色的散文,在编辑那里很受欢迎。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写写土家族的文化,尤其是很多即将消失的风俗和技艺。 这篇文章,题目延续了读师范时的一篇作文题。作文的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语文老师表扬我,说我标题写得好。其实这标题不是我自己写的,而是从哪本作文书或者散文集上看到的,或者是依葫芦画瓢仿写的。十多年后再写同样的题材,才算是有了真正的感悟。这里,特意选了几句话,和大家分享:<br>冬日瑟瑟的风里,我常抬头看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失去绿叶掩护,枯瘦的枝丫像极了伸向天空的根。偶有不舍离去的几枚小果,摇曳着坠在枝头,为蓝天白云间的剪影增添了轻快的节奏,却难改风霜岁月的沉默与凝重。<br>小时候,我特别崇拜父亲,觉得世界上几乎没有他办不到的事儿:父亲力气大,他搬的杂木柴又长又直;父亲会种地,薅草、挖地又快又好,庄稼总比别人家多收几斗;父亲很有威信,常有人找他写介绍信再盖上大红印章,乡里乡亲争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到场了总能调解到双方心平气和。<br>看着父亲单薄的身材,如壑的皱纹,我感觉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痛!军装照里风华正茂的父亲哪里去了?曾经能够扛起一座山的父亲哪里去了?相信所有困难都能够解决的父亲哪里去了?身躯上的衰老是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而这样从内心里开始的衰老,是不是超负荷付出之后的疲惫和虚脱?是不是经历过太多挫折和绝望而又在拼命坚持的必然结果?<br>终究,我没能长成另一棵树,站在父亲的身旁,为他遮风挡雨。 此页停留一分钟,让观众自己看,不说话。 我的写作中,常见的第二个题材是写景、状物。这是初中、小学语文课中,常见的作文题。因为景物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在分析写法的时候,十分清楚明白。 就从这篇《兰花洞探幽》说起。兰花洞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类型的溶洞,在永顺县芙蓉镇保坪村附近,可能很多老师也到洞里玩过。这个洞确实很美,洞口在一个深坑里面,洞口处有一条瀑布从地面落下来,形成小桥流水一样的景致。洞里冬暖夏凉,有陡坡平地,也有暗流明河,和很多石灰岩溶蚀形成的钟乳石,十分奇特,美观。 这里,我也节选了一部分文字,请各位老师点评。<br>第一段中,我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说法,来描摹各种石头。<br>第二段,我用了一些四字词语或者成语,写洞里水和岩石的形态,还加了一个神话传说,为自然景物,赋予人文色彩。<br>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这篇文章,当时也给兰花洞带来了一段时间的热闹。据兰花洞的洞主说,我的文章在团结报发表之后,很多人慕名来看兰花洞,将照片发到网上,兰花洞也为此红火了一段时间。可惜的是,因为修高铁,兰花洞已经被封闭,再已经看不到了。 接一来,请大家看一篇写松柏牡丹的散文。松柏有牡丹,我也是结婚几年以后才知道的。我爱人的老家在松柏,寨子里很多人家都种了牡丹花,有白色的、淡紫色的,和大红色的,每次回去,我都要到人家屋前屋后去看,去拍照片。我知道,松柏街上有一家人种了一棵粉色的牡丹,很娇艳,真的是传说中的天姿国色。从松柏到龙头的路旁,有一棵湘紫斑。种在人家门外,花型大,白色的花瓣内圈有紫色的斑纹,非常漂亮。每年我都要算准了时间去看花。不过,那个寨子有很多狗,经常卧在那棵牡丹花旁边,充当护花使者。有一次我只顾拍照,还差点被狗咬了。 今天,我们到场的是语文老师,我们的分享以文本为主,请大家直接看文本吧。老师们,是不是看到了课本上一些范文的影子?所以说,我的写作还是语文老师教的,不是美术老师。 对于这类文章,我的感悟是,慢慢走,欣赏啊!我们的生活真的需要慢下来,或者说有选择性地慢下来,行色匆匆之间,怎么等待得了一朵花开的美好,怎么欣赏得了一片云彩的变幻? 我常写的题材,还有就是生活琐记和生活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心情的跌宕起伏,用文字来记叙和表达,也是一种积累和纪念的方式。这类题材,在各类报纸的副刊上十分常见。 先和大家看一篇《荷锄杂记》。写的是自己利用乡下学校宿舍露天大阳台种菜,后来干脆利用业余时间学当农民种猕猴挑的事情。中间,有喜获丰收的喜悦,也有人工锄草时,这边还没有锄完,那边又长出来了的烦恼。工作生活中的轶事趣闻,写成文字,是报刊的边角的装饰,也是日常生活的调节。 下来两篇,是对生活的感悟,或者说是情绪的抒发,每个人的感悟都是独特的,有的感悟也能引起共鸣。我自身比较喜欢重读我的这些文字,因为这些文字发自内心深处,让人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安详。<br>这篇《被遗忘的日暮时分》很适合在黄昏的时候读:暮色霭霭,倦鸟归林,望着那一轮渐渐西沉的落日,望着天空宏大而协调的色彩变化,远处的山川、河流,近处的建筑、树木,一点点被抹去细节,最终只剩下一幅剪影,不论你心中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情绪,不论那天有着怎样精彩或者颓丧的往事,都会随着夕阳沉沉坠落,趋于宁静。 这篇《向孤独的人致敬》,适合一个人的时候读:<br>孤独的时候,也是自由的时候。<br>我没有见过一个不孤独的人,会发出耀眼的光芒。<br>孤独是需要能量的,孤独也能够蓄积能量。向孤独的人致敬! 此页停留一分钟,让观众自己看,不说话。 读书笔记也是我想写,并且乐写的一个题材。 我这人喜欢看书,但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且胃口很好,很多书拿到手上不看完都很难放下。我看书没有什么目标,完全是随着自己的性子来,有的时候兴趣来了,也会记下一些读后的感想。湖南教育、团结报等报刊,都有专门的读书专栏,可以发表读书笔记。这里,我也列举了五篇已经发表了的读书笔记。两篇为读外国畅销书的感悟,一篇是读周国平旧书《妞妞》的感动,一篇是对西南联大的追溯,一篇是读《论语》、钱穆《孔子传》的心得体会。 这里,以我最近的一次阅读经历,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读书的过程与收获。<br>女作家李娟祖籍四川,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在新疆9建设兵团,跟随母亲在阿勒泰地区生活多年,写作有《我的阿勒泰》《遥远的向日葵地》《九篇雪》等作品,曾获多项国内散文大奖。我最初读到李娟的文字,正是在一本年度精选散文集上面。觉得和自己读过的作家刘亮程、苇岸的文字有些相似,都是写荒野之中人类的寂静生活和丰富的内心感受,但李娟的文字更有年轻人的活力。后来,在舅舅家的书柜上看到李娟的《羊道三部曲》,就毫不犹豫地拿回来捧读。后来,又像顺藤摸瓜一样,买了她的《冬牧场》。 我写的这篇《跟着李娟去游牧》,分为上下两篇,每篇都在两千字以上,是今年暑假完成的。因为刚读完书,感触深,写的时候非常快,可以说是酣畅淋漓,其中下篇先写,只花了两三个小时,孩子睡个午觉的时间。<br>投稿出去了,我也有些担心,因为稿子太长了,编辑会发我们这样的草根作者的长篇大论吗?在我差不多绝望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了电子版的报纸,心里真的是感激又感动。老师们,这就是发表长文章的8月26日、9月2日的团结报,大四开的报纸,也占了版面的三分之一。不过,也只有自己知道,中间的过程太难了。 李娟的牧场系列,是她寄居到哈萨克牧民家庭之中,用两个大半年的时间,全身心融入游牧生活创作出来的,以一种深入参与的方式,写出了牧民带着牛羊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游牧生活是非常艰辛的,环境十分恶劣,物质极度匮乏,生活十分单调和艰辛,人们的态度却很乐观,认为一切苦难都是理所当然,寻找着苦难生活中的欢乐和温馨。李娟的写作方式比较冷峻,她尽可能地客观描述,很少煽情,很少摆明自己的态度。语言也很优美,结构上不是特别严谨,读起来很轻松,有一种跟着书本旅行的感觉。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 我觉得买书、读书是件很划得来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一本书只要不是特别的精装书,一般也就是几十块钱,几十块钱可以买到几十万字,差不多就是作者毕生的思考、感悟和经验,如果化为己有,真的是现在巨人的肩上。而且阅读尤其是纸质的深度阅读,能够让人全身心投入,完全沉醉到书本之中,获得一种内心的纯粹和平静。十天不读书,便觉得自己面目可憎。且不说收获,阅读的过程本身就很美。 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五个方面,是关于新闻消息、通讯和征文的写作,这类文章像是命题作文或者是提供材料的作文,内容最接近社会生活,针对性和实用性最强,用来分析文章的构思、选材、行文,较为典型。这也是我认为自己写得较多,较好的一类。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发表在《湖南教育》上的一篇新闻特写,湖南教育里称为新闻小故事。<br>故事从我参加的一次培训说起。时间是2013年的下学期,我在湖南科技大学参加初中生物教师的适岗培训。那是一个为期一个学期的脱产培训,安排了专家讲座、实验操作、现场参观、影子实习等丰富的内容。邀请了很多国内外的大师,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的生物教研组组长。不愧是来自一线的优秀老师,他对教学动过很多脑筋、花过很多心思,讲座的时候没有讲什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摆上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自制生物仪器设备,让我这样的一个外行看得瞠目结舌。在看西洋镜一样地看过热闹之后,我把课堂上的见闻一一记录下来,投往湖南教育。第二天,就收到了编辑的回复:说她也被文章里陈老师的“绝活儿”吸引住了。 今天,我斗胆把这篇《教具达人秀绝活》打印了出来,发到了老师们的手里,请大家以专业语文老师的角度,予以品评。有老师愿意吗? 接着,和大家交流一下获永顺新闻奖报纸类特等奖的作品《漂洋过海来看你》。永顺新闻奖是由县委宣传部组织评选的,每年评选一次,分为报纸类、网络类、电视类新闻和理论文章多种形式。永顺县的新闻从业人员很多,有宣传部、报社、新闻网、电视台的专业记者,也有各个单位的兼职通讯员。我能获得特等奖,我觉得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宣传部为了鼓励一线通讯员,鼓励大家多写稿,多宣传。所以,有兴趣的老师,也可以加入通讯员的行列。<br>PPT里面,这张是我领奖之后的纪念照,这张是文章发表的版面截图。 不过,这篇《漂洋回来看你》我真的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和精力。<br>文章的主人公是香港乐群慈善基金会创始人萧庄先生和他的太太徐冰洁。我到一中没多久,就听资助办的王复河老师说过这两位老人。之后几年,每年5月和11月萧先生来一中看学生、送资助金的时候,我都会以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身份去拍照和收集资料。两位老人看起来非常和蔼,穿着也十分朴素,但是做事情很认真,每次和学生座谈、上课,萧先生说的很多东西,其实对成年人也很有益,要是有时间的话,我也坐在学生后面认真听。<br>那几年,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他们的通讯,并收集了很多萧先生、萧先生的讲座和受助学生的资料,但因为各种事情一直拖着。直到2015年秋天,州学生资助中心需要关于资助人的典型材料,我才在压力之下,灵感闪现,以当时非常流行的歌曲《漂洋过海来看你》为题,并抓住了萧先生注重受助学生思想开导这个特殊点,完成了征文。后来又去掉了材料的格式,加入了很多具体的细节,完成定稿。 这篇通讯,我以一个萧先生给学生讲课的场景开头,用语言描写,营造出很强的现场感,也突出了人物与别人不同的特点。因为新闻要的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br>第一部分,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几年来的观察,介绍了萧先生的生平事迹,在慈善事业上的投入,以及外貌、性格特征,和在永顺捐资助学的工作情况,让读者萧老先生的情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第二部分,主要写的是萧先生在思想上开导、勉励学生的事迹。其中分成两块,一块是写总体情况,萧先生把学生集中起来以上课的形式辅导,一块写萧先生以一对一方式鼓励学生的具体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我通过采访学生、查阅学生的笔记等方式了解到的。<br>第三部分,是写萧先生资助学生、教育学生的成果。<br>这篇文章能够获奖,一方面是因为标题比较新颖,人情味比较浓,文章结构清晰;另一方面就是文章的选材和立意比较好,主人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很强,目前一般爱心人士和社会团体做助学工作,都重在助学,在思想开导上做得少,但萧先生不仅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好,十分值得借鉴和推广。 在和大家聊聊征文的写作。现在的征文活动开展得很多,有各种各样的主题,主办的单位有各种级别,各个地方都有。例如,我的偶像九妹,参加湖南作家网主办的潇湘杯征文比赛获一等奖,获奖的散文叫《一面湖水》。之前湘西地质公园主办了一个征文,我们永顺万坪小学的高翔老师,得了一等奖。<br>征文一般带有宣传、歌颂的意味,写征文需要符合相关要求,迎合主办方的需要和口味,所以有很强的局限性,划定了条条框框。征文要和别人比,要猜测主办方的喜好,这是我所不擅长的,我也很少参加。<br>之所以参加溪州新城的征文,是因为主办方是宣传部和溪州新城指挥部,收文章的人是永顺新闻网的记者、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彭建国,他是我老师,刚走上写作之路时,一遇到难题就打电话问他。老师要我写,我肯定得完成作业。 但是,要怎么写呢?歌功颂德类的文章,不想写得假大空,不想写得背后有人搓脊梁骨,就必须找准角度,必须写出底蕴和文化。这个问题很难,2016年暑假,我思考了很久很久,查阅了很多关于溪州新城的资料,也到现场去感受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查阅过类似的征文,最后,把角度放在了人们对于城市的梦想和追求上面。<br>咱们湘西地区,到处是山,居住在高山峡谷的人们,生活、出行都不方便,很多人对于繁华的大城市,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于是,我的征文,不再把目光放在新城还没有建设出雏形的工地,而是联系到老县城的拥挤,老司城的沧桑,和深山老林居住的偏僻,不再把歌颂宣扬的对象对准县委领导,而是梦想建设美好家园、追求幸福生活的永顺人民。在行文上,也避免了之前细腻、淳朴等风格,尽可能写得雄壮、大气。后来,被征文活动筹备组推荐发表到《团结报》上,遇到很多领导、朋友,也说我这篇《追梦》写得好。 不过,我倒觉得,这篇文章,其实非常适合朗读,适合在晚会活动提振精神。在此,也节选了一小不分,请各位专业人士批评指正。不好意思,献丑了。 从我列举的几篇文章里,大家也已经看到了,写文章有的时候是随手拈来、心之所至,更多的时候,确实一个慢慢地整理思维、理出思路的过程,立意选材、剥茧抽丝的过程很苦,但是历经山穷水尽,终究会迎来柳暗花明,那种感觉,真的很美。 我今天的分享,第四部分是名师引领促成才,分享几个和大家非常贴近的例子,告诉大家教师写作可以怎么做,可以给自己带来哪些实际的好处。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名师: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的语文老师:方西河。<br>别看他就是一个小学语文老师,仅仅中师毕业,但是他已经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南教育》等国家级、省级的权威性的教育期刊发表了论文、评论、新闻500多篇,指导学生发表习作200余篇,出版了专著《写成一位名师》,个人事迹在《湖南教育》专题报道。更牛的是,他是商丘师院、衡阳师院、桂林师专、贺州学院的国培专家,受邀在省内外讲座100多场,一个小学老师,登上了大学的讲台,还到很多地区,给通讯员、中小学老师做过讲座。<br>我是2012年在湖南教育报刊社组织的通讯员培训上认识方老师的,之后也得到过他的很多指导。这次接到了王芳老师的邀请,第一个就是向方老师求助,听了他的很多有益建议和看法。方老师写的论文,很多都是来自教学之中,对咱们一线教师有很强的借鉴意义。<br>现在的职称评定,论文也是重要的一个内容。每年评职称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为论文发愁,到处求人,花钱。论文怎么来的?其实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深,大家完全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此,我选了方老师的两篇小论文。 请看方老师1993年发表在《岳阳教育》的论文,《两画“喇叭图”》。<br>《观潮》这篇课文,我小时候学过,对于钱塘江大潮的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对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就知道因为受地形影响,外宽内窄,潮水堆积在一起排不完,越堆越高。但是到底宽窄的差距有多大,没有进行过深究。方老师的这篇文章,通过课堂板书中的两个“喇叭”图,也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对大潮有了更为理性、准确的认识。<br>各位老师在教学中也可能有一些疑惑和思考,都可以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写出来,也许就成了一篇体体面面的论文。 再看方老师这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教育评论。<br>这篇论文的选题也很草根。学校图书室的图书流失,是大家可能看到过的一个现象。可能有的人的反应是发一通感叹,抱怨学校管理不规范、人们素质不高,方老师却对图书流失的现象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原因,写出来的文字虽不是十分高大上,但也反应了一种社会现实,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受到编辑的青睐。<br>其实,我们身边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很多,比如学生涌进城之后村小、教学点的资源处置,教师的福利待遇,还有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都可以进行评论。《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等教育报刊,都有专门的版面刊登教育评论。 方老师的专著《写成一位名师》,就是对他自己进行教育写作的一个经验总结,前面的两篇论文就是选自这两本书。请大家看这本书的目录。专著其实也是积少成多、日积月累的成果。 然后,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写写生活感悟之类的随笔。这些文字,对于大家这样的语文老师,肯定是轻轻松松,随手拈来。永顺县内在写作的人还是很多的,比如被称为文学湘军五少将之一的于怀岸,以写小说为主,有《青年结》《白夜》《巫师简史》等作品;现在《诗刊》任编辑,出版过两本诗集和一本散文集的诗人刘年;还有写歌词的向远。我们教师队伍之中,毛坝学校的龚洪生老师、万坪小学的高翔老师都发表过很多散文,还有一位叫做黎爱民的,写过很有很有湘西特色的小说,应该也当过老师。 其中,高翔老师一直在坚持写作,在各类的报纸上发表的散文、诗歌非常多。我认为,他比我写得好,比我有才华。请看他的这篇《乡愁里耶》。 俗话说,后生可畏。我们桃子溪学校刚毕业不久的李田田老师,喜欢写诗歌和童话,她的笔名叫小辫子,有组诗被《诗刊》2017年9月头条推出,在《湖南文学》《散文诗》《星星诗刊》等多家纯文学刊物发表诗歌和童话多篇。<br>李田田的写作,应该是一种纯文学作品的创作。这里也选了她的几首小诗,请大家欣赏。 现在的写作,基本上都是通过邮箱发邮件的方式进行投稿。我把团结报的几个常用邮箱整理在这里,想投稿的老师可以记一下。然后就是,《湖南教育》杂志社新增了一期文学刊,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投稿。 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个人水平有限,班门弄斧,请多包涵。想继续和我有所交流的老师,可以加我的微信号;想读我的更多文章的老师,请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