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见说石桥行不得,年年春雨上苔衣—</span></p><p><br></p><p>引文保碑文:</p><p> 泗河多跨梁桥位于邹城市太平镇村尹沟西1000米,东西向,横跨泗河,是一座平板式石墩石梁桥,结构牢固。全桥77墩77孔,长165米,宽5米,加上两侧引桥总长335米。桥墩由石块砌成,桥面由长方形花岗岩条石铺设而成。该桥建筑宏伟,气势如虹,是邹城境内历史悠久、跨度最大、结构完整,建筑风格充满了地方的特色,是研究本地梁桥建筑、乡土风情的实物例证。</p><p><br></p> <p> 每次坐车去济宁,行至济邹路尹沟大桥段,车窗外古老的泗河在此地化为南北流向,极目北望,隐约可见一道石桥横亘泗河之上,偶尔有一两行人驻足,后来得知这座桥唤作——尹沟古桥</p> <p> 泗河顾名思义源自泗水,流经泗水、曲阜、兖州、邹城、济宁、微山注入南阳湖,全长400多公里,流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它的上游主要接纳了泗水县泉林镇陪尾山麓泉群之水和上中下游大小支流30条(左岸11条,右岸19条)的涓涓细流,可谓“百川西到湖”啊!</p> <p> 泗河之于孔孟之乡的意义如同黄河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她有哺育黎庶抚慰众生的一面,同时也具摧毁良田阻碍交通的一面。临水架桥,筑堤通渠,千百年来人民想法设法的践行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这样一座座土桥、木桥、石桥等应运而生。</p> <p> 如今随着“泗河观光路”(西岸已经落成,开车好像可以直通泗水)工程的逐步落成,泗河更是跟随新时代的步伐重新进入人们的眼帘,泗河上的桥梁也随之焕发新颜。说到桥,古往今来在泗河上到底架设了多少座桥梁已经不得而知,自隋唐开始至清代末年乃至现今,一座座石桥几度沧桑,建了毁,坏了修,能一直保留自今并仍能发挥作用的可以说寥寥无几。</p> <p> 尹沟古石桥自明代初期建筑以来,历经600多年的光阴。古石桥位于泗河东岸的邹城市太平镇尹沟村西,因故石桥被命名为"尹沟桥"。河对岸现是济宁市高新区接庄街道东郑庄村地界。两岸河内堤角大约一公里的距离,河堤内大部分为二滩地,有的地方一年两季的种植农作物。水面宽窄不一,架设石桥之地水面长年有近百米的样子,当然旱季水量会更少些。整个石桥东西长约150米(含部分引桥和路)。石桥共有71孔,每孔桥大约2米。桥面铺设使用三类材料。桥东部41孔全部使用长约2.08米,宽约0.48米,厚约0.48米的石灰岩(青石)横向10块平铺为桥面。桥上可同相行驶或错开行进两辆老式马车。石桥中间3孔为水泥板铺成的(据当地老百姓说,这3孔桥是日本鬼子侵华时先破坏后重修的。)桥的西部共27孔,全部为长宽厚与桥东部一样尺寸的花岗岩石铺成(估计此石为后世人补修所用)。桥墩均为石匠们精心打制的方石砌垒。迎水面和背水面的桥墩均为三角块石上下一般为3一一5层叠砌。石桥东西引桥接地面处中间为长条石,两边是小块石统一铺成并作为护桥功能延伸的部分。桥面至桥墩底部垂直高度最多有1.5米左右。沿石桥两侧的河滩底部2--3米处也均为毛石铺成,可充当保护桥墩的作用。这种石桥的建筑在现代大型施工设备一应俱全的情况下尝有难度,在明代那个年月建桥其又难度可想而知有多大。(摘录自尹新中先生文)</p> <p>(断裂的条石)</p> <p>(附近发现残损的碑冠)</p> <p>(桥上北望可以发现很多野生动物)</p> <p>(网上查了一下叫做“黑水鸡”不知道对不对,但至少证明这几年生态环境在慢慢恢复)</p> <p>(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p> <p>(石桥远望)</p> <p>(2020年夏天雨水丰沛,泗河水漫过古石桥)</p> <p>(古石桥附近撒鱼的村民)</p> <p> 如今的它还顽强的展示着其不屈不挠的精神,默默的承载着岁月的流失和人们的践踏。桥下流水潺潺,仿佛记录着六百余年桥上行人的欢声笑语、喜怒哀乐,它的确是年老体衰、老态龙钟了。或许有一天它将完全失去其实用价值,但那何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重生呢……</p> <p>附:</p><p>你站在桥上看风景,</p><p>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p><p>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p><p>你装饰了别人的梦。</p><p>……</p><p><br></p><p>(泗滨苇影)</p> <p><一></p> <p><二></p> <p><三></p> <p> ——古邾 岳书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