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克格勃,全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俄文: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英文:The Committee of State Security),简称КГБ,与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和以色列摩萨德,并称为"世界四大情报机构"。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以实力和高明而著称于世。克格勃前身为捷尔任斯基创立的"契卡(Cheka)"及斯大林时期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下属的国家安全总局,前苏联早期的情报机构契卡将总部设在彼得格勒(圣彼得堡)霍瓦亚大街2号;1918年苏俄政府迁都莫斯科,契卡总部也在1920年迁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卢比扬卡广场11号。1991年苏联解体后,改制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其第一总局另外成立俄罗斯对外情报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个特殊组织机构——克格勃,它的前身是全俄肃反委员会(全名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特设委员会”),其设立初衷是对付大批抵制新政权的旧官吏们,后来其功能演变为清除国内政治异己分子。它与苏联G始终的七十余年历史中,与阴谋、恐怖相伴生。毫无疑问,它绝不仅仅只意味着“令人不寒而栗”或“神秘”、“恐怖”,它的产生、发展和消失,都鲜明地打上苏G统治这一特定时代的一切特征。可以说,克格勃的历史就是一部颠倒黑白、制造冤案、刑讯逼供、滥杀无辜的历史。直到今天,曾经在克格勃中任职少校的大帝,仍然娴熟地运用克格勃的一些手段对付正治异己。领导这个部门的人,被视为在苏联最有权力的人。对于喜欢玩弄权术、嗜好掌控人们生死那种刺激感的人来说,这个职位颇有吸引力。然而吊诡的是,这个职位往往也会断送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的性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Feliks Edmundovich Dzerzhinski)1917-1926</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917年10月20日,捷尔任斯基领到一项任务--创建并领导全俄肃反委员会。当年12月,“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特设委员会”在彼得格勒的豌豆街2号诞生,人称“契卡”,它就是后来令世人闻之胆寒的KGB前身。捷尔任斯基无疑是最合适担任这个职位的人选,他的革命生涯中一共七次被捕,坐牢时间长达11年,没有人比他更知道沙皇俄国专政机关的漏洞在哪里。捷尔任斯基出身小贵族家庭,身材挺拔修长,面容清矍消瘦,山羊胡子、夹鼻眼睛外加他的彬彬有礼,一幅标准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只有他那双眼睛能暴露他的身份,--有人这样形容他:“那双深陷的眼睛闪烁着狂热信仰的冰冷的光芒。他从来都不眨眼,似乎他的眼皮是瘫痪的。”从那时起,那冰冷的眼睛一眼不眨地在苏联各地站了70多年岗,捷尔任斯基是KGB系统领导人中,惟一死后在苏联国内各地有塑像的人。捷尔任斯基堪称完美的布尔什维克。列宁等知识分子领袖,流亡海外时就从来就不缺钱花,工农出身国内成长起来的很多同志们,胜利后很快开始追求生活品质,而捷尔任斯基生活下去只需要三样东西:面包、清水和工作。他只有办公室,没有家,他从不看戏,也不看电影。捷尔任斯基没有看到这一幕。1926年7月20日,49岁的捷尔任斯基及时地累死在工作岗位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因斯基/明仁斯基1926-1934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26年7月30日,在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逝世10天之后,缅因斯基被任命为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局长,他的性格完全不同于捷尔任斯基,他的前任精力过人,有自己鲜明的见解,不被列宁喜欢也不被斯大林喜欢。缅因斯基虽然身体虚弱,但任劳任怨敌地永远紧跟领袖。他一脸浮肿地拖着病体拎着沉重的皮箱,走在神采飞扬、旁若无人的列宁身后,他一脸倦容地指挥手下抓捕斯大林认定的各行各业的敌人。自1927年始,在捷尔任斯基去世之后,和托洛茨基及反对派的斗争就交付给了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缅因斯基在这个斗争中是完全不择手段的。一次,有个人找到了托洛茨基的某个亲信,说他有办法弄到胶版誊写器来为反对派复印他们的文件。可就在此时,政治保安局的人来搜查了,认定来人是弗兰格尔的旧军官。于是,就向全国宣布:反对派是和侨居国外的白俄反革命分子有联系的。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个所谓的旧军官是国家政治保卫总局派去的奸细。1927-1928年间,所有知名的反对派人士,大概共有150人左右,全都在国家政治保卫总局代表的监督下被从莫斯科驱逐到边远城市去了。在1929年,缅因斯基奉命组织了把托洛茨基逐出俄罗斯的行动。缅因斯基在任内发动以下案件的审判:"沙赫京案件"(1928年的"顿巴斯沙赫京矿区资产阶级专家的破坏性组织案")、"工业党"的系列案件(1930年的"工业部门破坏活动案")、"劳动农民党"案件(1930年的"农业部门破坏活动案")、"孟什维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局案"(1931年的"资本主义在全国复辟案")。1934年5月10日,60岁的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因斯基因心脏病死在岗位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3.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戈达,英语:Genrikh Grigoryevich Yagoda)1934-1936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亨利希·格利戈里耶维奇·亚戈达(俄语:Генрих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Ягода/英语:Genrikh Yagoda,1891年11月7日-1938年3月15日)苏联国家安全部门首脑,联共(布)中央候补委员、委员,国家安全总政委,一级集团军级政委。1934年2月10日亚戈达被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同年7月10日,在明仁斯基去世两个月后,被斯大林任命为内务人民委员,司掌苏联国安大权。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被刺身亡。由此案,开始了肃反运动。掌管安全部门的亚戈达自然成为肃反运动的第一位直接负责人(其后继者是叶若夫和贝利亚)。当月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即因涉嫌"谋杀基洛夫"被亚戈达掌管的安全部门逮捕。次年1月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受审。在这次审判中,亚戈达迅速处决、流放了许多人,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却只被判处了十年有期徒刑。直到1936年的第一次莫斯科公审,亚戈达才将二人判处极刑,并于同年8月25日监督了对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枪决。虽然在肃反运动初期亚戈达逮捕了大批人员,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侄女,但需要指出的是,其中许多无辜者后来亦被其释放,这一点是叶若夫和贝利亚所做不到的。由此可以看出,亚戈达一方面是出于护卫党和苏维埃政权、打击反革命分子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己人在其位、身不由己的政治压力而指挥清洗运动的,并没有夹杂多少攫取权力的个人私心,这是他与其后继者的不同之处。因此,常常看到的是,亚戈达游走在镇压和保护之间的钢丝绳上。对此,斯大林在1936年9月25日给政治局委员的一封电报中评价道:"亚戈达显然在揭露托洛茨基一季诺维也夫集团的工作中未能出色完成自己的任务。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在这项工作上延误了4年时间……"1935年11月26日被任命为国家安全总政委。因肃反不力,1936年9月26日,亚戈达被叶若夫取代,旋即调任人民邮电委员。1937年1月29日亚戈达转为预备役。同年4月3日被撤职,5日被捕。翌年3月,在第三次莫斯科公审中以叛国罪和阴谋推翻苏维埃政权罪与布哈林一起受审,最终"供认" 参与托洛茨基集团、德国间谍,杀害高尔基、古比雪夫、明仁斯基,谋害叶若夫、谋杀基洛夫等罪行,并于13日被判处死刑,两天后,也就是1938年3月15日,被枪决。其妻同年6月16日被判刑,当日即被枪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4.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1936-1938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 935年至1939年,他在当选秘密警察最高指挥的同时又是苏共党政控制机关的委员。叶若夫的身体上的缺陷(比斯大林还要矮整整一头),他的外号是"有毒的侏儒"或"血腥的侏儒"叶若夫同样因无条件效忠斯大林而闻名。这从他1935年撰写的一片演讲稿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那篇被认为"是大清洗的导火索"中,他阐述了将异己的思想划归为"极其危险的暴力恐怖主义"的观点,在1936年9月26日,他被选举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代替了前任亚戈达。同时又成为了中央裁决委员会(锄奸团)的委员。在他的统治下,大清洗活动达到了高峰,将近半数的政治人员和军事指挥人员因"不忠"或"叛逃"的名义被草草逮捕并处死。甚然,连监察部门叶若夫也不放过,NKVD和GRU都遭到了审查。许多雅各达任命的官员或被枪毙,或被送入古拉格,相对应的是他亲自任命的人都"幸免遇难"。叶若夫因出色表现,获得了"苏联人民最喜爱的人"的称号,有座小城改用他的名字命名。米高扬同志开始这样祝酒:"要向叶若夫同志学习斯大林式的工作作风,就像他过去和现在向斯大林同志学习那样……"1938年1月9日,党中央作出《关于错误地解雇因反革命罪被捕者的家属这一事实的决定》,接着,全会一致呼吁"不要无充分理由就控告人,要把犯错误的人与破坏分子区分开"。大搜捕转到了内务部系统,叶若夫刚换上的人被统统清洗。4月,叶若夫兼任水运人民委员,贝利亚协助其内务部的工作。11月,叶若夫向斯大林写了长长的忏悔信,半年后,叶若夫招供了自己的罪行:德国间谍、托洛茨基阴谋集团成员、谋杀斯大林。1940年2月4日,枪毙叶若夫。(未完待续)</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