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时光(十五)千里巡演一路歌

秋实.高德贵

<p class="ql-block"><b>  我 的 中 学 时 光 (十五)</b></p><p class="ql-block"><b> 千 里 巡 演 一 路 歌</b></p><p class="ql-block"> 春天好,好在她新年伊始为四季之首;好在她“一年之计在于春”赋予人们希望。春光美!美在她让山河靓丽,天地灵秀;春光美,美在她花红柳绿,草长莺飞。</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七年的春天,终于没有舍弃我。当我有心欣赏她的靓丽的时候。已经是“春归四月无觅处”的暮春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了村里“文革风云”的磨难,我重又踏上了上学的归途。这条走了无数次的路,今天走来格外开心。土路两边,“叭勾墩”、青青菜、酸帮芽、家雀脑袋(注:老家野草和野菜的俗称)凑热闹似的挤在一起。肥头大耳的蒲公英像打游击一样这儿一棵,那儿一棵。伸直胳膊把它那黄色的花蕊高高擎起。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路两边一望无际的麦田,暖风微微,绿浪滚滚。“三月十五没老过鸹”。这当儿正是麦苗起身的时节,别说“没老鸹”就是大雁站在里面也难得看见。看这麦苗的长势,又是一个丰收季。</p><p class="ql-block"> 又见到久别重逢的同学,拜见了敬爱的老师,投入学校的怀抱,倍感亲切。由于停课闹革命,既没有因误课被老师责罚,更没有补课的烦恼。然而,一件新的更重要的任务正等待着我。</p><p class="ql-block"> 经过了一年多的东突西杀,我们学校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消停了许多。一部分同学徒步串联;一部分同学自甘逍遥归隐田园;一部分同学在学校坚守阵地。形势瞬息万变,新事物层出不穷。都市里的大专院校,纷纷成立文艺宣传队,到基层演出。旨在“唤起工农千百万”。我们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应运而生。因此我到学校不久,就被吸纳为宣传队队员。</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由十四名同学组成。男女演员同学各六人,还有谭光彦和谭云海两位同学用二胡组成的“乐队”;翟继涛老师出任我们的领队加编导。为了达到教育人民和鼓舞人的目的,那个时期的节目,必须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还要带点儿火药味。没有剧本翟老师就亲自编。演员都没经过专业训练。从形体动作到说唱表演,翟老师都要手把手地教。</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们的文艺节目抓紧排练的节骨眼上。忽然得到一个消息。说山东大学毛泽东主义红卫兵当天晚上来齐河演出。为了提高我们的演艺水平,翟老师特意让我们前去观看学习。听到这个消息,大家无不手舞足蹈,欣喜若狂。从我们学校到老县城。有35公里路程。那时候,唯一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算自行车了。大家东借西凑,好容易搞到了六辆自行车。</p><p class="ql-block"> 不偏不倚,一个男生带一个女生。因为我用的是大姐的“大金鹿”。所以老师安排我带六一班的“千斤”刘登娥。从我们学校到桑梓店是一段沙土公路,坑坑洼洼。我的自行车发挥不出它的优越性。可是一过桑梓店,就是铮平的柏油路。就像在泥潭里艰难跋涉终于踏上了坦途一样。过往的汽车又少。我如鱼得水,撒欢似地冲在前边。竟然还敢“大撒把”!</p><p class="ql-block"> “山大主义兵”果真名不虚传。统一的演出服——摘掉领章帽徽的草绿色军装。脚穿解放鞋,腰系武装带。英姿飒爽,虎虎生威。节目的精彩使人叹服。演出的激情使人心动。更可贵的是,他们刚到我县。就能把本地实际以艺术形式展现在舞台上。仅此一项,就比刚组建的县文工队更胜一筹——省里的最高学府群英荟萃,挑选这么几十个人还不容易。县城一行,不但享受了“山大”主义兵的艺术盛宴,晚饭 ,还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吃过的西红柿炒鸡蛋佐餐的蒸米饭。比上海串联时的“酱油拌饭”美味的多。晚上下榻齐河三中教室的水泥地面上。这里与齐河县造纸厂毗邻,泛着白沫的臭水味道使人窒息,大个的蚊子的贴身陪伴使我们辗转反侧。观看节目的兴致以及大米饭的美味全被这好客的蚊子一扫而光。</p><p class="ql-block"> 取到了山大主义兵的真经。回到学校。我们在翟老师的带领下,对原有的文艺节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p><p class="ql-block"> 改编后的文艺节目, 更加突出了政治色彩。表演艺术“手眼身法步”等各方面也有很大提高。舞台调度更加大气磅礴,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也呈多元化。</p><p class="ql-block"> 宣传毛泽东思想是宣传队的主旨。“老三篇”(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是我们的重头戏。但是通过艺术形式呈现舞台,达到教育人民和鼓舞人们的目的,可要大动脑筋。我们就采用朗诵、歌表演、天津快板穿插进行。增加了观赏性,提高了趣味性。 另外 演出顺序也做了适当调整。为了宣传队统一演出服,老师还特地到齐河县的驻军“八七二二部队”借来了军装。</p><p class="ql-block">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声令下,即刻出征!我们演出的第一站是原来的齐河县靳家公社(现在划归济南市济阳县)。我们带上简陋的乐器——两把二胡,一只笛子,竹板板和碰铃。像乌兰牧旗轻骑队一样出发了。不过乌兰牧骑轻骑队是骑马,而我们却是步行。我们排成一字长蛇阵。一个男同学在队伍的前头。高挑着“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队旗,我肩上挎着学校唯一的一面大军鼓。还有一位同学拿着大军镲排在我的后面。从学校到靳家公社一路前行。走村过店擂鼓打镲。虽然这“军乐队”单调了点,也引来众多乡亲观看。真像大兵进村儿一样。</p><p class="ql-block"> 在靳家公社是我们的首场演出。从老师到学生,大家都极为重视。决心一炮打响来个开门红。 每一个动作都细心的演练。队形的变换都反复的切磋。台词也背得滚瓜烂熟。当时我担任报幕员(相当于现在的主持人)虽然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但面对外地第一次登台亮相,还是不免有几分打怵。在幕后看着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心里咚咚直跳,嗓子眼儿里像火灼一样干渴。然而真的走向前台。心里反倒平静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演出以东方红歌舞表演开场,全体演员穿着摘去领章帽徽的草绿色军装集体亮相。在二胡和笛子的伴奏声中边唱边舞。动作潇洒自如舒展大方。舞台调度多彩纷呈。最后的集体造型独出一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演出过程中,我们的节目还穿插了靳家公社当地的一些内容。把革命历史歌曲《工农兵团结起来向前冲》老调新唱。把当时的公社书记的名字编入了台词。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震撼了全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演出的“压轴戏”,是《大海航行靠舵手》。第一遍唱词是台上演员载歌载舞。到最后一遍是示意台下的观众一起合唱。台上台下歌声雷动、浑然一体。我们的演出在群情激昂的氛围中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靳家公社,我们的足迹还到过杏园儿等附近的几个村庄。受到所到村庄群众的一致好评,演出成功更增强了我们信心。接着我们“马不停蹄”南下“桑梓店”,东进“大吴乡”(桑梓店公社、大吴公社原来都隶属齐河县,后来划归济南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大吴公社,我们去过“大庄”,到过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李云汉的故乡一一大吴公社小店村。为了慰问烈士崔振英的母亲崔妈妈,还专程到过前八里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前八里村是一个不足300人的小村庄,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它的位置。如今,他却由于烈士的英名而闻名遐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午,我们一到前八里村,顾不得歇息,就去崔振英烈士的墓前祭扫。没有鲜花和祭品,我们的心里只有悲痛和敬意。一抔黄土,埋葬着烈士的英灵;没有墓碑,他的名字却刻了在人们的心中。1966年几月几日的一个下午。一个孩子在水库边不慎落水,命悬一线。在这危机时刻,16岁的共青团员崔振英听到呼救声。忘记了自己不识水性和娇弱的女儿身,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几次把孩子举出水面,当他用尽全力把孩子推上岸的那一刻。自己却耗尽了全身的力气沉入水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天晚上,我们特地把崔妈妈请到台上。我们的演出也特别地投入。不但表演了原有的节目。而且还加演了一个特别的节目——表演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崔振英是我们的好榜样》歌词唱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崔振英是我们的好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手捧宝书心向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学《毛选》,学到半夜不觉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越学她心里越亮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最后一站,是去寻访王世栋烈士的英雄事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67年 </span>5月31日晚,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济某部守卫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的战士王士栋,冒着狂风暴雨,排除了横卧在铁道轨上的障碍物,确保了大桥及列车的安全,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 我们伫立在烈士的墓前。凝望着横卧在黄河上的洛口大铁桥。听着身后呼啸而过的列车。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是英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了它。他将和欧阳海烈士的英名一样。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英雄的光荣史册。</p><p class="ql-block"> 历时近两个月的乡村巡演,我们顶着烈日,脚踏热土。辗转四个公社几十个村庄,行程千里。象东凤,传颂毛泽东思想,似春雨,滋润乡亲们的心田。晒黑了皮肤,练就了铁脚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毛主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伟大指示。也为我的中学时光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黄水奔流逐逝波,遍地英雄唱齐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唤起民众千百万,千里巡演一路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 0 2 0 年 1 月1 8 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