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学者专家万依先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有幸在老领导万依(1925-2016)身边工作几年,他的音容笑貌、以身作则、孜孜以求、谆谆教诲及严谨务实的学术研究态度,使我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曾写了一篇文章准备在《人物》或巜读书》杂志上发表(亦经万老审阅首肯),但终未成刊。</p><p class="ql-block">今天整理时发现这篇拙文,特以述心誌,深切怀念离开我们5年的故宫博物院学者专家万依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宋代文人叶绍翁在他的《游园不值》诗里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色满园关不住,</p><p class="ql-block">一支红杏出墙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来是作者描写春光,旖旎可人的景色的,而后来都被人理解为描写爱情的诗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它蕴涵着一种哲理,即有生命力的事物,是不可遏制的。爱情是这样,其他事物也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阅览室及外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春天,我带着十足的好奇心去拜访万依先生,听说他过去是某区街道办事处主任(县团级),现在竟在故宫学术机构任副研究馆员,从事明清宫廷史和音乐史的研究,著作甚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引起了我的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采访我,不值得,不值得”,他谦和地挥挥手,眉宇间透出真挚的表情,习惯地用手拢了拢满头银发,推开了办公桌前的窗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室外,雀鸟啾鸣;院内,杏树花开。春光融融。</p><p class="ql-block">“在繁华都市,有这样的一角之地,坐下来搞学术研究,真是太棒了。”我情不自禁的赞叹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你想错了。说实话,以前我担任着图书馆(副馆长)的行政职务,要想在办公室作学问,几乎是不可能的。全馆的业务问题,经费问题,库房维修问题,安全、卫生问题.....。再有回答各式各样咨询,有的面谈,有的要写回信答复。有人看不懂宫殿里悬挂的楹联写信来问,也要认真回答,为青年同志看稿等等,都是应该做的,也是乐在其中。但却要花时间,所以在图书馆工作是看不了书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我看您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还有成本的著作,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哦,你不知道“,万老接过我的话解释道,“这应该说是不容易的。我的黄金时间是,下班后,晚间看完新闻联播后到十二点左右,因为第二天还要上班,不敢再晩了。另外是星期日、节假日和每年20天的休假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老停顿一下接着说:“我多么羡慕我的同龄的一些老友,每天写写字、看看书、散步,打拳、买菜,和老同事谈谈天,和孙辈嬉戏。春天的公园,夏夜的马路,秋风里的黄花,冬季郊野的踏雪......我真羡慕。但这一切只能浮想一下:以后有时间一定去。只是这个时间总不能到来。老伴常说,等你有了时间可能已经动不了啦。”万老说到这里无可奈何地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望着他额头和眼角的丝丝皱纹,由衷地佩服他的那股子钻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早已听到了对万老的一些传闻:前年单位组织老先生们去北戴河疗养。他还带着数万字的文稿,除集体活动的时间以外,只要是个人活动时间,他一概稳坐宾馆,贪婪地改着稿子,不到开饭时间不会罢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有意问万老是否是这样?</p><p class="ql-block">他只是淡淡一笑,好像这算不了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86年初,中央电视台节目里,请山西古文字专家张颔教授辩认并解释“气生道成”四个篆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视主持人的编后话中曾提到您第一个去信说明此问题的,答案和张颔教授的见解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老解释道有这回事。山西省某县文化馆发现一块文物匾,上面刻着四个古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电视节目编导说找了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都没认出是什么字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心想,连我这个非古文字学家都能认,哪能古文字学家不能认识?我随即写信附上答案后来播出了。这算不了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老,听说您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能谈谈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依望着我,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下意识地自语道:谈不上什么不寻常的经历,和大家都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仿佛听到他心底的深沉的喟叹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依1988年63岁了。青年时曾学过篆刻、音乐、西画,毕业于华北文法学院中文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解放后到北京市西单区政府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他因工作关系认识了当时负责筹备首都博物馆工作的朱欣陶同志,当时组织上允许他选调业务干部,朱知道万依的爱好后,调他去搞首都博物馆筹备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领导上不但不放(“不放”在当时也是一种好意),反而认为他不安心工作,就将他下放到基层去锻练。党员当然要服从组织分配。他按捺着想干专业的满腔热情,去自己改造自己。</p> <p class="ql-block">在“大跃进”年代里,为了改造自己想干专业的思想,奋力工作,不知有多少不眠之夜,整天和街道居民(主要是退休职工、家庭妇女)战斗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依工作热情,无人挑剔;群众关系,平易近人。如果对一个期望在行政方面有所作为的人,他会“心安理得”地干下去的。但是一个人对某种事业发生兴趣时,想把他从思想上“改造”掉是相当难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专业干不成,业余总还是可以吧。再隐蔽点,他一到下班时间只要能脱身,他总要跑图书馆或奔书店,坚持看书学习两个小时,星期日、节假日,从不间断对历史专业书籍的学习,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只有晚上——第三个单元(当时晚间都要开会或办公)以后的时间,才是他自由耕耘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万依结合本职工作,研究过北京史,明清两代北京地区基层政权机构的形式、性质,面貌、特点等等,并兼喜书法、音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那些积累多年的笔记本、资料、文稿等,在“文革”中因是“走资派”,被造反派全部抄走了,现在也不知下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干校、三年插队,这样更为深刻的“改造”,在农村为贫下中农刻了不少图章,写了不少字。但是兴趣还是没有改造掉。回城后分配到另一个“街道革委会”,因是旧区委回来的,总是被人另眼看待,又不会趋炎附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对很多问题看法不同,总怕我们“走资派”再走,所以处境是困难的。于是“旧病复发”,还是想到博物馆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党中央的拨乱反正,“老九”方敢抬头。他出于对故宫博物院的感情,以一篇《论郑板桥的书法》的文稿为“敲门砖”,进入了故宫博物院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注:右起:吴空、胡锤、万依,左一:周苏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依到研究室工作后,有的同志对他能否胜任是表示怀疑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过去和居民打交道怎能做研究工作;有的认为,来故宫没有三年时间,不能有发言权。但是组织上交给他第一项任务是写新的《故宫博物院导引》(注:是时任国务院最高领导指示要求完成的),他满怀信心地接受了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凭着过去研读历史和常来参观故宫,对故宫有所了解的认识和基础,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两万字的初稿,并且通过上级领导、学者专家的批准和好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无疑地对他是一次实力的检验,同时也是对有社会偏见的人的一次有力的明证。</p> <p class="ql-block">万依系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中国清宫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兼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北京卷副主任,《燕都》杂志编委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已经在《史苑》、《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南京史志》等刊物上发表有关宫廷历史、宫廷音乐及研究书法的论文数十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为大型叢帖《三希堂法帖》撰写的序言,有许多是过去在他人著述中,从未有过的新的独到见解;出版专书有日文版的《中国的名笔》;还有以他为主和有关同志一起主编,香港版《清代宫廷生活》大型画册和专著《清代宫廷音乐》;与人合著的近50万字的《清代宫廷史》已正式出版。</p> <p class="ql-block">记得周恩来总理曾说过,“长期积累,偶然得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说万依能做出些成绩,那是他几十年业余时间的结晶;他不爱打扑克、下象棋,没有条件游历。他完全靠的是勤奋,这是一位研究者所以成为学者的基础和基本出发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依先生在给师范大学哲学系(函授班)讲宫廷史课程时,曾对宫廷史研究提出初步较为宏观的看法,并提出“综观史学”的主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倡青年人若写史学方面的文章,先要有扎实的历史和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就象盖一座高楼大厦,必须有坚实的基础一样,否则楼虽然盖起来了,但如果没有牢固的地基那是十分危险的。</p> <p class="ql-block">万老在这方面确实认真,一次曾在某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谈到载灃的“灃”(音丰),而应叫“澧”(音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老看后很是不安,难道历史学家们研究了若干年的历史,居然在这个“灃”字上还没有搞清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马上查找了《清鉴》《东华录》《清实录》《清史稿》《皇室四谱》等史书,实际上这些书足以说明问题了,但他仍不放心,并亲自到故宫图书馆库房去查找,终于在溥仪退位后“内务府”写本的《星源集庆》上,查到用硃笔写的载灃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仍是“灃”,不是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老据此写了一篇小文寄给某报社,以正名声。不能忍心让其读者就此承认“载灃”应是“载澧”。</p> <p class="ql-block">“万老,您近来有些什么打算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稍停片刻,若有所思的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笔记本,在其扉页上端端正正地抄写着一行诗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牛明知夕阳晚,</p><p class="ql-block">不用扬鞭自奋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哦,我还能说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尽沧桑的人最知时间的宝贵,也最珍惜晚年的青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昏,在紫禁城西河沿,我决意要陪万老走一程,他再三叮嘱“不要写我。呶,你就写写它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顺其指示的方向望去,只见山花(城楼上饰的彩画)与夕阳共光辉,黄色如金,红色如血,映照下的神武门城楼与高天缕缕灿烂的晩霞融为一体,多么美丽绝妙的景色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情不自禁的终于写出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8年初夏完稿</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14日修改定稿</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万依(1925-2016),男,汉族。1925年生于河北省固安县,原籍山东省聊城市。早年,曾肆业于京华美术学院音乐系、西画系、华北文法学院中文系,1949年即将毕业,北京解放,参加北京市基层人民政府工作。1978年,调到故宫博物院。主要从事明清宫廷史、清代宫廷音乐的研究。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室负责人兼宫廷史组组长、图书馆副馆长、故宫博物院网页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等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离休。已发表有关明清宫廷史、音乐史、书法研究等文稿数十篇,出版编著作品十多部。</p><p class="ql-block">曾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明清宫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满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专家,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资深委员,故宫修缮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明清宫廷建筑资料长编》《明清宫廷建筑大事编年》编委会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主要论著目录:</p><p class="ql-block">1《清代宫廷生活》(与王树卿、陆燕贞合著)香港:商务印书馆,1985年。</p><p class="ql-block">2《中国的名笔》(日文版),日本:美乃美株式会社,1984年。</p><p class="ql-block">3《清代宫廷音乐》(与黄海涛合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年。</p><p class="ql-block">4《清代宫廷史》(与王树卿、刘潞合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p><p class="ql-block">5巜故宫——东方建筑的瑰宝》(与杨辛合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p><p class="ql-block">6《故宫辞典》(主编),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p><p class="ql-block">7《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北京卷》(副主编)北京ISBN中心,2003年。</p><p class="ql-block">8《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故宫志》(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p><p class="ql-block">9《故宫辞典》增订本(主编),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年。</p><p class="ql-block">(论文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