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古城,蜀道青峰

国荣

<p class="ql-block">国荣</p> 图一:“贵妃出浴”石雕像 图二:华清池入门处的“贵妃出浴”汉白玉立雕 图三:专供李治和杨玉环沐浴的“芙蓉汤” 图四:“芙蓉汤浴池” 图五: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 <h1><b>西域古城,蜀道青峰</b></h1><h1>——西南、西北纪行</h1><h1>国荣</h1><h1><b>一、华清池 --- 帝王名园与西安事变</b></h1><p class="ql-block"> 华清池,位于西安城东约30公里的临潼县境内,前临渭水,背靠骊山.从秦皇统一到清代没落,漫漫几千年,由于骊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一直被封建统治者作为皇家乐园霸为己有,尤其到了大唐盛世,几代唐皇花费巨额资金在骊山脚下大兴土木,园林规模成倍扩大,华清池遂成了闻名天下的帝王名园。华清池占地面积数十公顷,园内榭台楼阁星罗棋布。长年冒着轻烟的温泉溪流纵横交错,在园区里穿梭蜿蜒。骊山海拔1200余米。春秋两季,山上山下云雾缭绕,那成片的青松、冷杉、塔柏总是身披万点雾珠,与漫山遍野的玫瑰、月季、芍药相映成趣,充满了大自然醉人的气息。“贵妃出浴”雕像面对正大门,传说中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身披轻纱,从身后的浴池里拾级而上,裸身伫立在人们眼前(图一,图二),那曼妙的身姿确能将人倾倒,同时也将唐朝九世皇上李鸿基(唐玄宗)为什么能如此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大唐江山日渐衰败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骊山顶上筑有多处的“烽火台”,“千金难买美人笑”的历史典故也源于此山。当年,一代秦王为博得爱妃难得的一笑而多次不顾社稷安危点燃烽火台上的战争预警信号,使百千官兵疲于奔命,终而导致了国破家亡的历史悲剧。骊山以她黛色的深沉真实记录了一个个腐败王朝的没落史。</p><p class="ql-block"> 骊山脚下无数的地下温泉是华清池能成为帝王名园最主要的原因。唐玄宗当年在此专修有“芙蓉汤”(图三)、“莲花汤”、“九龙汤”等多处温泉浴池,供自己和贵妃们以及高级侍臣沐浴净身、嬉戏玩淫之用。现在,旧的浴池外墙已全部坍塌,政府花重金在旧墙外修筑了新墙,用大跨度圆顶钢梁将几处重要的遗址密封起来,以收费的形式供游人参观,地面和浴池仍完好地保留着原始的模样,但为了保护新旧建筑不遭遇温泉水气的侵蚀而将温泉眼全部堵死,只留下一个不见水的干池(图四),</p><p class="ql-block"> 进入当年专供唐玄宗和杨贵妃沐浴的“芙蓉汤”浴池,登上环形俯视看台,居高临下看到的是一个深约1.5米的椭圆形地坑。坑底、坑壁以及坑四周的壁全是用不规则的花岗石砌就,因水气的长期浸渍,青色花岗石已变得黝黑,只在浴池的几级台阶和临台阶的坑底表面留下了人长期上下起落而磨光的痕迹。“芙蓉汤”里现在虽然没有“汤”,显得空寂落寞,但稍有点历史常识的人依然可以面对古老的浴池构想出一幅令人心旌摇动的“贵妃出浴图”。</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芙蓉汤浴池”是作为历史遗迹仅供游人参观的,既看不到水,也看不到人,它沉静地躺在空旷的保护墙内,让千千万万的游人去凭空想象。但商业社会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这历史资源白白流失。因此,与“芙蓉汤”紧邻的两侧便修建了两座规模不小的现代浴池(充分利用了温泉)全部对外作营业性开放,吸引了外地的、当地的、国内的、国外的少妇少女。她们都不惜花费昂贵的入浴费在那所谓的“芙蓉汤”里泡上一回,满怀希望自己也能因此变得如同杨贵妃一样的冰清玉洁,国色天香。</p><p class="ql-block"> 天然温泉的涌动在整座华清池里随处可见,岩壁上、沟渠里、小桥边,一泓泓清澈无比的泉水带着浓浓的蒸汽从石缝中喷涌而出,一千多年来竟不曾间断。据说,骊山温泉常年维持摄氏42度左右的水温,稍高于人体体温,且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温泉浴池的最佳水质,难怪千百年来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们总是期盼将此霸为己有。</p><p class="ql-block"> “五间厅”和“三间厅”是华清池另一重要景点。应该说,这个地方只是两座具有典型陕西建筑特点的普通平房,原来并没有什么值得游览参观的特点,只因为“西安事变”发生在这里才使这两幢原不起眼的平房平添了许多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 “五间厅”(图五)是一座坐北向南的平屋,东边一溜五个单间。当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党国大将把“委员长”请到西安时就安排在此下榻。由东向西分别设“侍从室”、“委座卧室”、“委座办公室”、“会客室”、“会议室”。蒋介石的卧室不足15平方米,内置一床一桌,两把靠背椅,床和桌椅都是一般的办公用具,因年代已久,漆面已呈暗褐色,单人床上整齐叠放着一床洗得已经发白的军用棉被,宽大的办公桌上有一盏应算是当年比较华贵的台灯,桌与桌之间置一架旧式的挂衣架,据说现在这里的所有陈设都是当年蒋介石居住时的原物,整个居室庄重朴素,与一般军官的宿舍没有太大的区别,若不加说明,谁也不会相信这里曾经住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党国首领。</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在红旗下长大的人,我印象中的蒋介石,除了应该是一个青面獠牙,眼露凶光,阴阳怪气的政治暴君,残酷刽子手和阴险毒辣的两面派之外,别无他样。这种由小时候形成的印象怎么也与眼前这间朴素无华的办公室联系不到一起来。“暴君”和“刽子手”居然可以屈尊在这种连工农百姓都常见的地方。(应该说明:尽管张、杨两将军请“委员长”到华清池有兵谏的含义,但他们始终把“委员长”当作自己的最高首领,其接待应是当时当地的最高规格)。</p><p class="ql-block"> 紧邻“五间厅”的便是“三间厅”。这是蒋介石警卫人员的住所,当张、杨两将军以“国共联合,一致抗日”的兵谏失败以后,便发动了兵变,武装扣押了蒋介石,侍从和警卫们在紧急情况下为掩护“委员长”撤离“五间厅”,与张、杨部队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在“五间厅”正面的玻璃和窗棂等处至今还留有许多被子弹洞穿的弹眼,蒋介石虽在侍卫人员的舍命掩护下从居室后窗越出,怎奈寡不敌众,加上跳窗时又扭伤了脚,匆忙中只好藏身在骊山脚下的杂草丛中,结果还是让张、杨的搜山部队搜了出来,成了“阶下囚”。</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华清池也因此成了闻名中外的历史见证地。</p> 图一:兵马俑“一号坑” 图二:“四马战车” 图三:神态各异的陶俑 图四:秦始皇陵 <h1><b>二、兵马俑 – 强盛秦朝的见证</b><br> 中国秦代兵马俑坑一经出土便立即轰动整个世界,它与埃及金字塔等著名古迹一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目前,距西安城东52公里的俑坑已对外开放的有“一号坑”和“三号坑”。(二号坑尚在发掘中)“一号坑”(图一)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现已建成大型封闭式展览馆。馆中,在地表纵横交错的巷道中挺立着6000千多尊秦代武士(也称兵俑)造型。(发掘中只是将地表土层清去,让埋于地下的兵俑裸露出来,其实际位置和排列顺序不曾挪动)出土的大部分兵俑保存完好,少数因挖掘技术问题,其头、手、脚等部位略有残缺,兵俑每尊高约1.8米,与真人相仿,兵俑的表情、动作、姿势各异,身着彩色盔甲(图三),(因技术限制,刚出土时兵俑盔甲上的鲜艳色彩因氧化已很快褪去)兵俑手执各种兵器,阵容整齐威武,加上几百匹高头大马穿插其中,声势无比浩大,它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几千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强大的国威军威。作为一个现代人,面对成千上万名威武的古代兵士和几百匹举蹄待发的剽悍战马,我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同时也为此反思:一个最早发明火药的民族,为什么曾沦丧在列强的枪炮声中;一个最早以庞大船队横跨大洋的国度,为什么在英帝国主义的舰炮下被迫签下屈辱条约;一个在两千多年前能统帅百万威武之师统一中原的强盛王朝,为什么被八国联军打得山河破碎而无还手之力;一个曾经可以在地球上所向披靡的国家,为什么可以忍受那些原本臣服小国的肆意践踏和宰割。“兵马俑”的出土,不仅仅体现中华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它对现代中国的复兴有着深刻的警示。<br> “三号坑”比“一号坑”小得多,仅挖掘出60余尊兵俑,但堪称稀世珍品的“四马战车”却是从这里出土的,这“四马战车”(图二)是仿照秦始皇生前出巡战车的样式按比例以黄金和青铜铸成的。全车长1.3米,宽0.9米,高0.7米,车前配有四匹战马,总重量达1300公斤,含金量为30%。战车的每一个零部件都雕刻得十分精细,连车窗上的镂空窗格也一丝不苟,活灵活现,足可见几千年前中国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这部战车一出土,立即轰动了整个世界的考古学界并随即被联合国列为世界级珍品。<br> 西安秦代兵马俑是中国古文化,也是世界古文化的代表作。这里曾经先后接待过如美国总统尼克松、里根、日本国首相田中角荣、竹下登、巴西总统卡翁达、法国总统蓬皮杜、柬埔寨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等一大批国家首脑级人物。当年美国总统里根第一次到兵马俑参观时,一脚踏进展厅,面对阵容威武的中国古代兵俑,立正敬礼,并象指挥官一样面对兵俑高喊<br>了一声“稍息”。<br> 按专业考古家的推断,在西安区域内远不止有一号、二号、三号兵马俑地坑,到底地底下还埋着多少兵马,谁也难以料定,或许,整座西安城的地下会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兵马城”。现在,无论是已经开放的“一号”、“三号”坑,还是尚在发掘中的“二号坑”,戒备都十分森严,游人一律不得带包入内。据说:开馆初期,因管理和警备松懈,一名旅外华人游客从展厅中偷走了一颗兵俑的头,越洋到达美国,以38万美金的天价卖给了一名富商。还听说美国政府曾于七十年代末,提出愿以三亿元人民币向我国购买<br>三尊原始兵马俑,遭到我国政府的拒绝。西安城地下无数的兵马,其价值简直无以估量。<br></h1><h1>三、<b>秦始皇陵</b></h1><h1> 秦皇陵位于西安市与兵马俑地坑的中段,令人困惑的是:秦始皇死后有如此浩大的陪葬兵马和地下兵城,而他的陵墓外观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所谓“皇陵”其实只是一个长满荒草的大土包(图四),土包前立有一块高约2.5米,宽约1.5米的墓碑,表面上没有任何特殊的痕迹。近年来政府花巨资在陵墓的四周建造了高高的围墙,并派武警部队驻守其间,对陵墓进行严密保护。关于“皇陵”的传说有多种版本,有一种版本认为,皇陵内部是一个灌满水银并充满毒气的巨大密室,密室内机关重重,其四周是用糯米、生石灰等材料夯成的多层保护壳。因目前发掘技术的限制,暂时不敢轻易动土。但是,与兵马俑相比,“皇陵”的外表实在缺少应有的气派,对于不知情的人来说,不可能把这里与那位曾经统一中国,修筑万里长城并在死后拥有宏大陪葬兵城的一代盛世君王联系在一起,这还是一个谜。</h1> 据史载:秦始皇66岁时出巡河北地区,途中患病救治无效,暴死于河北某地,当时正值盛夏,又缺乏尸体防腐技术,在运返长安城之前,尸体已高度腐败,臭气熏天,不得不将其暂时埋在西安郊外,并派重兵驻守护灵,准备待皇陵修建完毕再移葬其中。至于何时把秦皇移葬到修好的陵墓,陵墓又修在那里,那应该是当时封建王朝的最高机密,不但无人知晓,连史书都没有记载。或许这是为防范无孔不入的职业盗墓者而设计的障眼法,或许是为防范朝代更替后不同政见者的报复,两千多年来,这位威名盖世的“暴君”虽然躺在西安郊外貌似荒芜的山岭中,但大多数人相信,事情远非那么简单,或许秦皇陵得见天日的时候,又会是一件震撼世界的新闻。 图一:“太子陵” 图二:懿德太子与皇妃合葬石棺 <h1><b>四、恣德太子陵 --- 皇子也悲哀</b><br> “恣德”是唐高宗皇帝李治和后周主武则天(武媚娘)的侄儿(李显的儿子)的封号。武则天亲生两子,老大年幼夭折,老二又因涉嫌参与谋反被判戍边关。后继无人的李治和武则天只好立深为宠爱的侄儿为太子,准备让其继承王位。没想到恣德福高命薄,还来不及尝试当帝王的滋味,十九岁时便一病不起,呜呼哀哉。恣德死时,尚未婚娶,按照唐代达官显贵的“规矩”,唐高宗需为他死后完姻,因此便从河南洛阳找了一位门当户对的千金小姐入陵陪葬。(活人陪葬,这在人类史上是最残酷、最不人道的行为,可在当时,能被选上陪葬的“太子妃”,面对死神,不但不能有丝毫的悲伤和怨言,还得欢天喜地,庆幸自己的得宠。就这样,在太子入殓以前,这名洛阳千金被皇朝“光荣”赐死,与太子同棺合葬。<br> “太子陵”(图一)墓洞在距地面约50米深的地下,从地面修有一条宽2米,高3米的拱顶巷道直通墓室,巷道向下坡度约30度,两壁分别绘有唐代风情画案,画案虽已斑驳陆离,但残存部分依然色彩鲜艳。人物、花草、虫鱼翊翊如生。巷道两边,每隔几米就在底端挖筑一个小洞,每洞放置数尊微缩兵马俑,从地面到墓室全长约50米。<br> “太子陵”墓室高十余米,圆型拱顶,拱顶部绘有日月星辰,居中悬挂一盏长明灯(全金质地,灯座、灯台估计需耗黄金20公斤,中放夜明珠数颗,据传这<br>颗夜明珠在黑暗中发出的悠悠蓝光可以照亮整个墓室)棺身由6块巨大的青石板用糯米、石灰、糖等制成的粘合剂组拼而成,构筑十分严密牢固。(图二)可惜的是,八十年代初,此地盗墓风盛行,“太子陵”在发掘之前已被盗墓者捷足先登,(墓室估计已不止一次被盗,在巷道的中段,至今还残留一堆白骨,据推断,这可能是几百年前盗墓者之间黑吃黑造成的恶果。)悬挂在拱顶上的无价之宝“长明灯”已杳无踪迹。棺身石板被挪开一角,(不说棺盖密封的牢固程度,只就重量而言,仅棺盖至少也有上千斤,而入陵盗墓者可能只有一人,他是怎样挪开棺盖的,令人匪夷可思。)棺中陪葬品早已被洗劫一空,到墓室发掘时,棺中只余白骨两副。据考古推断:在棺身石板被撬开以前,棺内恣德太子和太子妃的尸体仍完好无损,其着装和金银玉器等陪葬品以及“长明灯”总价值估计可建半个西安城。然而,这些以当地农民为主力的盗墓团伙,在脚下的土地上大发祖先之财。谁想到他们在收取走私文物贩子递过来的几十或几百元钱的时候,是如何的眉开眼笑,心满意足,谁还会去考虑这些古物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贫穷——的确是可以令人丧失理智,甚或泯灭人性的。试想,辛苦劳作一天仅仅能拿到几毛钱和一夜之间可以拿到几百元钱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逆差?在这种心理逆差支配下的行为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只要能拿到自己认为已经是“多”得吓人的钱,那还管你祖宗八代姓甚名谁。难怪西安地区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幸福不忘共产党,致富全靠秦始皇“。<br> 当我站在被撬开一角的棺身前俯视棺内那两副已被盗墓贼翻弄得凌乱不堪的白骨时,心中不觉涌动起一种酸楚,人活着本来就够苦够累的了,死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超脱,本应是安静的、安详的、毫无牵挂的,可死后还要再遭活着的人如此作贱,在天堂之路或地狱之门被同类剥得精光赤条条,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和“太子妃”也难以幸免,悲哉!</h1> 图一:乾陵 图二:晋道 图三:“奶头山” 图四:“无字碑” <h1><b>五、乾陵 --- 女权天下</b><br> “乾陵” 位于西安西郊80公里处(图一),是唐高宗李治和后周主武则天的夫妻合葬陵园。唐高宗晚年体弱多病,政事不理,朝廷实际权力操纵在武则天手中,至高宗死后,武则天大权独揽,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女性权力集团。“乾陵”实际上是唐朝两任皇帝合葬的陵墓,它与“秦始皇陵”一样,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不到技术准备充分,估计是不会轻易发掘的。<br> 从山脚到山腰,共有宽达10米的石阶500余级的晋道(图二),一段石阶设一级平台,全程共设十八个平台,据说象征唐朝十八代皇帝。(这估计是后人牵强附会,唐高宗是八世皇上,修筑乾陵时谁也无法预料唐王朝还能延续多久,除非真的有预言家)传说人们若想祈求平安,免除烦恼,或求事业有成,只需在过平台之时虔诚地默求,便能如愿以偿。尽管此说信者不多,但大多数游客还是在经过每一级平台时,静立或静坐片刻,默求点什么。(现代人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个人自信心和安全感大受挫折,貌似坚强的外表下都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都在祈求某种精神依托,哪怕虚无飘渺,也愿一试。)石阶与平台依山势而上,两边深谷幽邃,绿荫苍笼,轻雾缭绕,气势超然。踏上入陵大道,似乎给人一种即将面君的肃穆之感。台阶两侧约2公里处,分别矗立着两座形状、高低,大小都十分对称的小山头,名曰:奶头山(图三),是武则天为显示女性尊严的象征性构想。两代不同性别的唐代帝王合葬墓处在海拔数百米高的山顶上,如由上而下鸟撖,整座乾陵的形状酷似一个仰卧的女人。陵墓为头,“奶头山为胸,“晋道”以下两侧的平川为腿,足见武则天修陵的良苦用心。墓室往下即是“晋道”,两边分列着20尊石雕文武大臣,这左文右武的20位唐王朝大臣,一千多年来,任凭日晒雨淋,酷暑严冬,始终寸步不移,忠贞不二地垂首在君王阶下,深刻印证了中国封建王朝“君臣纲常”的严酷性。<br> 最耐人寻味的应算是“晋道”入口处的两块“无字碑”图四。两碑并排而立,高2米,宽1米,由白色花岗石琢磨而成。按常理,这两座碑应有碑文,用以记载唐高宗或后周主的“丰功伟绩”,可是,这两座碑正反两面却一个字都没有。只有光泽平坦的碑面。或许武则天认为自己执政期间功过是非曾有较大争议,难以一言以蔽之,只好立下“无字碑”,留给后人去作自己的评说。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妄猜。</h1> <h1><b>六、武候祠 --- 蜀国枭雄</b><br> 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建于蜀汉末年,是诸葛亮(孔明)的功德祠堂,在建祠以后的千百年中屡遭损毁,几度变迁。明朝时搬入汉皇刘备的墓地“汉昭烈庙”内,成为君臣合祀的庙宇。如今,大门横匾上还书写着“汉昭烈庙”四个大字,可人们却习惯称它为“武侯祠”,一个是君,一个是臣,为什么臣夺君位,喧宾夺主?实在疑惑重重,耐人寻味。<br> “武侯祠”原在南郊,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现在它只能挤身在武侯大街的高楼大厦之间,成了“水泥森林”中一小块古风犹存的先灵圣地。“武侯祠”建筑规模不大,全祠分为大殿、配殿、中殿、后殿四部分,前进大殿正中塑有刘备,左右配殿分别塑有关羽、张飞的雕像。在大殿两侧的廊房中分别塑有14尊真人般大小的文臣武将,文以庞统,武以赵云为首。阵容整齐,显示了三国鼎立时期蜀汉地区的军事强势。<br> 在“武侯祠”各殿的厅壁上到处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传记和颂词,其中以宋朝岳飞亲笔题写的《出师表》最为著名,其次,殿内还有唐碑、明碑,因该唐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由柳公权之兄书写,由名匠鲁建勒石上碑。(因均出自名家之手,后人将其称为“三绝碑”)故在唐碑前驻足的游人很多,而在明碑前就冷清了许多。<br> 后殿正中是诸葛亮的坐姿雕像,这是整个庙宇的建筑中心,坐像高3米有余,诸葛亮危襟正坐,表情沉稳,神态安详,手持鹅毛扇,悠悠然中透出干练和稳重,聪敏机智盈溢于表。诸葛亮两侧还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陪祀,因其一家三代对汉王朝和汉王刘备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加上诸葛亮一生足智多谋,所以深受后人的尊崇和称道。<br> 中国自古统兵之将总以威猛强悍震慑于敌,而唯诸葛其人,龙须飘飘,羽扇轻摇,形似一介儒生,怎么看也不象是统兵之人,可就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三国兵家纷争,战火迭起的中原大地,留下了如“三气周瑜”、“草船借箭”、“赤壁大战”、“空城计”等战争经典故事,特别是在数倍于己的强敌(司马懿统15万精兵压于城下,而城中守军仅数千人)面前,表现出超人的胆魄,竟令心性多疑,诡计多端的司马懿驻足而不敢前,赢得了一次旷古无双的胜利,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空前绝后的一页。他的智谋和人品,受到历代官家的极力推崇,毛泽东就曾对“武侯祠”中的一副对联极备赞赏:“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h1> 图一 图二:草堂内景 图三:杜公雕像 <h1>  <b>七、 杜甫草堂 ---- 诗圣的情趣</b><br>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著名的浣花溪畔,占地面积260余亩(图一),比“武侯祠”大得多,但两者气氛反差很大,“武侯祠”武字当头,入门便给人一种军帐的肃杀感,而“杜甫草堂”书生气十分浓厚,几处不算堂皇的亭台楼阁分布在园中的各个角落。其建筑小巧玲珑,朴素无华。“草堂”之称极形象地概括了整座庄园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园内大多数亭台楼阁的顶棚均以茅草搭盖,当年,一代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弃官西行,入蜀后在浣花溪畔筑草屋而居,而后一千多年几经兴废,唐、明两朝曾由官府拨银重修,但还是毁于战乱。现存的“草堂”是中国解放以后根据原有风貌重新修葺的,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因最大限度保留了“草堂”的原貌,他仍可显现园林历史的悠久和沧桑,显现诗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强性格。<br> “杜甫草堂”中处处翠竹成荫,几条瘦瘦的小溪牵着清清的溪水在园中交错蜿蜒,一弯拱桥,一抹假山,显得意境幽深,淡雅宁静(图二)。园中到处可见文人墨客为草堂题写的诗句词章。心境、意境、环境的相容组叠,极大地激发了诗圣的创作灵感,据传,杜甫的诗作有三分之二成就于此。且均有浓厚的田园风韵,象《江村》、《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诗赋都是在草堂写就的。<br> “草堂”正殿有一座根据唐末石雕临摹的“杜公像”(图三),,与石刻原型相比,人胖了许多,不如石刻雕像那样的清瘦淡寡。我想,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面对朝纲不整,生灵涂炭,自己也被战乱逼上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加上自持正义难以伸张,心境长期灰蒙抑郁,生活陷于清贫,石刻像或许更接近杜公本人。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主观猜测,史实如何,另让人考究。</h1> 图一:临江而坐的大佛 图二:攀岩而上的游客道 <h1><b>八、乐山大佛 --- 佛是一座山</b><br> 四川省乐山市原是川中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小城,无论是环境、交通,城市规模,还是经济、文化都不怎么发达,但就在这座小城东面的岷江江畔,座落着一尊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高大坐佛,其独特的宗教内涵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的眼光,每天从晨曦初照到夕阳西斜,岷江上总有来回穿梭的游船载着来自五大洲的朝圣者从不同角度仰瞻大佛,开放的国门使乐山逐渐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颇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城市。<br> “乐山大佛”坐落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处,与乐山市区隔江相望,大佛依山而雕,面江而坐,双目微闭,两手平放在膝上,其模样与佛殿里的如来佛祖相似。大佛高71米,(被阿富汗塔利班武装炸毁的曾扬名世界的立佛高仅54米)头高14米,肩宽28米,耳长7米,眼宽3.3米,耳朵轮里可同时站立两个成年人,是名副其实的佛界巨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是它最形象的概括(图一)。它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早、最大、最高的弥勒佛像,被列为全球宗教文化的珍贵遗产,倍受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br> 浮雕“乐山大佛”的这面山壁,既不是坚硬的岩石,也不是松软的泥土,而是一种已经被轻度风化了的淡黄色砾岩,“大佛”在岷江边静静地坐了一千余年,历尽了大自然的残酷洗礼,虽然在雕凿时对通风、排水、防潮都作了精细的设计,但历史的风刀雪剑还是在大佛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痕,从头到脚已出现多处因雨水长期冲刷而造成的大裂痕,破损的地方长满了厚厚的青苔和漫漫的荒草。如不及时进行抢救性的修复,这一世界级的宗教名胜恐怕坚持不了多久就将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一场拯救大佛的国际行动正在全面展开。<br>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当时,三江交汇处年年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苦,定居在凌云山的河南籍海通法师为救民于水火,凭借深厚的佛教文化功底,筹募资金雕佛镇水,耗时90年才完成,足见工程之浩大,心志之坚毅。<br> “乐山大佛”因高大而著名,当你在岷江西岸隔江远眺,那些在大佛周围游玩观光的人群犹如成群的蚂蚁在缓慢地移动(图二)。当你亲临大佛脚下,抬头仰望,他的头部简直是与天同高,头顶白云轻飘,蓝天高远。俯首脚下,才发现自己在大佛的脚盘上犹如一只可怜的小甲虫。(它的每只脚背长22米,宽8米,可容纳整一个连的队伍)在大佛头部的两侧(也就是凌云山<br>和乌尤山的山顶)有多座寺庙,但要上山,只有从大佛两侧陡峭的悬梯攀援而上,但那仅有年轻人才有足够的胆量去尝试那扶摇直上的天梯.</h1> 图一:“金顶”远眺 图二:金顶坐佛 图三:云雾缭绕的“舍身崖” 图四:游客在“舍身崖”前留影 <h1><b>九、峨眉 ---- 灵秀之山</b><br> 从净水乡(峨眉山入口的一个小集镇)到峨眉顶峰的“雷音寺”还有四十余公里的盘山公路,虽是水泥路但路面狭窄,仅容两部大客车并排而行。为赶上登顶看日出,凌晨三点,我们的旅游车便开上了这条登顶的必经之路。开车的司机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人很有个性且开车的技术也不错,车一上路,便猛踩油门,一路狂奔,不断超越前面同行的车,连几十度大转弯也从不减速,整个车厢左一阵右一阵,强大的运动惯性让全车人东倒西歪。车灯穿过清晨的蒙蒙迷雾,仍依稀可见路边那黑森森的绝壁深渊。不时会有人惊叫:“慢点,慢点,这么快很危险!”可也有人吹口哨,喝倒彩:“快点,再快点,够刺激!”可司机谁的话也不听,你叫你的,我开我的,快也好,慢也罢,反正方向盘在我手中,油门在我脚下,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旅客的喊叫全当耳边风。坐在车上,我感觉这一车人简直就是目前社会的一个缩影,一种传统的保守观念和一种激进的拓新精神在这里交叉碰撞,有人凡事谨小慎微,自己不敢也不允许别人去冒险拼搏。有人妄自尊大,认准目标就勇往直前,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但我以为,中国的未来和希望还应该更多地寄托在后一种人的身上。<br> 早晨四点三十分,旅游车终于平安地把全车人送到了终点站——雷音洞。前面剩下的约有一华里的路程全是盘山小道,车是无法上去了,只有劳驾游客的双脚了。在雷音洞的入山路口聚集着许多当地的山民,他们两人组成一对,抬着竹轿,争相揽客,用浓重的川音朝游人喊着:“筏杆,筏杆,坐筏杆哟。”所谓“筏杆”是一种用两根拳头般粗细的青竹杆当轿杠,中间捆着一把做工极为简陋的竹椅子当坐椅,形象轿子的代步工具。雇用“筏杆”上山的一般有两种人:一是年迈体弱者,难以独自爬完一华里陡峭的山路;一种是好奇者,对每趟掏60元大洋无所谓,他们坐上“筏杆”,让两个山民一抬,一路吆喝,俨然一副旧社会地主老财的派头,权当一种“威风八面”的体验。我们一行五人,有两人雇用了“筏杆”,一个属于前者,一个属于后者,其余三人,都愿当个步行僧,在青山绿水间逍遥信步。再说,同样都是人,尽管掏钱付费,但看到两个山民那满头的大汗,那颤巍巍的身影,似乎总有点于心不忍,总有点同类自相践踏的感觉。到达山顶时,我们三个步行者并没有感到太辛苦,问两位坐“筏杆”的同事感觉如何,答曰:TMD,比走路还累。我想也是,两根竹杆和一把硬梆梆的椅子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能舒服那就怪了。<br> 到了接引处,(往上只有空中缆车接送而无路可走)虽然略有倦意,但还是轻松自如。据说,峨眉山揽车索道是目前国内坡度最大,行程最长的,它设双索道,上下对开,每厢定员45人,由于游客太多,上揽车必须排队等候,这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在海拔2500米的接引处,气温在摄氏0度左右,亏得在出发前听从导游的劝告租了军大衣才免于挨冻。上山索道的终点设在山顶的岩石突兀处,当缆车离开接引处徐徐上升时,俯身向窗外望去,峨眉山脉群峰叠障,林木苍郁,菲菲细雨和浓浓白雾在漫山遍野的绿叶上凝成晶莹的水珠,山色显得异常的清新,仰头上望,金顶主峰一峰兀立,雾气飘散处,只见一面绝壁如刀削般险峻。约莫五分钟,缆车停靠在山顶站,一出站台,满天雪花飞舞气温骤降至零下5度,可这时的山下正<br>是金秋时节,艳阳高照,气温尚在零上15-20度上下,而山顶分明已是严冬。尽管天气很冷,但金顶依旧人头攥动。<br> 金顶是峨眉山的主景区,更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图一)。游客登临金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即“朝圣佛光”。据介绍,如遇天气晴朗,更重要的是运气足佳,便可在金顶舍身崖前看到人间奇观 —— 佛光,即由数道绚丽的弧形光环笼罩着的形似“观音菩萨”坐像的奇景,为了能观赏到这一罕见又带浓重神秘色彩的奇观图二,每年春秋两季天气干晴时,总有无数的中外游客从世界各地赶赴金顶,有的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仅为一睹佛光而不惜花费重金租用金顶客房耐心等待,当然幸运者总是廖廖无几,大多数人还是以失望而告终。更为奇妙的是,对于极少数有幸朝见佛光并抢拍下镜头的人,回去将胶卷洗出来却发现,底片上一切影中人物(即游客本人或他人)都神秘地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几道美丽的弧形光环,镜头中摄入的人物形象是怎样消失的成了科学界至今解不开的谜。<br> 如我斯人,原本不敢奢望有这一幸运,何况今日金顶满山雾彰,又是一个下雪天,能见度极低,几步之外便难分西东。不要说佛光,就是日光也无法见到,只好面对空谷独自想象佛光的壮丽和辉煌了。<br> 金顶主峰有一面深不见底的绝壁,名曰:“舍身崖”(图三),顾名思义,这里便是人类选择终结自我生命的好地方,与美国“金门大桥”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自杀者绝大多数都与失败的爱情相关。“舍身崖”前由两道拳头般粗细的铁链围着约50厘米高围栏,这道铁链围栏设立的年代已无从考究,铁链上挂着数不清的,形状各异的锁,有的式样古老,锈迹斑斑,有的铜色未褪,簇新光亮,在几十米长的围栏上,数以万计的锁挂在铁链上,风吹过处,金属互相摩擦碰击,发出低沉的呜咽,这些都是殉情者在临跳崖前留下的唯一遗物,一把锁肯定都有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故事。从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现代社会,当两情相悦者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又无力抗拒现实的压力;当爱上一个人却又不被那个人所爱;当爱到昏天黑地,情深至极时,爱人却离他(她)而去;当离散或诀别已成定局……情的疏离,梦的幻灭,让人觉得活着比死还痛苦,就在这纵身一跳,一了百了,当他们决定以死的方式来摆脱痛苦前,准备一把锁,不远千里来到峨眉金顶,把锁往铁链上一挂,投身到那万丈深渊永做千古幽魂!望着这一长串说不清年代,说不清主人的锁,听着冷风中如怨如诉的金属呜咽,我的心阵阵作痛,人,在追求满足自身自然属性需要的同时,更要满足于社会属性的需要,在外在的或内在的情感旋涡中挣扎沉浮,历尽痛苦的煎熬。终难能自拔。除了死还有什么路可走呢?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可“舍身崖”前的锁并不因文明的进步而有所减少,在社会逐步走向物质化的过程中,人的情感认同已越来越叛离了传统道德的规范,人的意志也逐步消减。富贵可以,贫贱不能;升可以,降不能;名高可以,位低不能……当美国旧金山市政当局公布“金门大桥”自1938年以来自杀人数突破千人而震惊世界之时,谁来统计“舍身崖”下到底已经堆积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尸骨(图四)!<br> 下了金顶,顺西路到“栈道”和“一线天”,这里的山林呈原始状态,古木参天,植被厚实,不知源于何处的大股瀑布从云天处飞流直下,汇入谷底,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头顶密林荫蔽,脚下水汽升腾,令人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梦幻世界。峨眉山“栈道”是进入西线的咽喉要道,它从离谷底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处由人工开凿出一条只容一个人通过的小道,宽不过一米,一侧是黑色岩石山壁,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抓住防护围栏,伸头往下看,水雾缭绕,空谷回声,身体似乎悬挂在云彩之间,正是古人所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处。峨眉“栈道”从“一线天”穿过,仰头上望,天空成了一条白色的亮线,高山似乎是被锋利的巨斧一刀劈成两半,让人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折服。<br> “栈道”尽头便是峨眉山最著名的“猴山”了,站在山腰上展眼四望,树上、石头上、草丛中全是猴子,大的、小的、老的、少的,晃晃悠悠,蹦蹦跳跳,让人如入“孙大圣”的“花果山”。据说,仅“栈道”两旁的几座山,就有3000余只的猴子分成三个不同的猴族部落,由三只“猴领袖”掌门,各自划地为盘,繁衍生息。如遇个别不守规矩的贸然入侵“别国领地”,难免爆发一场不大不小的猴战争。<br> 游览区的长期开放使这里的猴子接触人的机会多了,从游人手中获取食物的机会也多了,它们不但不畏惧人,而且个个变得油头滑脑,肆无忌惮,它们成群结对地挤在游人必经的山道两旁,专等游人的施舍,游客们为了好玩,一般都在入山前象哄小孩那样买点花生,果核之类的小食品作为与猴们的“见面礼”。上午10点以前,游客很少,猴们大多饥肠辘辘,游客给什么它就吃什么,到了10点以后,肚子填满了,便开始对食物挑三捡四,拿到花生先放在鼻子前闻一闻,而后“哼”的一声甩了,拿到香蕉、橘子,闻一闻觉得还可以,便跳到一边,蹲下身来慢慢享用。由此现象我想到人类的昨天和今天,其觅食的性质与动物们没有太大的区别,在饱腹这一基本生存条件的反射上,任何生物都一样,贫穷潦倒时,粗茶淡饭甘甜可口,富足闲逸时,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br> 由于游客实在太多,又喜欢巴结这些满身灵气的猴子,食物自然少不了,临近中午,猴们大多已“水饱饭足”,对一般食物再也不屑一顾了,任你喊,任你逗,全都无动于衷,有的跳到树山玩起秋千、有的躲在阴凉处相互理毛、有的坐在大石头顶端闭目养神。而此时,便有抬“筏杆”的山民纷纷放下“筏杆”,顺山坡俯身检拾游人丢弃的而猴们又不愿食之的小食品,有的装入口袋,有的干脆坐在猴们眼前狼吞虎咽,面对这种人猴争食的场面,我深深感到为人的悲哀,人类从古猿进化到今天已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时间,成为了“万物之尊”,而眼前实在无法说清是猴在观赏人,还是人在观赏猴,更惨不忍睹的是:这些猴们对已经无法再吃下去的食物,也不让人捡拾,当有山民俯身准备捡起半袋花生或一只香蕉时,就有猴们迅速跳过来抢起东西往山沟里扔,而后对人大扮鬼脸,那意思好象说:你们算什么,敢来我的地盘抢东西。总说只有人类才有善恶之分,我看猴子也应该有善猴和恶猴之别。<br> 吃饱肚子的猴们很不安分,竟有“色胆包天”的公猴跳入路中,伸出长臂拦住穿漂亮衣服的MM,拉拉扯扯,怪象百出,甚至撩起少妇少女的衣裙,让这些MM们窘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但对猴们没有“流氓”之罪可治,实也无可奈何。<br> 峨眉山是中国五大佛教圣地之一,除金顶外,在绵延不断的群山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寺庙,如“报国寺”、“千年寺”等都是在佛教中颇具盛名的寺院。峨眉佛寺无论大小,都独成一格,与周围的山峦、树林、小溪、农舍溶为一体,宁静致远,天人合一,不愧为人间净土。<br> 在峨眉山小住三天,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当下山走进繁华的都市竟难以适应,那漫漫的轻雾,参天的古木,幽静的庙宇、悠远的钟声,婉延的溪流、灵动的猴群仿佛仍在眼前耳畔,久久不去。看来,人一旦看破红尘就想遁入空门,隐于深山寺庙,原来是极有道理的。 <br></h1>